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八十年战争
1)  Eighty Years' War
八十年战争
2)  Thirty Years War
三十年战争
1.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ttle——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outbreak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in European;
试析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
2.
The Thirty Years War in Europe served as a prelude to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欧洲三十年战争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
3)  Thirteen Years' War
十三年战争
4)  The History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三十年战争史
5)  war novels of Seventeen Years
"十七年"战争小说
6)  the seventeen years novels
十七年长篇战争小说
1.
Finally, analyze from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mpare the same phenomenon of which the "poems" and "songs" as the citation in the seventeen years novels with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the new novels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rural novels of the seventeen years as the same period.
引诗词入文是中国古典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这也是很多中外学者关注的话题,但对于频繁出现在十七年长篇战争小说中“诗”与“歌”的现象,目前研究成果较少。
补充资料: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
Thirty Years'War

    17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战争背景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于1608年和1609年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掷出窗外事件(绘画)

掷出窗外事件(绘画)


   
    战争过程 整个战争大致分4个阶段:
    ①捷克-普法尔茨时期(1618~1624)。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2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1637在位)依靠德意志天主教同盟军,入侵捷克。1620年底,捷克和普法尔茨联军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为天主教同盟军所败,捷克重归奥地利统治。
    ②丹麦时期(1625~1629)。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方面的胜利,引起外国参战。丹麦于1625年攻入帝国境内。捷克贵族A.W.E.von瓦伦斯坦率雇佣军协同蒂利打败丹麦军队。丹麦王国同皇帝于1629年5月签订《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皇帝的势力伸展到波罗的海。
    ③瑞典时期(1630~1635)。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同盟势力北进,促使瑞典加速军事行动,与法国结成同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军于1630年7月进入波美拉尼亚,同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德意志西部和南部接连取胜。1634年皇帝联合西班牙打败瑞典军队,返回波罗的海沿岸。
   ④法兰西-瑞典时期(1635~1648)。瑞典军队战败,促使法国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1635年5月,法国又联合荷兰进入莱茵地区,瑞典军队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取胜,并继续南进。法国军队大败西班牙军。1643~1645年丹麦同瑞典开战,结果,战败求和。此后法、瑞两国军队进入德意志南部。长期战争使双方都有极大的消耗,帝国方面的困难更为突出,被迫求和,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年10月24日,参战各方代表齐集明斯特市政厅签署《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斯特和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规定:法国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和约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继续有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
   
   

瑞典国王率军在波美拉尼亚登陆(绘画)

瑞典国王率军在波美拉尼亚登陆(绘画)


   
    战争的结局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内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法国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瑞典的力量大增,成为北欧强国。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