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unishable offence
应受惩处的罪行
2) culpable homicide
应受惩处的杀人罪
3) Crime should be punished.
犯罪应受惩罚。
4) inflicting punishment on criminal
惩处罪犯
5) serve one right; get one's due
罪有应得;接受应得的处罚
6) Deserving punishment
应受惩戒
补充资料:犯罪
犯罪 guilt 危害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依照法律应处以刑罚的行为。在剥削阶级社会,统治阶级把侵犯本阶级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以法律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在社会主义社会,凡是危害社会而应受刑事制裁的行为,也被认为是犯罪。但这种行为危害的是人民的利益,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犯罪在阶级实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全民所有的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的特征 包括:①社会危害性。行为如果对国家、社会或公民个人没有危害性或者危害很轻微,就不能构成犯罪。②违法性。它是犯罪的一种客观属性,是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行为缺乏违法性,就不能构成犯罪。在一些场合,行为虽然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但是排除了违法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③有责性。即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有一定的故意或过失。这是犯罪的主观属性。行为缺乏故意或过失,就不会构成犯罪。④可罚性。即按照行为人所负的责任达到了可以受刑罚处罚的程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受惩罚是犯罪的必然结果。只有少数犯罪行为,由于刑事法律规定的某种原因,可以免除处罚,但仍然是犯罪。 犯罪与违法是有区别的。违法指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者作出法律禁止的行为。犯罪如前所述,必须具有违法性;但违法行为不完全是犯罪。二者的区别,依社会危害性的大小而定。因此,区别情节轻微的犯罪行为和其他违法行为比较困难。一般说,情节轻微的犯罪行为,其前提是具有犯罪的一切特征,并可受到刑罚的惩罚。而其他违法行为,可能在形式上符合犯罪的特征,但由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因而不构成犯罪,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只负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 犯罪构成 确认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要件的总和。它是区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线,也是应否追究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构成犯罪必须具备4个方面的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的要件。 犯罪客体 即被侵害的、为刑事法律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 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 即国家以刑事法律确定为危害社会因而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以及以行为为中心的其他客观事实特征(如行为的结果,行为和结果的因果关系,行为的方法、对象、时间、地点、环境等)。它是区别此罪与彼罪以及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志。企图杀人、偷盗的想法不构成犯罪,只有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行才能成为犯罪行为。行为是犯罪客观方面要件的核心,没有行为,就不可能存在任何刑事责任。 犯罪主体 即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通常只限于达到一定年龄、精神正常、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有些国家规定法人也可作为犯罪主体。中国有关法律规定,法人犯走私罪、逃汇套汇罪、受贿罪、行贿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即法人可以作为上述罪的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的要件 即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时的心理状态,包括行为人在犯罪时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有时法律还规定必须具备犯罪的动机和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构成故意必须有两个要件:一是对犯罪事实的认识。如认识自己的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认识其所作的行为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二是具有行为的决意。这种决意又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并希望发生这种结果而决意实施行为,称为直接故意;二是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但听其自然仍决意实施行为,称为间接故意。故意还可按以下情况分类:①从对犯罪事实是否有确定的认识,可分为确定的故意和不确定的故意。②从对行为是否出于预谋看,可分为预谋故意和一时故意。③从对行为发生的时间看,可分为事前故意和事后故意。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选择性要件,只有当法律明文规定时才能成为必备要件。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决意的动因,犯罪目的是犯罪希望达到的外部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过失也有两种:一种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这种过失叫疏忽大意过失。另一种是行为人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而实施其行为,致使这种结果发生。这种过失叫轻信过失。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