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原文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简析
这首诗语言浅白易懂,虽然仅28个字,情感却跌宕起伏,表面上是为孩儿写诗,而实际上既讽刺了权贵,又是“似诉平生不得志”。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凤翔判官、殿中丞等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等地方官。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回京,入御史台狱,释放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宋哲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而后一再遭贬,先后贬到惠州、琼州、昌化。宋徽宗即位大赦,被召回京,病死在常州旅舍。
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后,读这首诗就不会感觉到苏轼真正希望孩儿“愚且鲁”,而是借对孩儿智商和性格的期望,抒发自己的满腔激愤;借希望孩儿“无灾无难到公卿”,讽刺当时“愚且鲁”的公卿们。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一转折也;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二转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转折也。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赏析
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第二次罢相后,新法运动逐渐发生变化,后期的新法派以推行新法为借口,投机钻营,争权夺利,大量搜刮,人民不堪其苦,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与此同时,这些假新法派人物,以蔡确为首(读者诸君要知道这个蔡确,他是《宋史•奸臣传》里的首号奸臣。《东都事略》说他皆以起狱夺人之位,可见其居心之狠毒的了)与安焘、蒲宗孟、曾布、蔡京、蔡卞、黄履、吴居厚、舒亶等人结成”亲党”。为了巩固他们的权势,酝酿着对已排挤了的旧派进行更大的政治迫害。旧派的领袖司马光,退居洛阳,绝口不谈朝政,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诗所说:”抚掌笑先生,年来效瘖哑。”正足以说明当时司马光对朝政的态度。司马光既无隙可乘,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在旧派当中,东坡以其坦率的个性,见了不平的事,”如蝇在食,不吐不快”。对朝政的批评,最为激烈,因此有更多的把柄落在亲党的手上。神宗元丰二年五月戊子,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直学士院判司农寺蔡确参知政事为主,开始对苏轼发动总攻击令,其后而有”乌台诗案”的发生。
这批亲党,颠倒黑白,无非欲置苏轼于死地,藉此一网打尽旧党诸人,以保其权位。幸好有太皇太后对神宗告谕,不可妄杀无辜,神宗亦自怜恤苏轼才华。虽李定诸人欲置于必死之地,而神宗皇帝仍手谕敕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苏轼此案牵连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