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ino-British Convention Relating to Burma
中英缅甸条约
2) Myanmar Studies in China
中国的缅甸研究
3) Myanmar
[英]['mjænmɑ:] [美]['mjænmɑr]
缅甸
1.
Division of petroleum system by using biomarker analysis in Salin Basin,Myanmar;
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划分缅甸Salin盆地含油气系统(英文)
2.
Textur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Myanmar Jadeitite: Implications for Formation of Jadeitic Fei-ts'ui;
缅甸硬玉岩的结构与显微构造:硬玉质翡翠的成因意义
3.
The Reasons and Measures of Local Instability of Wells for One Myanmar Ship Yard Pumping Test;
缅甸某船坞抽水试验井局部失稳原因及预防对策
4) Burma
[英]['bə:mə] [美]['bɝmə]
缅甸
1.
Application of seismic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 to tap potential of oilfield in Prome Bay basin, Burma;
地震解释技术在缅甸Prome海湾盆地油田挖潜中的应用
2.
Burma gemstone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Yunnan mining industry;
缅甸宝玉石资源的勘查开发与云南地矿业
3.
Gemm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itation Prospects of Silicified Wood from Burma;
缅甸硅化木的宝石学特征及其开发前景
5) Myanmar Mining Low and Regulations
缅甸矿业法及条例
补充资料: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涉及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从1967年起连续出版了《大陆中国的经济概貌》(1967年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估计》(1972年版),《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1975年版)、《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1978年版),1982年又出版了《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其中后三本书已有中译本。
《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77年。)是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于1975年7月发表的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报告的汇编。据称参加这项研究工作的有28位美国国内外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有15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其中包括商务部、中央情报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在这本书里,有相当大部分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问题的。包括:1.工业发展史。如"1949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用工业"、"中国的工业体制"、"中国工业工人的积极性"、"中国石油工业的增长与前景"和"中国的钢铁工业";2.农村和农业。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业"、"牵制中国发展的几个因素"、"1963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社体制"和"中国农村的工业化";3.基本建设与电信。如"1949年至1974年中国的基本建设趋势"、"1949年至1974年的国内和国际电信";4.国防经济与对外贸易。如"1965年至1974年中国的国防负担"、"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关系"、"1950年至1974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此外,他们还研究了中国的技术引进和推广、中国的人口问题、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的布局、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等等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年。)也是由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组织了37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会同美国13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编写而成的。书中集中研究了中国的以下问题:1.制造业和采掘工业。如"中国的政治斗争和工业增长(1965-1977年)"、"中国机械工业的调查"、"中国能源的系统分析"、"中国矿产经济"和"中国的电力工业";2.人口和劳动力的利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增长"、"中国在实现现代化中有关科学和技术的若干问题"、"中国1949年至1978年的就业政策(以农村生产妇女为重点)";3.农业。如"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国的粮食贸易"和"中国农业技术政策和能力的演变";4.对外经济关系。如"中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和"中美商业关系"等等。
1982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再次组织编写了《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中译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5年。),集中研究了"中国工业管理的改革"、"中国运输事业的发展(1971~1980年)"和"中国的劳动力(1957~1980年)"等经济史问题。
前苏联学者克娜瓦洛夫和莫洛佐娃研究了1949~1974年的中国人口和劳动力发展问题。莫洛佐娃认为在1974年中国有483200000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大约58%,其中有22%的人口居住在城中。她还估计,1974年,中国城镇人口约为1.7亿,占总人口的20%。她还研究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粮食产量问题。(注:彼得罗夫、莫洛佐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6年。)对于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研究,他们大致把1949年到1957年作为一个时期,1958年到70年代末作为另一个时期。他们认为中国在第一时期遵循了既定的依靠苏联的路线,出现了工业的迅速增长,并为中国工业此后的成功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77年。)是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于1975年7月发表的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报告的汇编。据称参加这项研究工作的有28位美国国内外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有15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其中包括商务部、中央情报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在这本书里,有相当大部分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问题的。包括:1.工业发展史。如"1949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用工业"、"中国的工业体制"、"中国工业工人的积极性"、"中国石油工业的增长与前景"和"中国的钢铁工业";2.农村和农业。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业"、"牵制中国发展的几个因素"、"1963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社体制"和"中国农村的工业化";3.基本建设与电信。如"1949年至1974年中国的基本建设趋势"、"1949年至1974年的国内和国际电信";4.国防经济与对外贸易。如"1965年至1974年中国的国防负担"、"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关系"、"1950年至1974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此外,他们还研究了中国的技术引进和推广、中国的人口问题、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的布局、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等等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年。)也是由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组织了37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会同美国13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编写而成的。书中集中研究了中国的以下问题:1.制造业和采掘工业。如"中国的政治斗争和工业增长(1965-1977年)"、"中国机械工业的调查"、"中国能源的系统分析"、"中国矿产经济"和"中国的电力工业";2.人口和劳动力的利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增长"、"中国在实现现代化中有关科学和技术的若干问题"、"中国1949年至1978年的就业政策(以农村生产妇女为重点)";3.农业。如"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国的粮食贸易"和"中国农业技术政策和能力的演变";4.对外经济关系。如"中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和"中美商业关系"等等。
1982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再次组织编写了《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中译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5年。),集中研究了"中国工业管理的改革"、"中国运输事业的发展(1971~1980年)"和"中国的劳动力(1957~1980年)"等经济史问题。
前苏联学者克娜瓦洛夫和莫洛佐娃研究了1949~1974年的中国人口和劳动力发展问题。莫洛佐娃认为在1974年中国有483200000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大约58%,其中有22%的人口居住在城中。她还估计,1974年,中国城镇人口约为1.7亿,占总人口的20%。她还研究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粮食产量问题。(注:彼得罗夫、莫洛佐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6年。)对于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研究,他们大致把1949年到1957年作为一个时期,1958年到70年代末作为另一个时期。他们认为中国在第一时期遵循了既定的依靠苏联的路线,出现了工业的迅速增长,并为中国工业此后的成功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