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pper air flight
高层大气飞行
2) trans-atmospheric flight
跨大气层飞行
1.
A dynamic flight model of skipping trans-atmospheric flight trajectory was established focusing on its specialty.
针对跳跃式跨大气层飞行弹道的特殊性,建立了其飞行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弹道仿真的方法分析了跳跃飞行的可行性,而后用能量解析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其可行性,最后研究了跳跃飞行所需求的大升阻比的可实现性问题,得出无动力跳跃式飞行是可行的。
3) trans-atmospheric vehicle
跨大气层飞行器
1.
Study of aero-heating characteristics for trans-atmospheric vehicle;
复杂外形跨大气层飞行器模型气动热试验研究
2.
The numerical study on RCS interaction for trans-atmospheric vehicle;
跨大气层飞行器RCS干扰数值模拟研究
3.
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aerodynamic configuration design of the glide/skip trans-atmospheric vehicle(TAV) based on waverider with high lift-to-drag ratio.
利用乘波构形具有升阻比大的特点,将其作为滑翔跳跃式跨大气层飞行器的基准外形进行研究,提出了乘波构形的设计方法,详细分析了各设计参数对乘波构形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马赫数、不同优化目标下得到的乘波体的性能,得到了升阻比大、容积效率高的跨大气层飞行器气动布局,所得结论对跨大气层飞行器气动布局和乘波体外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 Transatmospheric vehicle
跨大气层飞行器
1.
The optimal design of the minimum-time space transfer orbit of transatmospheric vehicle presents many difficulties; only after many setbacks did we come to a fairly satisfactory method of its solution.
基于跨大气层飞行器的特点和运行应用的任务需求,分析了飞行器可能进行的空间变轨与机动飞行。
5) extra-atmospheric flight
大气层外飞行
1.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firstly,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of extra-atmospheric flight were established, furthermore, the datum orbit was gotten according to a number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initial parameter value of orbit s starting point (IPVOSP) (path angle, yawangle and the velocity of flight) wer.
本文主要分析了载人飞船在大气层外飞行时的各主要参数对飞船轨迹和轨道终点影响的敏感度。
6) endoatmospheric aircraft
大气层内飞行器
补充资料: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 upper atmosphere 地球大气开始电离(约6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对于高层大气起始高度的划分不尽一致,如有人把探空气球可上升到30千米高度作为高层大气下限,也有人把中间层顶(约8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称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上界的层状结构已不明显,热速度高的大气粒子有可能克服地球引力的束缚而逃离地球大气层,而宇宙空间的气体粒子也有可能进入高层大气。 大气分层 地球大气按其基本特性可分为若干层,但按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分层方法。常见的分层方法有:①按热状态特征,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又称外逸层或逃逸层)。接近地面、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区域为对流层,对流层上界称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千米,在极地约8千米;从对流层顶至约50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平流层内大气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臭氧层即位于这一区域内;中间层又称中层,是从平流层顶至约80千米的大气区域;热层是中间层顶至300~500千米的大气层;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外层大气。②按大气成分随高度分布特征,可分为均匀层和非均匀层。均匀层是指从地面到约80千米的大气层,因其大气各成分所占的体积百分比保持不变。均匀层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克/摩尔,为一常数。非均匀层为8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不同大气成分所占的体积百分比随高度而变,平均分子量不再是常数。③按大气的电离特征,可分为电离层和中性层。中性层又称非电离层,是指以中性成分为主的大气层。电离层又可分为D层、E层和F层。 在80千米以下,大气处于均匀混合状态;而在约80千米以上,大气湍流逐渐消失,逐渐过渡到分子扩散平衡状态,约在120千米以上达到完全扩散平衡。扩散平衡就是在重力场作用下,大气中重的成分分布于低层,轻的成分分布于高层,使得大气的平均摩尔分子量随高度递减。高层大气中除分子运动外,还有全球尺度的环流、潮汐和声重波等宏观运动。 高层大气的热状态受太阳紫外辐射加热所控制,使得约80千米以上大气温度随高度增高而增大,并随时间、经纬度、太阳活动、磁层扰动等而变化。太阳紫外辐射造成高层大气氧分子的分解。太阳紫外辐射和X射线又使N2、O2和O等电离形成电离层。高层大气粒子受太阳辐射激发和太阳高能粒子的轰击,能产生气辉、夜光云、极光等发光现象。 大气探测 高层大气的探测方法可分为间接法和直接法。①间接法。在观测目标以外(主要在地面),利用探测仪器观测高层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如流星、极光、气辉等,推算不同高度的大气成分、密度和温度;或通过研究声、光、电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及其穿透大气时所发生的变化,探测大气不同高度上的密度、温度和电离程度等。②直接法。利用飞机、气球、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等飞行器,把探测仪器带到所要观测的空间,测定飞行器周围的大气参量;或通过研究空间环境对飞行器的影响,如卫星的大气制动来探测大气密度。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