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张伯声(1903~  )
1)  Zhang Bosheng
张伯声(1903~  )
2)  Pɑn Boying
潘伯英(1903~1968)
3)  Wu Bochao
吴伯超(1903~1949)
4)  Zhɑng Zhongshi
张仲实(1903~1987)
5)  Zhang Kezhong
张克忠(1903~1954)
6)  Zheng Zhisheng
郑志声(1903~1941)
补充资料:张伯声(1903~  )
      曾名张遹骏。中国地质学家。1903年6月 23日生于河南荥阳。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1928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后又于斯坦福大学深造。1930年回国,先后任焦作工学院、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北洋工学院、西北工学院教授,西北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陕西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地质学院教授、院长。现任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80年当选)。抗日战争期间,张伯声对前人把汉中南部出露的大片花岗岩定为"中生代花岗岩"提出质疑,并把年代更正为前震旦纪,为"汉南地块"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50年参加豫西矿产考察,为发现和评价平顶山煤田和巩县铝土矿作了贡献。1950年在嵩山首次发现太古界杂岩和元古界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面,命名为"嵩阳运动"。1956年他调查了黄河流域许多盆地,发现各盆地均有一个黄土分布的最高线,命名"黄土线",为黄土水成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60年代初期起,他创建了波浪状镶嵌构造说,认为地壳构造是呈规律的镶嵌状,而其运动则是波浪式的。它对于地质找矿和地震预测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主要著作有《陕西汉中地区之前震旦纪地质》(1945)、《嵩阳运动和嵩山区的五台系》(1951)、《从黄土线说明黄河河道的发育》(1956)、《中条山的前寒武系及其大地构造发展》(1959)和《中国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198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