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Yuɑn Zhongdɑo
袁中道(1575~1630)
2) Yuan Chonghuan
袁崇焕(1584~1630)
3) Yuan Zhongdao
袁中道
1.
Yuan Zhongdao and Jingling-School: the fusion of the natural inspiration theory and the style theory;
袁中道和竟陵派:性灵论与格调论唐诗观的调和
2.
Yuan Zhongdao-the Last Key Scholar of the Gong an School——An Additional Analysis of His Attitude to Life and His Moral Values;
袁中道:公安派最后的“掌门人”——兼论其生命态度和价值立场
3.
Yuan Zhongdao, he was born in Gong an county, Hubei province, in April 1570.
袁中道,字小修,湖北公安人,隆庆四年庚午(1570)四月生,关于卒年,经考证,本文赞同唐昌泰的观点:即袁中道卒于天启六年癸亥(1626),年五十六。
4) Literature on YuanZhongdao
袁中道文学研究
5) Yuan Hongdao
袁宏道
1.
The Society and Personality Reason of Mr. Yuan Hongdao s Theory of Expressing the Temperament;
论袁宏道“独抒性灵”理论的社会和人格原因
2.
From Yuan Hongdao to Qian Qianyi: The Vicissitude of Soul Theory with Honors Song Shi;
从袁宏道到钱谦益——性灵说的变迁与崇宋诗风
补充资料:袁中道(1575~1630)
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后历任国子博士、南京礼部主事、吏部郎中等职。
袁中道与其兄宗道、宏道被称为公安派。在"三袁"中,他的成绩仅次于宏道。其文学主张与宏道基本相同,强调性灵,"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一洗应酬格套之习"(《中郎先生全集序》)。他较两兄晚殁,后来目睹模仿公安派的文人,已有"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同前)的流弊,所以晚年又形成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思想,提出"不效七子诗,亦不效袁氏少年未定诗,而宛然复传盛唐诗之神则善矣"(《蔡不瑕诗序》)。这是他与两兄稍异之处。
袁中道作品以散文为优,游记文如《游石首绣林山记》、《游鸣凤山记》、《金粟园记》、《玉泉涧游记》等,情景交融,描摹入微;尺牍文如《寄蕴璞上人》、《答潘景升》、《与曾太史长石》等,直抒胸臆,文笔明畅;日记《游居柿录》,多有精粹文笔,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诗歌亦疏朗清新,偶有关心民瘼之作。但他的诗文主要以山水寄情、酬酢应答、感时伤怀为内容,思想平泛,艺术上也创新不多,与其文学主张不能相称。
袁中道的著作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即《袁小修日记》)20卷。
袁中道与其兄宗道、宏道被称为公安派。在"三袁"中,他的成绩仅次于宏道。其文学主张与宏道基本相同,强调性灵,"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一洗应酬格套之习"(《中郎先生全集序》)。他较两兄晚殁,后来目睹模仿公安派的文人,已有"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同前)的流弊,所以晚年又形成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思想,提出"不效七子诗,亦不效袁氏少年未定诗,而宛然复传盛唐诗之神则善矣"(《蔡不瑕诗序》)。这是他与两兄稍异之处。
袁中道作品以散文为优,游记文如《游石首绣林山记》、《游鸣凤山记》、《金粟园记》、《玉泉涧游记》等,情景交融,描摹入微;尺牍文如《寄蕴璞上人》、《答潘景升》、《与曾太史长石》等,直抒胸臆,文笔明畅;日记《游居柿录》,多有精粹文笔,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诗歌亦疏朗清新,偶有关心民瘼之作。但他的诗文主要以山水寄情、酬酢应答、感时伤怀为内容,思想平泛,艺术上也创新不多,与其文学主张不能相称。
袁中道的著作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即《袁小修日记》)20卷。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