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戏曲伴奏
1)  xiqu bɑnzou
戏曲伴奏
2)  Song accompaniment
歌曲伴奏
3)  rhythm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戏曲节奏
4)  Unaccompanied sonatas
无伴奏奏鸣曲
1.
This outstanding concert performer and composer have created more than 30 musical compositions, the most value in these creations is "The Six unaccompanied sonatas of Violin”op.
在他的六首无伴奏奏鸣曲中,《第三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是代表作之一。
5)  Suite for Solo
无伴奏组曲
6)  The bass accompaniment to a song.
歌曲的低音伴奏
补充资料:戏曲伴奏
      戏曲唱腔的最有力的支持部分,对唱腔起着烘托作用。它与唱腔、演唱三者紧紧相联,凝聚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伴奏不仅使演唱增添华彩,还通过引子、过门、尾声、行弦等,来补充唱腔的未尽之情;既作为演唱的辅助手段出现,又充分发挥器乐艺术的特长。
  
  中国戏曲的唱腔有程式性的特点,伴奏也相应地有它的程式性。表现感情、制造气氛、描写情景,无不通过一定的程式进行。但在程式的具体运用时,又有较大的机动性与灵活性。
  
  各剧种所采用的伴奏形式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不外以下3种:①只用清唱和打击乐伴奏,从古代的弋阳腔到后世的许多高腔剧种都属于这一类;②以笛、箫为主加弹拨乐器伴奏,如昆曲;③以弓弦乐器为主配合笛、管及弹拨乐器伴奏,梆子腔系、皮簧腔系以及其他许多地方剧种均采用此种形式。其中,以第3种形式兴起较晚,但采用的剧种最广。由于弓弦乐器(各种形制的板胡、二胡、胡琴等)的运用,使传统戏曲伴奏无论在形式、技巧、表现力各个方面,都大为丰富起来。
  
  随唱腔托衬的伴奏形式  这是历史较悠久的伴奏形式之一。如昆曲就是以曲笛托衬唱腔,无引子亦无过门、尾声,要求与唱腔的旋律同进同出,同高同低,同轻同重,同疏同密。皮簧腔系各剧种出现以后又有了新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伴奏习惯称之谓"托、保、衬、垫、补"。所谓"托",是用与唱腔相同的旋律在同度或高8度衬托。所谓"保",是在伴奏的帮助下,使演员节奏、音准、速度、感情有所依靠凭借,不致荒腔、走调、脱板。所谓"衬",是在唱腔的旋律之外,增加一些细小的花音,使旋律更加流畅丰富。所谓"垫",是在唱腔逗与逗之间、句与句之间有空隙的地方,垫充几个连接性质的短时值音符,使整个乐句更加连贯,俗称"垫头"。所谓"补",是补足唱腔所未唱足之音,使旋律更为完整,如过高过低的音,或过长的乐句尾调,演唱者可以省略,由伴奏补足。"补"的另一个含义,则是补充唱腔感情之不足,或唱句之间的思想过程,在过门及行弦中由伴奏乐器加以即兴补充。这种跟随唱腔旋律的伴奏形式,在近百年来对某些新兴剧种有较大影响。
  
  支声复调的伴奏形式  是演奏者根据各自乐器的性能,按传统程式进行即兴的演奏,使唱与伴奏之间、各种伴奏乐器之间,产生大同小异的效果。在旋律骨架相似的情况下,各乐器在繁简、停续、高低、短长、正反、分合等方面的变化对比,形成了较丰富的支声复调的效果。时浓时淡,时隐时露,时而突出节奏上的美,时而呈现线条上的奇,瞬息万变,灵活自由。民间乐师对各种乐器的性能发挥,有如下概括性的形容:"胡琴一条线,琵琶筛筛边,笛、箫进又出,扬琴一捧烟,鼓板压阵脚,弦子打花点。万变不离唱,妙在情相联。"江南地区的滩簧剧种、各地的板式变化体结构的民间说唱性戏曲,多采用此类形式。
  
  固定音型的伴奏形式  在某些剧种中,有些特殊用途的唱腔,常用律动性较强的伴奏音型作连续反复或旋律变换,使与唱腔的旋律形成对比,来描写特殊的情景和情绪(如行路、挑担、下山、推磨等动作)。无论唱腔旋律怎样流动,伴奏旋律始终纳入于固定的节奏型中。如锡剧、沪剧的〔行路板〕、越剧的〔南调〕等等,基本上只用一二小节的固定音型来反复贯穿。
  
  在许多剧种的紧打慢唱的板式中,也有此类固定音型反复的因素,如京剧中的〔摇板〕,唱腔是散拍子的自由速度旋律,伴奏却是强弱分明的同音连续反复,杂以逗句间过门;其他剧种的紧打慢唱,也往往是唱用散拍子,伴奏则是4/8或4/16节拍的短音型连续反复,并且以级进的迂回旋法为特点。随乐句尾音的转变而改变旋律,但节奏型不变。
  
  复述性的伴奏形式  是清唱一个片断或一个短乐句,然后接以伴奏过门,有歌唱与伴奏交替、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反复陈述的特点,并有强调语气、加深印象的作用。这种伴奏形式的过门材料,有几种情况:①重复唱腔旋律,并可加花、减音(例一)。②与唱腔旋律形成对比,但节奏上基本相同(例二)。③在另一个宫调上模仿唱腔旋律(例三)。此类形式梆子腔系、滩簧、评剧、柳琴戏等剧种应用较多。
  
  对比性复调因素的伴奏形式  这是一种民间自然复调,指唱腔与伴奏在旋律线条、节奏形态上各自不同,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协调,形成对比性的复调因素(因为在每一乐句的最后音,唱与伴奏之间尚有同音相叠的情况,一般只是短时值的,尚未完全构成复调,故称因素)。如浙江的婺剧、绍剧、瓯剧、台州乱弹、江西赣剧中的〔吹腔〕类曲调及〔三五七〕类曲调,都用此类伴奏手法。如:
  
  许多剧种中紧打慢唱类曲调,也带有对比性复调的因素。如:
  
  此外,还有其他种种不同形式,在民间俗语中有"一点、二线、三开花"的说法(即句尾音落于同一音上,而唱腔与伴奏之间系两个不同旋律。如其他乐器再加入时又可与伴奏中主奏乐器呈支声关系)。还有"逢板合,逢眼分,蛇路鳗路各自寻","起调分道扬镳,落音异途同归,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口谚,都是指此类复调性因素的伴奏形式而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