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古筝伴奏
1)  Zheng accompaniment
古筝伴奏
2)  Zither performance
古筝演奏
1.
Body rhyth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Zither performance,learning and teaching.
体态律动对古筝演奏及教学有着重要作用。
3)  Guzheng solo
古筝独奏曲
1.
"Fantasia" is a Guzheng solo created with folk songs as source materials in the Mao district of Southwest China.
《幻想曲》是以西南苗族地区民歌为素材而创作的一首古筝独奏曲,作者在充分挖掘苗族民族歌之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以现代创作手法构思作品,其中人工调式、拍弦、敲击琴板等手法都是苗族民歌音乐行为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2.
6), a group of excellent and important influence still Guzheng Solo.
6)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至今仍有重要影响的古筝独奏曲。
4)  zither concerto
古筝协奏曲
1.
The zither concerto Li Gong Yuan is composed by Rao Yu-yan who was deeply touched by the Chang Hen Ge,a famous poem written by the poet Bai Ju-yi in Tang Dynasty.
《骊宫怨》是饶余燕先生有感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而创作的一首古筝协奏曲。
5)  Guzheng
古筝
1.
The Skills and Sensibility in Playing the Guzheng——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nsibility;
筝技与乐感——古筝演奏中乐感培养的实施
2.
The performing technique and appreciating method of Guzheng;
古筝的演奏技巧和欣赏方法
3.
The Culture of Guzheng and Its Spread in Guizhou;
古筝文化及其在贵州的流传
6)  koto [英]['kəutəu]  [美]['koto]
古筝
1.
Some Problems during Koto’s Teaching;
谈古筝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补充资料:戏曲伴奏
      戏曲唱腔的最有力的支持部分,对唱腔起着烘托作用。它与唱腔、演唱三者紧紧相联,凝聚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伴奏不仅使演唱增添华彩,还通过引子、过门、尾声、行弦等,来补充唱腔的未尽之情;既作为演唱的辅助手段出现,又充分发挥器乐艺术的特长。
  
  中国戏曲的唱腔有程式性的特点,伴奏也相应地有它的程式性。表现感情、制造气氛、描写情景,无不通过一定的程式进行。但在程式的具体运用时,又有较大的机动性与灵活性。
  
  各剧种所采用的伴奏形式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不外以下3种:①只用清唱和打击乐伴奏,从古代的弋阳腔到后世的许多高腔剧种都属于这一类;②以笛、箫为主加弹拨乐器伴奏,如昆曲;③以弓弦乐器为主配合笛、管及弹拨乐器伴奏,梆子腔系、皮簧腔系以及其他许多地方剧种均采用此种形式。其中,以第3种形式兴起较晚,但采用的剧种最广。由于弓弦乐器(各种形制的板胡、二胡、胡琴等)的运用,使传统戏曲伴奏无论在形式、技巧、表现力各个方面,都大为丰富起来。
  
  随唱腔托衬的伴奏形式  这是历史较悠久的伴奏形式之一。如昆曲就是以曲笛托衬唱腔,无引子亦无过门、尾声,要求与唱腔的旋律同进同出,同高同低,同轻同重,同疏同密。皮簧腔系各剧种出现以后又有了新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伴奏习惯称之谓"托、保、衬、垫、补"。所谓"托",是用与唱腔相同的旋律在同度或高8度衬托。所谓"保",是在伴奏的帮助下,使演员节奏、音准、速度、感情有所依靠凭借,不致荒腔、走调、脱板。所谓"衬",是在唱腔的旋律之外,增加一些细小的花音,使旋律更加流畅丰富。所谓"垫",是在唱腔逗与逗之间、句与句之间有空隙的地方,垫充几个连接性质的短时值音符,使整个乐句更加连贯,俗称"垫头"。所谓"补",是补足唱腔所未唱足之音,使旋律更为完整,如过高过低的音,或过长的乐句尾调,演唱者可以省略,由伴奏补足。"补"的另一个含义,则是补充唱腔感情之不足,或唱句之间的思想过程,在过门及行弦中由伴奏乐器加以即兴补充。这种跟随唱腔旋律的伴奏形式,在近百年来对某些新兴剧种有较大影响。
  
  支声复调的伴奏形式  是演奏者根据各自乐器的性能,按传统程式进行即兴的演奏,使唱与伴奏之间、各种伴奏乐器之间,产生大同小异的效果。在旋律骨架相似的情况下,各乐器在繁简、停续、高低、短长、正反、分合等方面的变化对比,形成了较丰富的支声复调的效果。时浓时淡,时隐时露,时而突出节奏上的美,时而呈现线条上的奇,瞬息万变,灵活自由。民间乐师对各种乐器的性能发挥,有如下概括性的形容:"胡琴一条线,琵琶筛筛边,笛、箫进又出,扬琴一捧烟,鼓板压阵脚,弦子打花点。万变不离唱,妙在情相联。"江南地区的滩簧剧种、各地的板式变化体结构的民间说唱性戏曲,多采用此类形式。
  
  固定音型的伴奏形式  在某些剧种中,有些特殊用途的唱腔,常用律动性较强的伴奏音型作连续反复或旋律变换,使与唱腔的旋律形成对比,来描写特殊的情景和情绪(如行路、挑担、下山、推磨等动作)。无论唱腔旋律怎样流动,伴奏旋律始终纳入于固定的节奏型中。如锡剧、沪剧的〔行路板〕、越剧的〔南调〕等等,基本上只用一二小节的固定音型来反复贯穿。
  
  在许多剧种的紧打慢唱的板式中,也有此类固定音型反复的因素,如京剧中的〔摇板〕,唱腔是散拍子的自由速度旋律,伴奏却是强弱分明的同音连续反复,杂以逗句间过门;其他剧种的紧打慢唱,也往往是唱用散拍子,伴奏则是4/8或4/16节拍的短音型连续反复,并且以级进的迂回旋法为特点。随乐句尾音的转变而改变旋律,但节奏型不变。
  
  复述性的伴奏形式  是清唱一个片断或一个短乐句,然后接以伴奏过门,有歌唱与伴奏交替、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反复陈述的特点,并有强调语气、加深印象的作用。这种伴奏形式的过门材料,有几种情况:①重复唱腔旋律,并可加花、减音(例一)。②与唱腔旋律形成对比,但节奏上基本相同(例二)。③在另一个宫调上模仿唱腔旋律(例三)。此类形式梆子腔系、滩簧、评剧、柳琴戏等剧种应用较多。
  
  对比性复调因素的伴奏形式  这是一种民间自然复调,指唱腔与伴奏在旋律线条、节奏形态上各自不同,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协调,形成对比性的复调因素(因为在每一乐句的最后音,唱与伴奏之间尚有同音相叠的情况,一般只是短时值的,尚未完全构成复调,故称因素)。如浙江的婺剧、绍剧、瓯剧、台州乱弹、江西赣剧中的〔吹腔〕类曲调及〔三五七〕类曲调,都用此类伴奏手法。如:
  
  许多剧种中紧打慢唱类曲调,也带有对比性复调的因素。如:
  
  此外,还有其他种种不同形式,在民间俗语中有"一点、二线、三开花"的说法(即句尾音落于同一音上,而唱腔与伴奏之间系两个不同旋律。如其他乐器再加入时又可与伴奏中主奏乐器呈支声关系)。还有"逢板合,逢眼分,蛇路鳗路各自寻","起调分道扬镳,落音异途同归,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口谚,都是指此类复调性因素的伴奏形式而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