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en Shihe
陈士和(1887~1955)
2) Chen Jinkun
陈瑾昆(1887~1959)
3) Hɑng Zihe
杭子和(1887~1967)
4) Tɑo Menghe
陶孟和(1887~1960)
5) Chen Siduo
陈士铎
1.
Thinking of Chen Siduo’s Treatment of Dullness and Morbid Forgetfulness;
对陈士铎论治呆病健忘的思考
6) Chen Yingshi
陈英士
1.
Companionship between Chen Yingshi and Li Pingshu and the Recovery of Shanghai and Nanking in 1911;
陈英士李平书之交与沪宁光复
补充资料:陈士和(1887~1955)
评书演员。北京人。辛亥革命后,拜评书艺人张智兰学说评书《聊斋志异》。他对部分《聊斋》评书回目精心揣摩,刻意求工,丰富和发展了原著的内容。由于陈士和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有条件对评书《聊斋》进行加工和再创作。陈士和所说的评书《聊斋》,同情善良百姓、无告弱者和正直诚实的人物,抨击、嘲讽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形形色色丑恶人物,直至最高的封建统治者,阐发了蒲松龄原著的思想内容。《聊斋》评书的语言通俗生动,书路细致严谨,情节跌宕曲折。陈士和说书时台风亲切大方,口齿清晰,语言动听,长于摹拟各色人物的神态。他还善于解说典故,背诵原著的词赋、判词,穿插书外书,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因而深受京津等地评书听众的欢迎。
陈士和讲述《聊斋》书目约有50篇,根据他生前录音,由张奇墀记录,何迟整理了《崂山道士》、《画皮》、《阿宝》、《续黄粱》、《云翠仙》、《考弊司》、《向杲》、《梦狼》、《崔猛》、《席方平》、《瑞云》、《王者》、《毛大福》等13段,其中《崔猛》一段,由于陈士和病逝,没有讲完,后半部由其弟子刘健林补叙。这些作品,自1955~1958年曾分段陆续出版单行本。1980年结集再版。
陈士和演述的聊斋故事,对原作中的人物增加很多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描述,把场景勾勒得更为细致,并且增添不少富于戏剧性的细节,使故事有头有尾。通过这种创造性的细节描写,丰富了原作的艺术形象。
陈士和的演述,不以奇幻的情节炫惑听众,而着重于挖掘原作的主题寓意,生发细节,描绘人情世态;借奇幻的故事隐喻现实人生,赞誉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评书作品具有比较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但有的作品由于过分地追求真实性,破坏了原作以虚幻突兀的环境,和以"异类"出现的人物来描写人生的艺术风格和意境,或者把原作相当丰富深刻的主题内涵处理得比较浅薄。评书的整理者尽量突出了评书人民性部分,删除了那些带有封建、迷信和宿命论色彩的成分;同时,为使作品完整,在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也做了一些必要的增补。
陈士和讲述《聊斋》书目约有50篇,根据他生前录音,由张奇墀记录,何迟整理了《崂山道士》、《画皮》、《阿宝》、《续黄粱》、《云翠仙》、《考弊司》、《向杲》、《梦狼》、《崔猛》、《席方平》、《瑞云》、《王者》、《毛大福》等13段,其中《崔猛》一段,由于陈士和病逝,没有讲完,后半部由其弟子刘健林补叙。这些作品,自1955~1958年曾分段陆续出版单行本。1980年结集再版。
陈士和演述的聊斋故事,对原作中的人物增加很多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描述,把场景勾勒得更为细致,并且增添不少富于戏剧性的细节,使故事有头有尾。通过这种创造性的细节描写,丰富了原作的艺术形象。
陈士和的演述,不以奇幻的情节炫惑听众,而着重于挖掘原作的主题寓意,生发细节,描绘人情世态;借奇幻的故事隐喻现实人生,赞誉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评书作品具有比较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但有的作品由于过分地追求真实性,破坏了原作以虚幻突兀的环境,和以"异类"出现的人物来描写人生的艺术风格和意境,或者把原作相当丰富深刻的主题内涵处理得比较浅薄。评书的整理者尽量突出了评书人民性部分,删除了那些带有封建、迷信和宿命论色彩的成分;同时,为使作品完整,在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也做了一些必要的增补。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