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zhongguo gudɑi qixi
中国古代棋戏
2) classical Chinese drama
中国古代戏曲
1.
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drama and drama catalogues by the view of catalogue science,and puts emphasis on listing the representative drama catalogues of every history period.
文章从目录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戏曲及戏曲目录的发展史,重点梳理各阶段重要的戏曲目录,并探讨了戏曲目录对目录学史的重要贡献。
4) the Chinese Ancient Drama
中国古代戏剧
1.
So studying the Chinese ancient theatrical costume undoubtedly is helpful to research the Chinese Ancient Drama `s form and essence.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本质是角色扮演,构成戏剧的所有因素都体现并服务于这个本质,其中戏剧服饰是演员用以扮演角色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因素,故考察中国古代戏剧服饰问题,对研究中国古代戏剧的表演及其本质都是很有意义的。
5)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drama
中国古代戏剧史
1.
The prohibition and destruction of certain dramas, as a particular revelation of cultural prohibition and destruction, reveals the complexity of cultural polici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exerts a great influence up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dramas.
禁毁戏剧作为禁毁文化的一种特定表现,显示了不同时代文化政策的复杂性,对中国古代戏剧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 On Ancient Horse Skills of China
中国古代马戏考
补充资料:中国古代棋戏
除围棋和象棋以外,还有六博、塞戏、格五、弹棋、双陆、樗蒲、五木等多种。这些棋戏在中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曾风行一时,其中有的曾传入印度。后秦释道朗《大般涅槃经·现病品第六》:"樗蒲、围棋、波罗塞戏、狮子象斗、弹棋六博......一切戏笑,悉不观作。"《大般涅槃经》是一部记述佛国印度的宗教制度和文化历史的佛经,这证明樗蒲、围棋、波罗塞戏、弹棋、六博等中国古代棋戏,均曾传入印度。
六博 比象棋古老得多,大约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至战国时期则已相当流行。《战国策·齐策》记述齐国都城临淄的情况时曾提到六博(图1)。
六博的棋盘叫梮,是在方形或近似方形的木盘上,阴刻矩纹,漆绘 4个红色圆点。棋子叫棊,大都是骨质的,共12枚,红黑各 6枚,也有6枚为正方形6枚为长方形的。骰子叫箸,多半由半边细竹管制成,两旁各置一细铜丝,中间填金属粉。箸外涂黑漆。由于它的一面是平的,另一面为圆弧形,所以投掷时有正背面之不同。
塞戏 由六博脱胎而来的一种古代博戏,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塞又写成簺。 在古代文献中,常以"博塞"并称。《庄子·骈拇》有"问穀奚事,则博塞以游", 成玄英《疏》说:"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塞戏在汉代很盛行,当时又称"格五"。西汉王朝设有"棋待诏"的官衔, 《汉书·吾丘寿王传》说他"以善格五召待诏",《后汉书·梁冀传》说梁冀"善格五"。塞戏的玩法,汉边韶《塞赋》有详细的叙述。它与六博的区别是,行棋时不用投箸。从西汉古墓中出土的塞戏棋局,发现两种形制。一种是湖北云梦西汉古墓出土的棋局。棋盘长38厘米,宽36厘米,厚 2厘米,正面为白地矩纹,与博局完全一样。它与六博的唯一区别是无博箸。另一种是甘肃武威县磨咀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棋盘为黑彩底,上绘白色的矩形图案,与博局图案稍有不同。塞戏的棋子是立方体的,绘有龙虎两种形制。
弹棋 相传是西汉成帝时刘向仿蹴鞠之戏而作,东汉时盛行。棋盘类似古代的蹴鞠球场,以石为之,棋子每方 6枚。魏文帝非常喜欢弹棋,技艺甚高,他写过《弹棋赋》。三国时弹棋已由每方6枚棋子增至每方8枚。唐代时弹棋仍极盛行。从柳宗元《序棋》中看,弹棋的形制在唐代又有变化,棋子由每方 8枚增至每方12枚。由于象棋的盛行,弹棋到了宋代以后就不那么时行了。
双陆 由握槊演变而来,因局如棋盘,左右各 6路,故名。据北宋初晏殊《类要》载,双陆始自天竺(今印度),即《大般涅槃经》之波罗塞戏,三国魏黄初年间传入中国。南宋初洪遵在《谱双》中说:"双陆最近古,号雅戏,以传记考之,获四名:曰握槊,曰长行,曰波罗塞戏,曰双陆。盖始于天竺,流于曹魏,盛于梁、陈、魏、齐、隋、唐之间。"相传唐代有韦后与武三思打双陆,中宗点筹,杨贵妃与玄宗打双陆将输放白鹦鹉乱局的故事。双陆的形制很多,据《谱双》载,有北双陆、广州双陆、大食双陆、真腊双陆、日本双陆等多种。这些双陆局的棋盘和象棋盘有些相似。双陆的棋子,除日本双陆和真腊双陆的棋子是圆形的以外,其他均为立体的,约 3寸长,形似小棒槌,也有点象国际象棋中的兵。
六博 比象棋古老得多,大约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至战国时期则已相当流行。《战国策·齐策》记述齐国都城临淄的情况时曾提到六博(图1)。
六博的棋盘叫梮,是在方形或近似方形的木盘上,阴刻矩纹,漆绘 4个红色圆点。棋子叫棊,大都是骨质的,共12枚,红黑各 6枚,也有6枚为正方形6枚为长方形的。骰子叫箸,多半由半边细竹管制成,两旁各置一细铜丝,中间填金属粉。箸外涂黑漆。由于它的一面是平的,另一面为圆弧形,所以投掷时有正背面之不同。
塞戏 由六博脱胎而来的一种古代博戏,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塞又写成簺。 在古代文献中,常以"博塞"并称。《庄子·骈拇》有"问穀奚事,则博塞以游", 成玄英《疏》说:"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塞戏在汉代很盛行,当时又称"格五"。西汉王朝设有"棋待诏"的官衔, 《汉书·吾丘寿王传》说他"以善格五召待诏",《后汉书·梁冀传》说梁冀"善格五"。塞戏的玩法,汉边韶《塞赋》有详细的叙述。它与六博的区别是,行棋时不用投箸。从西汉古墓中出土的塞戏棋局,发现两种形制。一种是湖北云梦西汉古墓出土的棋局。棋盘长38厘米,宽36厘米,厚 2厘米,正面为白地矩纹,与博局完全一样。它与六博的唯一区别是无博箸。另一种是甘肃武威县磨咀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棋盘为黑彩底,上绘白色的矩形图案,与博局图案稍有不同。塞戏的棋子是立方体的,绘有龙虎两种形制。
弹棋 相传是西汉成帝时刘向仿蹴鞠之戏而作,东汉时盛行。棋盘类似古代的蹴鞠球场,以石为之,棋子每方 6枚。魏文帝非常喜欢弹棋,技艺甚高,他写过《弹棋赋》。三国时弹棋已由每方6枚棋子增至每方8枚。唐代时弹棋仍极盛行。从柳宗元《序棋》中看,弹棋的形制在唐代又有变化,棋子由每方 8枚增至每方12枚。由于象棋的盛行,弹棋到了宋代以后就不那么时行了。
双陆 由握槊演变而来,因局如棋盘,左右各 6路,故名。据北宋初晏殊《类要》载,双陆始自天竺(今印度),即《大般涅槃经》之波罗塞戏,三国魏黄初年间传入中国。南宋初洪遵在《谱双》中说:"双陆最近古,号雅戏,以传记考之,获四名:曰握槊,曰长行,曰波罗塞戏,曰双陆。盖始于天竺,流于曹魏,盛于梁、陈、魏、齐、隋、唐之间。"相传唐代有韦后与武三思打双陆,中宗点筹,杨贵妃与玄宗打双陆将输放白鹦鹉乱局的故事。双陆的形制很多,据《谱双》载,有北双陆、广州双陆、大食双陆、真腊双陆、日本双陆等多种。这些双陆局的棋盘和象棋盘有些相似。双陆的棋子,除日本双陆和真腊双陆的棋子是圆形的以外,其他均为立体的,约 3寸长,形似小棒槌,也有点象国际象棋中的兵。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