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王安石(1021~1086)
1)  Wɑng Anshi
王安石(1021~1086)
2)  WANG An-shi
王安石
1.
WANG An-shi s Financial Ideological Impact on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对我国现代理财方式的启示
2.
Wang An-shi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Modern Enlightenment;
论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3.
Comparison of the Thought of Classic Learning of Zeng Gong with That of Wang An-shi from the "Hong Fan Zhuan";
从《洪范传》看曾巩和王安石经学思想的异同
3)  Wang Anshi
王安石
1.
On Hu Hong s Criticisms of Wang Anshi s Explanations on Confucian Classics and;
胡宏对王安石经说及《周礼》的批评
2.
On Wang Anshi s All-Inclusive Ideological Character;
论王安石兼收并蓄的思想特征
4)  School of Wang Anshi
王安石派
5)  Wang An shi
王安石
1.
An important part of Wang An shi reform was his establishment of the law of farm irrigation.
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重视水利建设,修复东钱湖、发明坡沱法等,这是他的早期农田水利思想及其实践的一个成功范例。
6)  Wang Anshi's Ci
王安石词
补充资料:王安石(1021~1086)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并在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卓有贡献。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初任地方行政官员。时值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化,而北宋统治集团因政治腐败、 官吏庸碌, 无法解决这一系列社会矛盾。王安石于嘉祐三年(1058)进京述职时,向仁宗上万言书,强调要"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但未受重视。神宗即位后,对他的政治改革见解倍加赏识,遂于熙宁二年(1069)任以参知政事之职,授以国政,次年又任以宰相,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历史上称为"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认为,造就人才、 统一思想是实行变法、 长治久安的首要条件。这就需要改革教育及其他有关制度,使之适应于人才的造就,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人才的培养、管理、选择和使用。该文是中国古代人才学说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王安石认为,人的品德才能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如果缺乏"受之人"的教育,"受之天"的禀赋再优越也难以成才。因此他强调人才必须"陶冶而成之",其中国家教育政策和措施对人才的形成和开发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他的这种思想跟当时理学家的"穷理尽性"是针锋相对的。
  
  王安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治国人才。他重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才干,同时也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修养,特别是政治立场的一致性。他猛烈抨击当时主要以诗赋为考核内容的科举制度,认为用这样的方法选拔官员,结果造成官员所学非所用,政府中有治事能力的人越来越少。他认为,人才应该从学校产生,他主张从中央到各地都广设学校,严选教官,招揽能为国家所用的人才,教给治国的知识和本领,国家通过严格的考核,选拔德才兼优者充任官职。在当时学校尚未普遍设置的情况下则应首先改革科举考试方法,以改变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状况。
  
  王安石变法期间,对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熙宁四年二月(1071年 3月)颁布了新的科举考试制度,废除旧有的专考呆读死记儒家经典的明经诸科,取消进士科的诗赋考试而改试经义。经义考试要求"务通义理,不必尽用注疏"。后又规定所有及第进士必须加试法律政令,合格者方能授予官职。熙宁四年十月(1071年11月),在太学开始实行三舍法,这是以学校考核逐步取代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开端。与此同时,王安石亲自选派一批官员分赴一些地区负责整建州县学校。后来又进一步规定:地方学校一律由朝廷委派学官管理,学校的事务由学官全权负责,地方其他官员不得干涉,学校的教授必须通过专门的经义考试,然后择优任命,有不称职的,由国子监负责报请朝廷予以撤换。 为了统一思想, 由王安石亲自主持于熙宁八年(1075)编成《诗》、《书》和《周礼》三经新义,其中"周礼义"全部出自王安石手笔。他认为一部《周礼》,谈理财者居其半,这也反映出他强调学习有用之事的思想倾向。此后,三经新义即由国子监镂版印刷,并颁发太学和诸州府学作为统一教材,科举考试也以此为标准取士。但他认为专读经不足以知经,故主张百家诸子之书都要读。
  
  由于统治阶级守旧势力的反对,变法的阻力很大,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辞职, 次年复任宰相, 熙宁九年(1076)再度辞职,此后一直在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退休闲居,曾被封为荆国公。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去,守旧派上台,新法很快被全部废除,王安石也于次年5月去世,谥文。他在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方面亲自制订的有关措施,大部分为后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所沿袭或加以改造利用,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上是有很大影响的。
  
  王安石的著作多为守旧派所毁,保存下来的有:以南宋杭州本为底本的《临川先生文集》和以南宋龙舒本为底本的《王文公文集》,此外还有部分的《周官新文》以及残存的《老子注》和《字说》。
  
  

参考书目
    侯外庐等编:《中国思想通史》, 人民出版社,北京,1959。
   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