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萨·德·米兰达,F.de
1)  Francisco de Sá de Miranda (1481~1558)
萨·德·米兰达,F.de
2)  Francisco de Miranda (1750~1816)
米兰达,F.de
3)  Dharamsala
达兰萨拉
4)  Sarande
萨兰达
5)  Midland(Ont.)
米德兰
6)  Miranda [英][mi'rændə]  [美][mɪ'rændə]
米兰达
1.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Clegg and Miranda;
克莱格与米兰达之间的权力关系
2.
In this story,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Miranda lives,the insecurity in her unconsciousness and the writer’s experience are the causes of the consciousness.
波特的自传体米兰达系列小说中充满了紧张、压抑的气氛,死亡几乎笼罩了每一篇故事。
3.
In The Collector,the heroine-Miranda was the symbol of artistic beauty.
《收藏家》中米兰达是艺术美的象征。
补充资料:萨·德·米兰达,F.de
      葡萄牙诗人、剧作家。生于科英布拉。在里斯本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进入宫廷,经常参加宫廷诗会。1521年去意大利游历,与意大利文艺界的著名人士马基雅维利、本波、阿里奥斯托等交往,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1526年回国,提倡意大利诗歌的表现方式和格律,创作十四行诗和"康索尼"(歌曲)。1527年,模仿意大利作家阿里奥斯托,写出散文喜剧《外国人》。1528年,用"康索尼"体裁写成长诗《鲻鱼的寓言》。一年之后,又以"埃克洛格"(对话体牧歌)体裁写成长诗《阿莱克索》,把意大利诗歌的风格和形式介绍到葡萄牙。1530年,退隐到上米尼亚乡间,但与首都的知识界仍保持联系,并继续进行创作。他的作品抨击宫廷和上层社会的奢华与虚伪,揭露社会的堕落现象,怀念往昔质朴的"黄金时代",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诗歌体的《书简集》、"埃克洛格"《够了》(1595)和喜剧《维利亚尔邦多一家》(1560)等作品中。
  
  萨·德·米兰达的主要贡献在于在葡萄牙传播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精神,推动了伊比利亚半岛文学艺术的发展。他也用卡斯蒂利亚语写作,但他最好的诗歌仍然是用葡萄牙语和葡萄牙传统格律写成的书简诗。
  
  第一部《弗朗西斯科·德·萨·德·米兰达诗集》于1885年出版,《弗朗西斯科·德·萨·德·米兰达全集》 2卷,1937年出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