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Marx and Engels
马克思恩格斯
1.
Marx and Engels s Criticism to Capitalism Environment and Its Significance;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环境批判及意义
2.
Return of the Thought of "Social Harmony" by Marx and Engels;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和谐”思想的当代回归
3.
Marx and Engels Revolutionary Strategy Under Contemporary Field of Vision;
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战略思想
6) Marx and Engels
马克思和恩格斯
1.
The German Ideology is an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and ethical work co-written by Marx and Engels.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伦理巨著。
2.
The intellec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 and Engels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Marxist philosophical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是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补充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们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萌芽、产生、成熟到逐渐发展成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的过程。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时期。
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世纪 40年代,是欧洲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必然产物。英国从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的大工业逐步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继英国之后,法国也发生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不少工业部门已广泛采用机器生产。到19世纪上半期,德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出生的莱茵省,当时已成为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先进地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1825年后,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地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与此相联系,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尖锐起来。无产阶级从早期反对个别工厂主、破坏机器的自发斗争,发展到大规模有组织的政治斗争。19世纪30~40年代相继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它迫切需要一种同以往哲学根本不同的科学世界观,以便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适应了这种社会需要。
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全部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立的。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尤其以G.W.F.黑格尔和L.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在历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不断运动、变化和转变的过程,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强调研究自然和人;坚持意识是大脑的属性,充分相信人的感官,反对不可知论。他对宗教和黑格尔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批判,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他们思想的积极因素。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大发现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根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过程,都各自通过自己的道路经历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诞生在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位律师家庭。1830年10月至1835年9月,就读于特利尔中学。由于家庭和环境的影响,马克思从小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教育,中学毕业作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显示了他的卓越分析才能和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高尚情操。
1835年10月,马克思入波恩大学法律系。一年后,转到柏林大学法律系。马克思开始比较倾向于I.康德和J.G.费希特。1837年4月至5月,在柏林郊区施特拉劳休养期间,他通读了黑格尔的著作,并结识博士俱乐部的成员,开始转向黑格尔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1841年 3月,毕业于柏林大学;同年 4月写了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观点属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表现了马克思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战斗的无神论思想和勇于突破旧说的独创精神。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未能实现在波恩大学执教的愿望,转而投身于实际政治活动。1842年4月开始,他针对1841年5月23日至7月25日召开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写了一系列文章,从5月起在《莱茵报》连载。文章在国家、法和自由等问题上仍然保留黑格尔的观点,但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针对省议会关于出版自由问题的争论,马克思发表了题为《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的论文。他在分析对待出版自由的各种态度时,强调"在这里论战的不是个别的人,而是等级",揭示了德国的社会结构和隐藏在辩论后面的各等级的不同利益。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自觉地为备受压迫的贫苦农民的利益辩护,谴责省议会把拣拾枯枝列为盗窃林木的企图,并发现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同现实的矛盾,认识到普鲁士国家不是理性的体现,它已沦为林木占有者的工具。他开始觉察到私人利益,即剥削者的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并作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概括:"林木和林木占有者本身如果要颁布法律的话,那末这些法律之间的差别将只是它们颁布的地方和书写的文字不同而已"。马克思又在反驳莱茵省省长沙培尔的论战文章《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通过对摩塞尔地区农民破产原因的考察,进一步强调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不能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而应该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并研究这些关系的客观本性。
在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也开始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2年10月马克思接任《莱茵报》主编,并就共产主义问题同奥格斯堡《总汇报》展开了论战。他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中,肯定共产主义运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指出各种醉心于实际试验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弱点,提出要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论证"的任务。与此同时,他着手钻研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开始对共产主义进行研究。
普鲁士政府1843年 1月19日决定从 4月 1日起查封《莱茵报》。3月 17日马克思声明退出《莱茵报》编辑部以示抗议。5月来到克罗茨纳赫,不久同燕妮结婚。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碰到了许多重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国家问题。为了解决使自己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时期大量阅读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瑞典、 波兰的历史著作, 特别是有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史的著作;研究早期资产阶级作家和法国启蒙主义者的政治理论著作,作了读书摘要即《克罗茨纳赫笔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国家观,论述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揭示了私有财产对政治国家的支配作用,并批判黑格尔关于通过中介调和矛盾的理论,提出了关于矛盾类型的学说,开始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原理,是他由唯心主义继续转向唯物主义的重大一步。
从1843年 3月开始,马克思同A.卢格联系创办《德法年鉴》。同年10月,为了《德法年鉴》的出版,马克思偕同燕妮侨居巴黎。马克思在1844年 2月出版的《德法年鉴》上发表了两篇重要文章。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分析了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步性和不彻底性,把人类解放置于政治解放之上,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把无产阶级看作人类解放的心脏,把哲学看作人类解放的头脑,并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由此表明,马克思已经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阶级力量和途径。
恩格斯的思想发展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巴门一个工厂主家庭。13岁以前,在故乡巴门理科中学读书;以后就读于爱北斐特的理科中学。毕业前一年即1837年,由于父亲的坚持,辍学习商。1838年恩格斯来到不莱梅,开始同青年德意志运动发生了联系,并开始清理自己受到的宗教影响。
1839年3月至4月,恩格斯在《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了《乌培河谷来信》,对盛行于乌培河谷地区的虔诚主义进行了揭露,并控诉厂主的残酷剥削,对劳动者寄予无限的同情。不久,D.F.斯特劳斯(1808~1874)的《耶稣传》帮助恩格斯进一步了解黑格尔的思想,使恩格斯开始脱离青年德意志运动,转向青年黑格尔运动。1841年 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并结识了博士俱乐部的成员K.F.科本(1808~1863)和A.鲁滕堡(1808~1869)等人。1841年11月,恩格斯旁听了F.W.J.谢林在柏林大学的讲学,并在谢林讲学后不到一个月,以F.奥斯渥特的笔名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随后在1842年初,以单行本形式在柏林出版了未署名的两本小册子:《谢林和启示》与《谢林──基督哲学家》。恩格斯反驳了谢林宣扬的非理性主义和蒙昧主义,捍卫黑格尔,肯定青年黑格尔派的功绩。
1842年11月底,恩格斯来到英国的曼彻斯特,在"欧门-恩格斯"纺织厂当职员。这是恩格斯在思想和政治方面发展的转折点。列宁指出:"恩格斯到英国后才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列宁全集》第2卷,第7页)。
恩格斯到达曼彻斯特时,宪章运动正受到挫折。当时有人认为英国不可能发生革命,恩格斯的看法则相反。1842年 11月至12月, 他在《莱茵报》上发表了《英国对国内危机的看法》、《国内危机》、《各个政党的立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谷物法》等一系列文章,对英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状况、无产阶级的处境、革命的前途和道路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问题,认为政治革命是政权的更迭,而只有社会革命才能根本改变人的生活条件,消除劳动者的贫困。恩格斯这时还没有完全摆脱唯心主义。他在关于英国的一系列文章中,虽然看到了物质利益在阶级、政党斗争中的作用,但对这种情况持否定态度,认为原则应该高于物质利益,表现了重视思想原则,轻视物质利益的唯心主义思想倾向。
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期间,深入工人家庭,亲身体会到工人的穷困,并同宪章派及其领袖以及住在英国的德国共产主义者建立了联系。与此同时,他还研究了英国政治经济学和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他在1843年5月至6月发表的《伦敦来信》,朝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迈进了一步。恩格斯通过对英国社会各阶级状况以及阶级和政党关系的分析,揭示了英国各个政党的阶级基础;分析了英国反谷物法斗争中阶级力量的配备,赞扬英国工人为改造社会而献身的斗争精神,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英国的工人群众。特别是在1843年11月发表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中,他完全摒弃把资产阶级民主制奉为楷模的观点,揭露了它的虚伪本质,肯定共产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共产主义并不是英国或其他什么国家的特殊情况造成的结果,而是以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情况为前提所必然得出的结论。"他还对当时在欧洲一些国家流行的H.圣西门、C.傅立叶、R.欧文以及G.巴贝夫、E.卡贝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概括性的评论,指出它们的弱点,强调指出:"德国人要不抛弃使本民族感到骄傲的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就得接受共产主义。"
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从社会主义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实质和起源;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经济现象,如私有制、 竞争、 价值、 资本和劳动等等, 力图从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结论,强调消灭私有制、进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他说:"我们要用消灭私有制、消灭竞争和利益对立的办法来结束这种人类堕落的现象"。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中,恩格斯尖锐批判了T.卡莱尔(1795~1881)鼓吹退回封建社会、宣扬英雄崇拜、蔑视群众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明确指出,英国唯一有前途的政党是社会主义者政党,唯一有前途的阶级是工人阶级,"只有工人,英国的贱民、穷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将来拯救英国的却正是他们"。恩格斯通过自己的道路看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从而同马克思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大体上可以区分为创始、成熟、公开问世三个相互联系的时期。
创始时期 1844年2月,《德法年鉴》仅出版了一期就停刊了。从3月起,马克思以主要精力从事经济学的研究。除留下大量笔记即《巴黎摘要笔记》外,还留下一部未完成著作的手稿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手稿》,马克思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初步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对私有财产及异化劳动的分析,阐发了某些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手稿》强调劳动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所诞生的过程";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都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人的普遍意识是现实共同体,即社会的理论形态;货币拜物教徒的感性意识不同于希腊自然拜物教,因为他们的感性存在不同;各种利益的敌对性的对立是阶级社会组织的基础,阶级关系必然归结于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手稿》在认识论方面,第一次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解决理论对立,只有通过实践并借助于人的实践才有可能;强调人的劳动在人的感觉形成中的作用,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批判唯灵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强调客观的辩证统一。《手稿》在分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时,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异化观,揭露它的神秘主义的主体 -客体理论和虚假的批判主义,但肯定它的合理因素,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看成是对历史运动的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手稿》并不是一部完全成熟的著作。它将异化劳动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用以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描绘未来历史的发展,明显地包含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因素。但《手稿》中所阐述的某些重要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创始的意义。
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乖诳坡椎谝淮位崦妗?1844年8月末, 恩格斯在回德国途中在巴黎再次会见了马克思。这次会晤使他们发现彼此在理论方面完全一致,并从此开始了40年的共同战斗生活。他们合作撰写了《神圣家族》,对以B.鲍威尔、E.鲍威尔兄弟为主要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批判。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对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发展为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结构秘密的揭露,深刻地论述了世界的物质性,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对无产者和有产者两个对立面的分析,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批判了青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强调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认识某一个历史时期,就是认识这个时期的生产方式;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特别是在批评P.J.蒲鲁东关于平均占有思想时,强调"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表明他们已接近了他们全部体系的基本思想,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思想。
成熟时期 1845年 2月,由于法国政府的迫害,马克思从巴黎来到布鲁塞尔。不久,恩格斯也从巴门移居来此。在布鲁塞尔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使他们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唯物史观臻于成熟。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经接受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在彻底批判黑格尔,特别是以鲍威尔为代表的自我意识哲学以后,彻底清算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到布鲁塞尔不久即着手这一工作,1845年春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以费尔巴哈为主要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提纲》以实践为中心,精辟地、扼要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根本原理。
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人类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唯物辩证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和认识、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还把实践引入历史观,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全部意识形态,包括歪曲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属性的观点;提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马克思还强调要辩证地理解人类社会,分析社会矛盾,"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马克思还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阶级属性,指出它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即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强调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于自己所创立的哲学的性质、最基本内容和目的作了论述,把它同一切旧哲学区分开来,预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中的根本变革。
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和当时革命斗争形势需要,他们对当时德国的意识形态──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鲍威尔、M.施蒂纳、费尔巴哈和各种各样的"真正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写了篇幅巨大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而,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批评,发展成为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论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抛弃了它以人的本质作为历史尺度的观点,从研究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着力于揭示历史自身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并且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进行了分析,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的规律;研究了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从而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研究了意识的起源,特别是社会意识各种形态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明确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根据他们发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规律,研究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情况,揭示了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更高形态过渡的动力和图景,从而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根据唯物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完整的科学论述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已经成熟。
公开问世时期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只发表过个别章节,全书未能出版。《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是公开发表的第一批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恩格斯说:"我们这一世界观, 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49页)。
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批判了"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一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当"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遭到彻底失败后,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思潮又乘机泛起。1846年12月底,马克思在读了蒲鲁东的新著《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后,立即在致俄国作家Π.В.安年柯夫(1812~1887)的信中对蒲鲁东进行了批判。接着在 1847年初写了《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简称《哲学的贫困》)。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经济观点的同时,批判了他把矛盾双方区分为好坏两个方面,并通过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来解决矛盾的形而上学方法,强调矛盾双方的共存、斗争以及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是辩证运动的实质。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把现实的经济关系看成存在于"无人身的理性"中的经济范畴的体现时,科学地阐述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制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即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强调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经济范畴是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等等。马克思曾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表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0页)。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大会,并接受委托写了《共产党宣言》。在这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全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上层建筑;考察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尤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产生及其激化过程;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制定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策略,批判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共产党宣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融为一体的无产阶级的完备理论,而贯穿其中的最基本的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列宁选集》第2卷,第578页)。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不仅向全世界公开表明了共产党人的观点、目的和意图,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正式诞生。
1848年欧洲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次范围极广、影响极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后第一次爆发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这次革命运动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而欧洲正是马克思恩格斯从事革命活动的地区,尤其法国和德国是他们当时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因此,这次革命运动同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新创立的世界观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1848年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但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在革命活动中已经暴露出妥协动摇和反对革命的一面,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得更加明显。这种复杂的阶级关系,再加上这次革命斗争中出现的许多奇特的历史现象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都需要业已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科学的解释和剖析。1848年革命以震撼欧洲的革命风暴开始,却以各国革命的普遍失败告终,其原因和教训也需要已经问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深刻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对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和突出的内容。
积极支持和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解决了和平时期逐渐积累起来的许多矛盾,有力地表现了各个阶级在变革社会生活方面的直接作用。他们同一切自由资产阶级的理论家相反,认为这次革命不是脱离"正常"道路的越轨行为,不是社会病态的表现,也不是过激和谬误的可悲的结果,而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有生气、最重要、最本质、最具有决定性的关头。马克思恩格斯对这次革命表现了最大的热情和关注,亲身参加了这次革命,筹办革命刊物,组织工人运动,直接参加武装起义等等,为革命作了大量工作;同时还结合革命的进程,撰写了许多光辉的历史文献,如《六月革命》、《资产阶级和反革命》、《革命运动》、《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等。这些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事变的性质、进程、意义、内在联系及其必然后果,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理论的概括。
从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开始,到1849年欧洲各国革命普遍失败为止,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把支持和研究这次革命作为自己的最重要任务。他们尽一切可能地生活在斗争的中心,同革命运动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直接倾听各种意见,考察事变的进程,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
在二月革命爆发后不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在3月先后到达巴黎,同时被选入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他们在法国参加革命活动的同时,也极为关注德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竭力给德国革命以支持和帮助。3月下旬,他们一方面组织三四百名德国工人分散地回国,参加已经开始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起草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革命中的政治纲领,武装德国工人群众。4月初,他们回到德国,直接参加和指导革命活动,并着手筹备出版《新莱茵报》,创办一个传达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指示精神、宣传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革命日报。在马克思恩格斯紧张积极的筹备下,6月 1日 《新莱茵报》在科伦正式创刊。从此,该报便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和指导1848年欧洲各国革命运动的主要工具。他们在该报上发表的文章反映和凝集了他们在这次革命风暴中产生的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办好《新莱茵报》看作自己最重要的一项革命任务。面对着反动统治者的迫害和审讯以及办报过程中多次发生的困难和挫折,他们始终坚定地守住这块阵地,及时地对欧洲各国革命的每一次重大变动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总结,使《新莱茵报》不仅成为德国民主派的机关报,而且成为欧洲民主派的机关报。随着欧洲反革命势力的日益猖獗和德国政治形势的日益恶化,马克思恩格斯还担负起组织工人武装起义的任务,恩格斯亲自参加了当时的几次起义,直接战斗在武装斗争的第一线。1849年 5月19日《新莱茵报》被迫停刊,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相继离开德国,辗转来到英国。1850年他们创办了《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共出版了6期。《评论》刊登了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拿破仑和富尔德》,恩格斯的《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德国农民战争》,以及他们合写的一些书评和国际述评。马克思和恩格斯仍然把继续消化和总结这次革命风暴的经验教训摆在首位。
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直接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现的。1848年欧洲革命给刚刚创立的唯物史观提供了一个实际运用和进一步发展的广阔舞台,同时对它的科学性进行了验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中,以法、德两国的革命为典型,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结论,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考察,进一步论证了革命发生的原因应该到社会经济状况中寻找的根本观点,指出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才有可能。他们还明确地把所有制形式确定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把耸立在它上面的国家、法和各种意识形态确定为社会的上层建筑。由于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经济基础,就要发生革命。但是,上层建筑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它对革命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并使革命带有自己的特点。法国的二月革命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但革命的软弱性、博爱的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色彩以及这次革命沿着下降的路线行进的必然性,又是和法国特有的政治状况、阶级状况、思想方式、世界观和传统观念相联系的。这一切,不仅深刻分析了革命发生、发展的特点和必然性,而且把《共产?承浴匪龅母锩纳缁峋酶吹乃枷敫由罨途咛寤耍徊椒岣缓头⒄沽司没『蜕喜憬ㄖ睦砺邸?
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 1852年,马克思在研究历史和现实阶级斗争的基础上,深刻阐明了他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上的 3点新贡献:①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②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③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这一贡献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同阶级斗争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人类历史是由无阶级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又逐步走向无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阶级从产生到消灭的全部过程,是由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决定的。而在阶级社会里,推动这一发展的是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马克思结合欧洲革命风暴的经验,系统地为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同时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上树立了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光辉榜样。
对历史人物的科学分析 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活动是受着一定阶级的物质利益制约的,但和历史传统、个人特点分不开。马克思对法国革命中路易·波拿巴的分析,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人物的典范。路易·波拿巴是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但在法国历史上却扮演了英雄的角色,由总统而皇帝,使法国革命的历史开了倒车。马克思首先从法国阶级斗争造成的条件和局势分析,指出路易·波拿巴的独裁政权是在资产阶级既不能把无产阶级镇压下去,无产阶级又不能把资产阶级统治推翻的情况下,是在阶级斗争的基本力量处于势均力敌、相对平衡的状态下乘虚而入的。他还分析了路易·波拿巴如何利用法国农民的保守性和他们在历史传统的影响下对拿破仑的个人迷信骗取农民信任的,指出路易·波拿巴的得逞也是同他本人的品质及其所惯用的下流手段联系着的。马克思从阶级关系、历史传统、个人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的方法,对于正确分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和研究1848年欧洲革命的实践和理论,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点和革命理论。他们常常从这一革命历史出发,去研究各国的革命运动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并且在研究以后的政治事件中也常常回过头来重新研究这段历史。这段历史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成果最多、贡献最大的时期之一,是他们运用理论、发展理论的承先启后的关键时期。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1848~1849年的群众革命斗争的时期,是他们生平事业的突出的中心点"(《列宁全集》第13卷,第20页)。
在《资本论》中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在19世纪50~60年代继续研究哲学、美学和自然科学,但主要精力则放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从事《资本论》的创作。
《资本论》使唯物史观从假设变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后来在19世纪50年代末,马克思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实质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但是"社会学中这种唯物主义思想,在那时暂且还只是一个假设",还需要通过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分析得到验证。《资本论》则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有充分事实根据的科学分析,发挥了这种验证的作用。
《资本论》是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它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事实,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通过对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出来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是注定要灭亡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以具体实际验证了唯物史观是一门有经验事实作根据,有客观规律可遵循的科学。
《资本论》中的辩证方法 《资本论》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它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结论经受了实践的考验,而且在于它的方法、它的逻辑也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有普遍的科学意义。《资本论》的方法,一方面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改造,另一方面又是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它虽然同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分析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但却远远超出了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并适用于分析其他的社会经济形态。其表现如下:①《资本论》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自始至终贯彻着矛盾分析法。它从分析最初的和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出发,分别考察这种关系相互关联着的两个方面,然后综合起来,进一步揭露事物的性质和内在联系,提出解决矛盾的任务。而随着旧矛盾的解决,新的关系和新的矛盾又取而代之,需要重新分析,如此等等。马克思运用这一方法分析了商品、劳动、货币、资本等等的二重性,逐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发展史。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不仅注意量的方面,更为注意质的方面,认为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的规律,是社会历史和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向资本的转化、简单商品生产者向资本家的转化,都说明了这一规律的正确性;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协作、手工业工场到大机器生产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的过程。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既揭示了资本主义和先前社会形态的联系,又揭示了资本主义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联系;既揭示了资产阶级作为剥夺者产生的历史,又揭示了剥夺者被剥夺的历史必然性。《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事实的分析,通过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过程本身的分析,科学地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②《资本论》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把这部著?鞴钩梢桓鲇锌蒲呒逑档?"艺术整体"。马克思面对着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靠抽象的思维能力,用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析到综合、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透过千变万化的现象揭示其本质,透过无数偶然的东西认识其必然性。《资本论》第 1卷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这是剩余价值的直接生产过程,是暂时撇开流通过程的最纯粹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第 2卷考察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这是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是从资本的内部关系转到外部关系,资本在这里表现为比较具体的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在这里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第 3卷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这是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在各个剥削阶级之间的分配和瓜分活动,是日常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各种实际现象,也可以说是复制出来的整个具体。《资本论》正是依靠这种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全貌和实质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剖析。
③《资本论》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反历史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它认为对一切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必须通过对该现象产生、发展和灭亡历史的全面考察,才可能获得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因此,在经济学领域里,历史是逻辑关系的唯物主义基础,逻辑的认识必须和历史的发展相一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许多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如果逻辑的发展都必须随着历史的进程亦步亦趋、与历史完全吻合,那就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的进程。因此,逻辑的方法必须排除历史上偶然的东西,再现其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在理论上进行概括和抽象、总结历史进程的方法,或者说逻辑是整理过了的历史,是按照历史本身的规律对历史经过修正的反映。《资本论》的方法就是这种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典范。它从分析商品生产开始,进一步分析各种价值形态,从价值形态的发展到货币的产生,从货币的产生到资本,从资本到剩余价值的生产等等。这种逻辑的推移是历史推移的反映,而逻辑的展开又是社会生产的历史发展的反映,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的反映。《资本论》中也有许多暂时地、有意地离开历史发展进程的分析,例如,商业资本虽然在历史上先于工业资本而产生,但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商业利润是在工业生产范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不是出售价格的附加、欺骗等等,就必须先研究工业资本,然后再联系工业资本去研究商业资本,只有这样才能对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作出科学的分析。这不仅没有违背和歪曲历史发展的进程,而是更加接近了历史,更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
恩格斯军事著作中的哲学思想 恩格斯从青年时代就积累了直接参加战争的经验,先后当过炮手和副官,担负过训练战士,组织后勤等任务。从 19世纪 50年代开始,他在20多年的时间里用了很大的精力研究战争和军事科学,为工人阶级提供了科学的军事理论。他对那个时代的每一次重要战争,如巴黎的六月革命、英国的殖民战争、印度起义、意大利战争、美国内战、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以至中英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等等,都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发表了许多科学的军事论文。对于军事科学,他的研究领域更为广泛,从各个兵种到各种武器,从战略战术到指挥管理,从军队的组织编制到物质保证,从作战工事的构造到后勤供应,从军事将领到武器发明家,从战争史到军事思想史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发,并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了数十个有价值的军事条目。此外,他还结合当时面临的一些战争状况和发展进程,及时地发表战争评论,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恩格斯在发表的大量军事著作中表现出渊博的军事知识和深刻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坚持唯物主义观点 恩格斯在军事研究中一贯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十分重视掌握第一手的军事资料和军事文献,力求使自己成为将要研究的那门军事知识的内行。恩格斯在研究战争和军队时,总是把它们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同社会的经济状况和阶级状况联系起来,同时也注意民族性质、历史传统、文化水平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把军事科学的研究奠定在实际的、客观的、可靠的基础之上。
坚持辩证地考察和分析各种军事问题 恩格斯在研究战争时,既充分重视武器装备的作用,又充分重视士气和人的作用。正如生产上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样,武器装备的发明和革新,会对战争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恩格斯十分重视研究武器装备本身变革的历史,重视研究军事将领、工程师、发明家在军事技术变革中的作用。但是,他认为对军事装备和技术的重视绝不应当同人的作用和精神因素对立起来。任何军队都是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组成的;军队成员良好的思想状况、军事素质和文化程度,以及严格的纪律、勇敢的精神等等,都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极大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恩格斯研究战争还着重研究主动和被动、集中和分散、进攻和退却、时间和空间等各种关系。他指出,在战争中既要千方百计地夺取主动权,又要对可能陷于被动的状况有所准备,而保持主动就要善于集中兵力,实行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灵活机动又要求正确处理进攻和退却的关系,其中包括正面进攻和侧面进攻、直接进攻和迂回进攻、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关系;灵活机动还要求把握作战时机,用赢得时间的办法去缩短空间的距离,去弥补军队的不足,去创造战争的奇迹等等,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恩格斯还在他的军事著作中全面地分析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将帅和士兵、前方和后方等各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坚持从发展中、相互联系中研究战争,反对绝对性和片面性。恩格斯指出,组织和指挥战争,既要认识和掌握这门科学的客观规律,又要有依靠这种规律克敌制胜的才能。他把这种才能比喻为一种艺术,要求在战争中把科学和艺术统一起来。
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研究各种军事问题,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和军事辩证法。
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在反对资产阶级哲学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写下了《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50年代初,马克思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丰富经验,作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重要结论,但还没有提出用什么东西去代替旧国家机器的问题。1871年巴黎公社的伟大斗争,是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第一次尝试,并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经验。马克思十分重视并极为仔细地考察了巴黎公社的各项革命措施,指出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去代替被打碎了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78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专政"。 马克思还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阐明了它们的相互联系和各自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系统阐发 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3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它的基本原理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日益广泛的传播,国际工人运动有了巨大的进步,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果。这就使得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仅有了客观的需要,而且有了实际的可能。这个任务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实现的。在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恩格斯分别地、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在哲学方面,他不仅相当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辩证法等,而且在同E.杜林的论战中得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结论,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哲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恩格斯指出,在19世纪以前,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水平较低,还不能揭示自然界和社会的各个过程的内在联系。哲学就用想象和虚构的形式来描绘世界的全貌和总体联系,成为凌架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成为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的体系。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原来意义上的哲学,即所谓"科学的科学"的存在,既不必要,也不可能。恩格斯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在概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理论研究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关于各个领域事物具体联系的研究,则是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这样,作为独立的研究部门从旧哲学中保存下来的,只有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和辩证法(指辩证逻辑),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
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恩格斯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物质和运动、物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这三个伟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运动,科学地论证了物质世界是发展中的多样性的统一。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①恩格斯针对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先验主义,阐明了在思想原则和客观世界,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根本对立,指明了思想、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并为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奠定了基础。②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真理发展的辩证法,指出:作为认识的主体,人的思维"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作为认识的成果,真理是绝对的,同样又是相对的。针对杜林关于"最后的、终极真理"的谬论,恩格斯着重阐明"认识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对漫长的世代系列来说是相对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趋于完善的"。同样地,真理和谬误也是辩证的统一:两者是对立的,但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的对立才具有绝对的意义;离开一定的条件,它们的对立就变成相对的;如果不顾条件的变化,把这种对立当作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那末它们就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但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是要把这种能动作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必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发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的有关思想,进一步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深刻地论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恩格斯还指出: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向自由迈进了一步。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特别是由于为盲目的社会历史规律所支配,人们的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资料为社会所占有,人们才"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实现真正的人的自由。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关于唯物辩证法 《反杜林论》从哲学原理的角度,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阐明了"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系统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基本内容;论证了唯物辩证法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而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反杜林论》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最为详尽的阐述,并对它的基本原理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①恩格斯在考察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条件时,明确指出,在历史观上引起决定性转变的历史事实,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的历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并指出,德国古典哲学中自觉的辩证传统和自然科学新成果所显示的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是唯物史观产生的必要条件。他还论述了唯物史观产生的重大意义,强调指出,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②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以政治暴力为基础的唯心史观,论述了经济和政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在社会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政治暴力,而是经济。私有制、阶级和统治关系的产生,根本原因不是掠夺和暴力,而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它们的消灭或消亡,也将以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前提。暴力本身的发生或发展,也都是以整个生产的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基础的。恩格斯还论述了政治对经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它或者是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加速经济的发展;或者是违反经济发展而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终将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陷于崩溃。③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原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和平等观。他指出:道德观念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超时代、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是不存在的。恩格斯还指出:一切时代的平等观念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历史的产物。他深入地考察了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认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就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系统确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重视自然科学,密切注视着它的发展,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和总结其最新成就,特别是其中的三大发现。50年代末,恩格斯就曾高度评价细胞学说在科学上和哲学上的重大意义。马克思在1864年给恩格斯的信中谈到,他读了T.施旺(1810~1882)和M.施莱登(1804~1881)关于细胞的著作和多种生理学、生物组织学和解剖学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很重视有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1858年,恩格斯对J.P.焦耳(1818~1889)发现的能量转化规律作了评述,并认为这是"关于反思的规定如何互相转化的一个绝妙的物质例证"。马克思在1864年读了英国物理学家W.R.格罗夫的《物理力的相互关系》一书,认为它很好地论证了能量转化问题,并赞扬格罗夫是自然科学家中"最有哲学思想的人"。恩格斯也指出,格罗夫关于自然力相互作用的学说,证明了黑格尔所发挥的关于原因、结果、相互作用、力等等思想。1859年C.R.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后,立即引起马克思、恩格斯的极大兴趣。马克思高度评价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认为它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恩格斯也指出,《物种起源》一书的贡献在于使神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最后被摧毁。与此同时他们也严肃地批评了达尔文著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此外,马克思精通数学,特别是从50年代起,为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和打算写作一部辩证法的著作,他对数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一生中写下的数学手稿达1000多页。尽管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还只是作了零星的、时停时续的、片断的研究,但却为70年代以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系统确立作了理论上和材料上的准备。
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需要,从70年代开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支持和帮助下,在系统阐发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方面作了大量的贡献。恩格斯从1873年起,集中主要时间研究自然科学,打算写一部《自然辩证法》巨著。1873~1876年,他搜集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材料,写了一篇《导言》和若干论文、札记。1876~1878年春,恩格斯忙于同杜林主义作斗争,暂停《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但在《反杜林论》中,利用了他所积累的自然科学材料和研究成果,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许多重要思想。1878年后,恩格斯继续研究自然科学,写作了一系列有关的论文和札记。虽然由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无暇最后完成《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但它仍以其丰富的内容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系统确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唯心主义把现实世界看作是某种精神的产物;古代的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主张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都没有科学地解决何谓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问题。恩格斯依据19世纪自然科学提供的材料,批判地吸取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优秀成果,研究并科学地解决了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问题。他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包含着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学说混为一谈。他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 598页)。恩格斯还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的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世界是无限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的总体。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因而同样是客观的、无限的。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世界上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只是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关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和辩证发展 早在古希腊时代,一些哲学家就曾力图描绘出自然界的各种联系和发展的总图景;近代的所谓自然哲学也曾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它们都没有、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三大发现,使人们有可能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恩格斯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考察了从原始星云到天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生命、从原生生物到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指出: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类居住的地球,从太阳系的形成就开始了从低级运动形式到高级运动形式的漫长发展过程,经历了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最后出现了能劳动、有思维的人类,任何星球只要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也就会经历同样的发展;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好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恩格斯除对自然科学提供的事实作了哲学的分析外,还在一些重要环节上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①研究了生命的起源和本质问题,最先揭示了生命活动的本质,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0页)。而作为生命现象的蛋白体是从无机界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产生出来的。②论述了自然界的发展如何通过"人"这个环节进入社会历史领域,提出并论证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阐明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确证了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从而在从无机界进到有机界、从有机生命进到人类社会这两个决定性环节上填补了科学史的空白。
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人类思维的发展,都是按辩证规律进行的,实质上它们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他批判了把这些规律作为思维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的唯心主义,指出这些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他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4页)。他批判了把自然界中的区别和对立固定化、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指出19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表明,这些对立和区别,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中,可是只有相对意义,相反地,那些被设想的固定性和绝对意义,只不过是被我们人的反思带进自然界的,这样的一种认识,构成辩证自然观的核心。
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肩负着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整理、出版马克思遗著的重任,并在反击种种篡改、歪曲和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中,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和一系列书信,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入研究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的发展史 1884年 3月至 5月,恩格斯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它根据有关原始社会和奴隶制度的大量材料,特别是马克思生前对美国科学家L.H.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所作的详细摘要和批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首次系统地阐明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进一步揭示了原始公社制度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分析了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和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中家庭关系发展的特点,深刻地论述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以及国家将随着阶级的彻底消灭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40年的斗争成果 恩格斯在他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回顾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40年的斗争经验,批判了当时新康德主义等哲学流派,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明确提出和论证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哪一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这是正确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是本原的哲学家,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世界,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恩格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以康德和D.休谟为代表的不可知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分析 恩格斯通过批判地分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根本区别,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①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进一步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他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所有一切事物都是暂时性的,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辩证法也承认事物过程中的保守性,即稳定性,但这是相对的;而它的革命性,即变动性,则是绝对的。恩格斯还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方法同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指出黑格尔学派的解体是德国社会阶级斗争的激化和黑格尔哲学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②恩格斯分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指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思辨唯心主义,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没有采取科学的分析、批判的态度,只是简单地抛弃它,因而并没有真正战胜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并没有摆脱18世纪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缺陷,即机械性、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观的唯心主义。恩格斯着重批判了费尔巴哈以"抽象的人的崇拜"为核心的宗教观和伦理学,指出"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指出:尽管与自然界不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但这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科学历史观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些规律。为此就不能停留在对人们思想动机的考察,而应当探究这些动机背后的动力。在这里,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民族、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是循着这个方向,发现了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阶级则是由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这样它就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最终根源及其规律性,而国家、法律、哲学、宗教等上层建筑,归根结柢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如德国的E.E.P.巴尔特(1858~1922)之流,故意把唯物史观歪曲成只承认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一些青年党员,则把唯物主义当作公式、标签来套用,败坏马克思主义的声誉。针对这种情况,恩格斯在1890~1895年的一系列书信中,全面地、完整地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和作用,强调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行动的指南,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原理。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指出: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它的性质、状况和发展变化归根结柢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一旦产生出来,就有着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正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推动和影响着历史的发展。以国家权力来说,它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有 3种情况:①"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这时社会经济就会发展得比较快;②"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这时它就会给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害;③"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种情况归根结柢还是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
关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和作用 恩格斯指出:社会意识形态归根结柢是经济事实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但是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经济条件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他还指出,社会意识一经产生,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发展规律。具体表现为:①它具有历史继承性。哲学思想和其他科学部门,都有它的先驱者传给它的特定思想材料,这些材料是在"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②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比如18世纪的法国对于英国,19世纪的德国对于英国和法国,都是如此。③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思想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除了以经济为基础外,它们又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政治和哲学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从根本上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继续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见彩图)
参考书目
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1~4章,人民出版社,北京,198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
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世纪 40年代,是欧洲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必然产物。英国从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的大工业逐步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继英国之后,法国也发生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不少工业部门已广泛采用机器生产。到19世纪上半期,德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出生的莱茵省,当时已成为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先进地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1825年后,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地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与此相联系,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尖锐起来。无产阶级从早期反对个别工厂主、破坏机器的自发斗争,发展到大规模有组织的政治斗争。19世纪30~40年代相继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它迫切需要一种同以往哲学根本不同的科学世界观,以便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适应了这种社会需要。
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全部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立的。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尤其以G.W.F.黑格尔和L.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在历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不断运动、变化和转变的过程,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强调研究自然和人;坚持意识是大脑的属性,充分相信人的感官,反对不可知论。他对宗教和黑格尔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批判,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他们思想的积极因素。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大发现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根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青年时期的思想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过程,都各自通过自己的道路经历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诞生在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位律师家庭。1830年10月至1835年9月,就读于特利尔中学。由于家庭和环境的影响,马克思从小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教育,中学毕业作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显示了他的卓越分析才能和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高尚情操。
1835年10月,马克思入波恩大学法律系。一年后,转到柏林大学法律系。马克思开始比较倾向于I.康德和J.G.费希特。1837年4月至5月,在柏林郊区施特拉劳休养期间,他通读了黑格尔的著作,并结识博士俱乐部的成员,开始转向黑格尔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1841年 3月,毕业于柏林大学;同年 4月写了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观点属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表现了马克思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战斗的无神论思想和勇于突破旧说的独创精神。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未能实现在波恩大学执教的愿望,转而投身于实际政治活动。1842年4月开始,他针对1841年5月23日至7月25日召开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写了一系列文章,从5月起在《莱茵报》连载。文章在国家、法和自由等问题上仍然保留黑格尔的观点,但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针对省议会关于出版自由问题的争论,马克思发表了题为《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的论文。他在分析对待出版自由的各种态度时,强调"在这里论战的不是个别的人,而是等级",揭示了德国的社会结构和隐藏在辩论后面的各等级的不同利益。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自觉地为备受压迫的贫苦农民的利益辩护,谴责省议会把拣拾枯枝列为盗窃林木的企图,并发现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同现实的矛盾,认识到普鲁士国家不是理性的体现,它已沦为林木占有者的工具。他开始觉察到私人利益,即剥削者的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并作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概括:"林木和林木占有者本身如果要颁布法律的话,那末这些法律之间的差别将只是它们颁布的地方和书写的文字不同而已"。马克思又在反驳莱茵省省长沙培尔的论战文章《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通过对摩塞尔地区农民破产原因的考察,进一步强调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不能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而应该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并研究这些关系的客观本性。
在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也开始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2年10月马克思接任《莱茵报》主编,并就共产主义问题同奥格斯堡《总汇报》展开了论战。他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中,肯定共产主义运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指出各种醉心于实际试验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弱点,提出要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论证"的任务。与此同时,他着手钻研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开始对共产主义进行研究。
普鲁士政府1843年 1月19日决定从 4月 1日起查封《莱茵报》。3月 17日马克思声明退出《莱茵报》编辑部以示抗议。5月来到克罗茨纳赫,不久同燕妮结婚。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碰到了许多重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国家问题。为了解决使自己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时期大量阅读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瑞典、 波兰的历史著作, 特别是有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史的著作;研究早期资产阶级作家和法国启蒙主义者的政治理论著作,作了读书摘要即《克罗茨纳赫笔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国家观,论述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揭示了私有财产对政治国家的支配作用,并批判黑格尔关于通过中介调和矛盾的理论,提出了关于矛盾类型的学说,开始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原理,是他由唯心主义继续转向唯物主义的重大一步。
从1843年 3月开始,马克思同A.卢格联系创办《德法年鉴》。同年10月,为了《德法年鉴》的出版,马克思偕同燕妮侨居巴黎。马克思在1844年 2月出版的《德法年鉴》上发表了两篇重要文章。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分析了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步性和不彻底性,把人类解放置于政治解放之上,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把无产阶级看作人类解放的心脏,把哲学看作人类解放的头脑,并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由此表明,马克思已经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阶级力量和途径。
恩格斯的思想发展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巴门一个工厂主家庭。13岁以前,在故乡巴门理科中学读书;以后就读于爱北斐特的理科中学。毕业前一年即1837年,由于父亲的坚持,辍学习商。1838年恩格斯来到不莱梅,开始同青年德意志运动发生了联系,并开始清理自己受到的宗教影响。
1839年3月至4月,恩格斯在《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了《乌培河谷来信》,对盛行于乌培河谷地区的虔诚主义进行了揭露,并控诉厂主的残酷剥削,对劳动者寄予无限的同情。不久,D.F.斯特劳斯(1808~1874)的《耶稣传》帮助恩格斯进一步了解黑格尔的思想,使恩格斯开始脱离青年德意志运动,转向青年黑格尔运动。1841年 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并结识了博士俱乐部的成员K.F.科本(1808~1863)和A.鲁滕堡(1808~1869)等人。1841年11月,恩格斯旁听了F.W.J.谢林在柏林大学的讲学,并在谢林讲学后不到一个月,以F.奥斯渥特的笔名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随后在1842年初,以单行本形式在柏林出版了未署名的两本小册子:《谢林和启示》与《谢林──基督哲学家》。恩格斯反驳了谢林宣扬的非理性主义和蒙昧主义,捍卫黑格尔,肯定青年黑格尔派的功绩。
1842年11月底,恩格斯来到英国的曼彻斯特,在"欧门-恩格斯"纺织厂当职员。这是恩格斯在思想和政治方面发展的转折点。列宁指出:"恩格斯到英国后才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列宁全集》第2卷,第7页)。
恩格斯到达曼彻斯特时,宪章运动正受到挫折。当时有人认为英国不可能发生革命,恩格斯的看法则相反。1842年 11月至12月, 他在《莱茵报》上发表了《英国对国内危机的看法》、《国内危机》、《各个政党的立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谷物法》等一系列文章,对英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状况、无产阶级的处境、革命的前途和道路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问题,认为政治革命是政权的更迭,而只有社会革命才能根本改变人的生活条件,消除劳动者的贫困。恩格斯这时还没有完全摆脱唯心主义。他在关于英国的一系列文章中,虽然看到了物质利益在阶级、政党斗争中的作用,但对这种情况持否定态度,认为原则应该高于物质利益,表现了重视思想原则,轻视物质利益的唯心主义思想倾向。
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期间,深入工人家庭,亲身体会到工人的穷困,并同宪章派及其领袖以及住在英国的德国共产主义者建立了联系。与此同时,他还研究了英国政治经济学和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他在1843年5月至6月发表的《伦敦来信》,朝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迈进了一步。恩格斯通过对英国社会各阶级状况以及阶级和政党关系的分析,揭示了英国各个政党的阶级基础;分析了英国反谷物法斗争中阶级力量的配备,赞扬英国工人为改造社会而献身的斗争精神,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英国的工人群众。特别是在1843年11月发表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中,他完全摒弃把资产阶级民主制奉为楷模的观点,揭露了它的虚伪本质,肯定共产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共产主义并不是英国或其他什么国家的特殊情况造成的结果,而是以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情况为前提所必然得出的结论。"他还对当时在欧洲一些国家流行的H.圣西门、C.傅立叶、R.欧文以及G.巴贝夫、E.卡贝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概括性的评论,指出它们的弱点,强调指出:"德国人要不抛弃使本民族感到骄傲的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就得接受共产主义。"
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从社会主义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实质和起源;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经济现象,如私有制、 竞争、 价值、 资本和劳动等等, 力图从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结论,强调消灭私有制、进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他说:"我们要用消灭私有制、消灭竞争和利益对立的办法来结束这种人类堕落的现象"。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中,恩格斯尖锐批判了T.卡莱尔(1795~1881)鼓吹退回封建社会、宣扬英雄崇拜、蔑视群众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明确指出,英国唯一有前途的政党是社会主义者政党,唯一有前途的阶级是工人阶级,"只有工人,英国的贱民、穷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将来拯救英国的却正是他们"。恩格斯通过自己的道路看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从而同马克思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大体上可以区分为创始、成熟、公开问世三个相互联系的时期。
创始时期 1844年2月,《德法年鉴》仅出版了一期就停刊了。从3月起,马克思以主要精力从事经济学的研究。除留下大量笔记即《巴黎摘要笔记》外,还留下一部未完成著作的手稿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手稿》,马克思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初步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对私有财产及异化劳动的分析,阐发了某些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手稿》强调劳动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所诞生的过程";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都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人的普遍意识是现实共同体,即社会的理论形态;货币拜物教徒的感性意识不同于希腊自然拜物教,因为他们的感性存在不同;各种利益的敌对性的对立是阶级社会组织的基础,阶级关系必然归结于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手稿》在认识论方面,第一次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解决理论对立,只有通过实践并借助于人的实践才有可能;强调人的劳动在人的感觉形成中的作用,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批判唯灵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强调客观的辩证统一。《手稿》在分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时,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异化观,揭露它的神秘主义的主体 -客体理论和虚假的批判主义,但肯定它的合理因素,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看成是对历史运动的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手稿》并不是一部完全成熟的著作。它将异化劳动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用以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描绘未来历史的发展,明显地包含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因素。但《手稿》中所阐述的某些重要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创始的意义。
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乖诳坡椎谝淮位崦妗?1844年8月末, 恩格斯在回德国途中在巴黎再次会见了马克思。这次会晤使他们发现彼此在理论方面完全一致,并从此开始了40年的共同战斗生活。他们合作撰写了《神圣家族》,对以B.鲍威尔、E.鲍威尔兄弟为主要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批判。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对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发展为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结构秘密的揭露,深刻地论述了世界的物质性,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对无产者和有产者两个对立面的分析,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批判了青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强调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认识某一个历史时期,就是认识这个时期的生产方式;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特别是在批评P.J.蒲鲁东关于平均占有思想时,强调"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表明他们已接近了他们全部体系的基本思想,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思想。
成熟时期 1845年 2月,由于法国政府的迫害,马克思从巴黎来到布鲁塞尔。不久,恩格斯也从巴门移居来此。在布鲁塞尔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使他们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唯物史观臻于成熟。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经接受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在彻底批判黑格尔,特别是以鲍威尔为代表的自我意识哲学以后,彻底清算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到布鲁塞尔不久即着手这一工作,1845年春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以费尔巴哈为主要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提纲》以实践为中心,精辟地、扼要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根本原理。
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人类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唯物辩证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和认识、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还把实践引入历史观,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全部意识形态,包括歪曲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属性的观点;提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马克思还强调要辩证地理解人类社会,分析社会矛盾,"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马克思还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阶级属性,指出它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即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强调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于自己所创立的哲学的性质、最基本内容和目的作了论述,把它同一切旧哲学区分开来,预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中的根本变革。
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和当时革命斗争形势需要,他们对当时德国的意识形态──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鲍威尔、M.施蒂纳、费尔巴哈和各种各样的"真正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写了篇幅巨大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而,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批评,发展成为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论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抛弃了它以人的本质作为历史尺度的观点,从研究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着力于揭示历史自身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并且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进行了分析,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的规律;研究了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从而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研究了意识的起源,特别是社会意识各种形态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明确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根据他们发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规律,研究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情况,揭示了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更高形态过渡的动力和图景,从而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根据唯物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完整的科学论述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已经成熟。
公开问世时期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只发表过个别章节,全书未能出版。《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是公开发表的第一批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恩格斯说:"我们这一世界观, 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49页)。
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批判了"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一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当"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遭到彻底失败后,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思潮又乘机泛起。1846年12月底,马克思在读了蒲鲁东的新著《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后,立即在致俄国作家Π.В.安年柯夫(1812~1887)的信中对蒲鲁东进行了批判。接着在 1847年初写了《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简称《哲学的贫困》)。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经济观点的同时,批判了他把矛盾双方区分为好坏两个方面,并通过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来解决矛盾的形而上学方法,强调矛盾双方的共存、斗争以及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是辩证运动的实质。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把现实的经济关系看成存在于"无人身的理性"中的经济范畴的体现时,科学地阐述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制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即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强调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经济范畴是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等等。马克思曾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表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0页)。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大会,并接受委托写了《共产党宣言》。在这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全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上层建筑;考察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尤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产生及其激化过程;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制定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策略,批判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共产党宣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融为一体的无产阶级的完备理论,而贯穿其中的最基本的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列宁选集》第2卷,第578页)。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不仅向全世界公开表明了共产党人的观点、目的和意图,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正式诞生。
1848年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848年欧洲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次范围极广、影响极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后第一次爆发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这次革命运动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而欧洲正是马克思恩格斯从事革命活动的地区,尤其法国和德国是他们当时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因此,这次革命运动同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新创立的世界观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1848年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但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在革命活动中已经暴露出妥协动摇和反对革命的一面,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得更加明显。这种复杂的阶级关系,再加上这次革命斗争中出现的许多奇特的历史现象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都需要业已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科学的解释和剖析。1848年革命以震撼欧洲的革命风暴开始,却以各国革命的普遍失败告终,其原因和教训也需要已经问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深刻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对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和突出的内容。
积极支持和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解决了和平时期逐渐积累起来的许多矛盾,有力地表现了各个阶级在变革社会生活方面的直接作用。他们同一切自由资产阶级的理论家相反,认为这次革命不是脱离"正常"道路的越轨行为,不是社会病态的表现,也不是过激和谬误的可悲的结果,而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有生气、最重要、最本质、最具有决定性的关头。马克思恩格斯对这次革命表现了最大的热情和关注,亲身参加了这次革命,筹办革命刊物,组织工人运动,直接参加武装起义等等,为革命作了大量工作;同时还结合革命的进程,撰写了许多光辉的历史文献,如《六月革命》、《资产阶级和反革命》、《革命运动》、《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等。这些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事变的性质、进程、意义、内在联系及其必然后果,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理论的概括。
从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开始,到1849年欧洲各国革命普遍失败为止,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把支持和研究这次革命作为自己的最重要任务。他们尽一切可能地生活在斗争的中心,同革命运动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直接倾听各种意见,考察事变的进程,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
在二月革命爆发后不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在3月先后到达巴黎,同时被选入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他们在法国参加革命活动的同时,也极为关注德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竭力给德国革命以支持和帮助。3月下旬,他们一方面组织三四百名德国工人分散地回国,参加已经开始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起草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革命中的政治纲领,武装德国工人群众。4月初,他们回到德国,直接参加和指导革命活动,并着手筹备出版《新莱茵报》,创办一个传达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指示精神、宣传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革命日报。在马克思恩格斯紧张积极的筹备下,6月 1日 《新莱茵报》在科伦正式创刊。从此,该报便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和指导1848年欧洲各国革命运动的主要工具。他们在该报上发表的文章反映和凝集了他们在这次革命风暴中产生的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办好《新莱茵报》看作自己最重要的一项革命任务。面对着反动统治者的迫害和审讯以及办报过程中多次发生的困难和挫折,他们始终坚定地守住这块阵地,及时地对欧洲各国革命的每一次重大变动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总结,使《新莱茵报》不仅成为德国民主派的机关报,而且成为欧洲民主派的机关报。随着欧洲反革命势力的日益猖獗和德国政治形势的日益恶化,马克思恩格斯还担负起组织工人武装起义的任务,恩格斯亲自参加了当时的几次起义,直接战斗在武装斗争的第一线。1849年 5月19日《新莱茵报》被迫停刊,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相继离开德国,辗转来到英国。1850年他们创办了《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共出版了6期。《评论》刊登了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拿破仑和富尔德》,恩格斯的《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德国农民战争》,以及他们合写的一些书评和国际述评。马克思和恩格斯仍然把继续消化和总结这次革命风暴的经验教训摆在首位。
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直接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现的。1848年欧洲革命给刚刚创立的唯物史观提供了一个实际运用和进一步发展的广阔舞台,同时对它的科学性进行了验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中,以法、德两国的革命为典型,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结论,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考察,进一步论证了革命发生的原因应该到社会经济状况中寻找的根本观点,指出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才有可能。他们还明确地把所有制形式确定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把耸立在它上面的国家、法和各种意识形态确定为社会的上层建筑。由于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经济基础,就要发生革命。但是,上层建筑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它对革命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并使革命带有自己的特点。法国的二月革命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但革命的软弱性、博爱的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色彩以及这次革命沿着下降的路线行进的必然性,又是和法国特有的政治状况、阶级状况、思想方式、世界观和传统观念相联系的。这一切,不仅深刻分析了革命发生、发展的特点和必然性,而且把《共产?承浴匪龅母锩纳缁峋酶吹乃枷敫由罨途咛寤耍徊椒岣缓头⒄沽司没『蜕喜憬ㄖ睦砺邸?
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 1852年,马克思在研究历史和现实阶级斗争的基础上,深刻阐明了他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上的 3点新贡献:①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②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③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这一贡献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同阶级斗争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人类历史是由无阶级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又逐步走向无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阶级从产生到消灭的全部过程,是由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决定的。而在阶级社会里,推动这一发展的是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马克思结合欧洲革命风暴的经验,系统地为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同时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上树立了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光辉榜样。
对历史人物的科学分析 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活动是受着一定阶级的物质利益制约的,但和历史传统、个人特点分不开。马克思对法国革命中路易·波拿巴的分析,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人物的典范。路易·波拿巴是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但在法国历史上却扮演了英雄的角色,由总统而皇帝,使法国革命的历史开了倒车。马克思首先从法国阶级斗争造成的条件和局势分析,指出路易·波拿巴的独裁政权是在资产阶级既不能把无产阶级镇压下去,无产阶级又不能把资产阶级统治推翻的情况下,是在阶级斗争的基本力量处于势均力敌、相对平衡的状态下乘虚而入的。他还分析了路易·波拿巴如何利用法国农民的保守性和他们在历史传统的影响下对拿破仑的个人迷信骗取农民信任的,指出路易·波拿巴的得逞也是同他本人的品质及其所惯用的下流手段联系着的。马克思从阶级关系、历史传统、个人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的方法,对于正确分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和研究1848年欧洲革命的实践和理论,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点和革命理论。他们常常从这一革命历史出发,去研究各国的革命运动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并且在研究以后的政治事件中也常常回过头来重新研究这段历史。这段历史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成果最多、贡献最大的时期之一,是他们运用理论、发展理论的承先启后的关键时期。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1848~1849年的群众革命斗争的时期,是他们生平事业的突出的中心点"(《列宁全集》第13卷,第2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50~60年代的发展
在《资本论》中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在19世纪50~60年代继续研究哲学、美学和自然科学,但主要精力则放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从事《资本论》的创作。
《资本论》使唯物史观从假设变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后来在19世纪50年代末,马克思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实质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但是"社会学中这种唯物主义思想,在那时暂且还只是一个假设",还需要通过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分析得到验证。《资本论》则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有充分事实根据的科学分析,发挥了这种验证的作用。
《资本论》是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它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事实,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通过对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出来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是注定要灭亡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以具体实际验证了唯物史观是一门有经验事实作根据,有客观规律可遵循的科学。
《资本论》中的辩证方法 《资本论》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它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结论经受了实践的考验,而且在于它的方法、它的逻辑也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有普遍的科学意义。《资本论》的方法,一方面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改造,另一方面又是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它虽然同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分析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但却远远超出了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并适用于分析其他的社会经济形态。其表现如下:①《资本论》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自始至终贯彻着矛盾分析法。它从分析最初的和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出发,分别考察这种关系相互关联着的两个方面,然后综合起来,进一步揭露事物的性质和内在联系,提出解决矛盾的任务。而随着旧矛盾的解决,新的关系和新的矛盾又取而代之,需要重新分析,如此等等。马克思运用这一方法分析了商品、劳动、货币、资本等等的二重性,逐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发展史。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不仅注意量的方面,更为注意质的方面,认为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的规律,是社会历史和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向资本的转化、简单商品生产者向资本家的转化,都说明了这一规律的正确性;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协作、手工业工场到大机器生产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的过程。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既揭示了资本主义和先前社会形态的联系,又揭示了资本主义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联系;既揭示了资产阶级作为剥夺者产生的历史,又揭示了剥夺者被剥夺的历史必然性。《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事实的分析,通过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过程本身的分析,科学地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②《资本论》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把这部著?鞴钩梢桓鲇锌蒲呒逑档?"艺术整体"。马克思面对着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靠抽象的思维能力,用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析到综合、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透过千变万化的现象揭示其本质,透过无数偶然的东西认识其必然性。《资本论》第 1卷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这是剩余价值的直接生产过程,是暂时撇开流通过程的最纯粹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第 2卷考察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这是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是从资本的内部关系转到外部关系,资本在这里表现为比较具体的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在这里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第 3卷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这是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在各个剥削阶级之间的分配和瓜分活动,是日常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各种实际现象,也可以说是复制出来的整个具体。《资本论》正是依靠这种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全貌和实质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剖析。
③《资本论》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反历史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它认为对一切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必须通过对该现象产生、发展和灭亡历史的全面考察,才可能获得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因此,在经济学领域里,历史是逻辑关系的唯物主义基础,逻辑的认识必须和历史的发展相一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许多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如果逻辑的发展都必须随着历史的进程亦步亦趋、与历史完全吻合,那就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的进程。因此,逻辑的方法必须排除历史上偶然的东西,再现其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在理论上进行概括和抽象、总结历史进程的方法,或者说逻辑是整理过了的历史,是按照历史本身的规律对历史经过修正的反映。《资本论》的方法就是这种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典范。它从分析商品生产开始,进一步分析各种价值形态,从价值形态的发展到货币的产生,从货币的产生到资本,从资本到剩余价值的生产等等。这种逻辑的推移是历史推移的反映,而逻辑的展开又是社会生产的历史发展的反映,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的反映。《资本论》中也有许多暂时地、有意地离开历史发展进程的分析,例如,商业资本虽然在历史上先于工业资本而产生,但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商业利润是在工业生产范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不是出售价格的附加、欺骗等等,就必须先研究工业资本,然后再联系工业资本去研究商业资本,只有这样才能对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作出科学的分析。这不仅没有违背和歪曲历史发展的进程,而是更加接近了历史,更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
恩格斯军事著作中的哲学思想 恩格斯从青年时代就积累了直接参加战争的经验,先后当过炮手和副官,担负过训练战士,组织后勤等任务。从 19世纪 50年代开始,他在20多年的时间里用了很大的精力研究战争和军事科学,为工人阶级提供了科学的军事理论。他对那个时代的每一次重要战争,如巴黎的六月革命、英国的殖民战争、印度起义、意大利战争、美国内战、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以至中英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等等,都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发表了许多科学的军事论文。对于军事科学,他的研究领域更为广泛,从各个兵种到各种武器,从战略战术到指挥管理,从军队的组织编制到物质保证,从作战工事的构造到后勤供应,从军事将领到武器发明家,从战争史到军事思想史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发,并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了数十个有价值的军事条目。此外,他还结合当时面临的一些战争状况和发展进程,及时地发表战争评论,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恩格斯在发表的大量军事著作中表现出渊博的军事知识和深刻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坚持唯物主义观点 恩格斯在军事研究中一贯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十分重视掌握第一手的军事资料和军事文献,力求使自己成为将要研究的那门军事知识的内行。恩格斯在研究战争和军队时,总是把它们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同社会的经济状况和阶级状况联系起来,同时也注意民族性质、历史传统、文化水平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把军事科学的研究奠定在实际的、客观的、可靠的基础之上。
坚持辩证地考察和分析各种军事问题 恩格斯在研究战争时,既充分重视武器装备的作用,又充分重视士气和人的作用。正如生产上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样,武器装备的发明和革新,会对战争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恩格斯十分重视研究武器装备本身变革的历史,重视研究军事将领、工程师、发明家在军事技术变革中的作用。但是,他认为对军事装备和技术的重视绝不应当同人的作用和精神因素对立起来。任何军队都是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组成的;军队成员良好的思想状况、军事素质和文化程度,以及严格的纪律、勇敢的精神等等,都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极大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恩格斯研究战争还着重研究主动和被动、集中和分散、进攻和退却、时间和空间等各种关系。他指出,在战争中既要千方百计地夺取主动权,又要对可能陷于被动的状况有所准备,而保持主动就要善于集中兵力,实行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灵活机动又要求正确处理进攻和退却的关系,其中包括正面进攻和侧面进攻、直接进攻和迂回进攻、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关系;灵活机动还要求把握作战时机,用赢得时间的办法去缩短空间的距离,去弥补军队的不足,去创造战争的奇迹等等,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恩格斯还在他的军事著作中全面地分析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将帅和士兵、前方和后方等各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坚持从发展中、相互联系中研究战争,反对绝对性和片面性。恩格斯指出,组织和指挥战争,既要认识和掌握这门科学的客观规律,又要有依靠这种规律克敌制胜的才能。他把这种才能比喻为一种艺术,要求在战争中把科学和艺术统一起来。
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研究各种军事问题,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和军事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70年代的发展
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在反对资产阶级哲学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写下了《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50年代初,马克思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丰富经验,作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重要结论,但还没有提出用什么东西去代替旧国家机器的问题。1871年巴黎公社的伟大斗争,是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第一次尝试,并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经验。马克思十分重视并极为仔细地考察了巴黎公社的各项革命措施,指出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去代替被打碎了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78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专政"。 马克思还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阐明了它们的相互联系和各自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系统阐发 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3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它的基本原理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日益广泛的传播,国际工人运动有了巨大的进步,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果。这就使得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仅有了客观的需要,而且有了实际的可能。这个任务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实现的。在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恩格斯分别地、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在哲学方面,他不仅相当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辩证法等,而且在同E.杜林的论战中得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结论,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哲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恩格斯指出,在19世纪以前,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水平较低,还不能揭示自然界和社会的各个过程的内在联系。哲学就用想象和虚构的形式来描绘世界的全貌和总体联系,成为凌架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成为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的体系。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原来意义上的哲学,即所谓"科学的科学"的存在,既不必要,也不可能。恩格斯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在概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理论研究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关于各个领域事物具体联系的研究,则是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这样,作为独立的研究部门从旧哲学中保存下来的,只有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和辩证法(指辩证逻辑),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
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恩格斯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物质和运动、物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这三个伟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运动,科学地论证了物质世界是发展中的多样性的统一。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①恩格斯针对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先验主义,阐明了在思想原则和客观世界,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根本对立,指明了思想、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并为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奠定了基础。②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真理发展的辩证法,指出:作为认识的主体,人的思维"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作为认识的成果,真理是绝对的,同样又是相对的。针对杜林关于"最后的、终极真理"的谬论,恩格斯着重阐明"认识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对漫长的世代系列来说是相对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趋于完善的"。同样地,真理和谬误也是辩证的统一:两者是对立的,但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的对立才具有绝对的意义;离开一定的条件,它们的对立就变成相对的;如果不顾条件的变化,把这种对立当作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那末它们就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但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是要把这种能动作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必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发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的有关思想,进一步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深刻地论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恩格斯还指出: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向自由迈进了一步。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特别是由于为盲目的社会历史规律所支配,人们的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资料为社会所占有,人们才"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实现真正的人的自由。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关于唯物辩证法 《反杜林论》从哲学原理的角度,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阐明了"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系统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基本内容;论证了唯物辩证法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而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反杜林论》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最为详尽的阐述,并对它的基本原理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①恩格斯在考察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条件时,明确指出,在历史观上引起决定性转变的历史事实,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的历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并指出,德国古典哲学中自觉的辩证传统和自然科学新成果所显示的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是唯物史观产生的必要条件。他还论述了唯物史观产生的重大意义,强调指出,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②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以政治暴力为基础的唯心史观,论述了经济和政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在社会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政治暴力,而是经济。私有制、阶级和统治关系的产生,根本原因不是掠夺和暴力,而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它们的消灭或消亡,也将以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前提。暴力本身的发生或发展,也都是以整个生产的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基础的。恩格斯还论述了政治对经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它或者是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加速经济的发展;或者是违反经济发展而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终将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陷于崩溃。③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原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和平等观。他指出:道德观念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超时代、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是不存在的。恩格斯还指出:一切时代的平等观念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历史的产物。他深入地考察了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认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就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系统确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重视自然科学,密切注视着它的发展,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和总结其最新成就,特别是其中的三大发现。50年代末,恩格斯就曾高度评价细胞学说在科学上和哲学上的重大意义。马克思在1864年给恩格斯的信中谈到,他读了T.施旺(1810~1882)和M.施莱登(1804~1881)关于细胞的著作和多种生理学、生物组织学和解剖学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很重视有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1858年,恩格斯对J.P.焦耳(1818~1889)发现的能量转化规律作了评述,并认为这是"关于反思的规定如何互相转化的一个绝妙的物质例证"。马克思在1864年读了英国物理学家W.R.格罗夫的《物理力的相互关系》一书,认为它很好地论证了能量转化问题,并赞扬格罗夫是自然科学家中"最有哲学思想的人"。恩格斯也指出,格罗夫关于自然力相互作用的学说,证明了黑格尔所发挥的关于原因、结果、相互作用、力等等思想。1859年C.R.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后,立即引起马克思、恩格斯的极大兴趣。马克思高度评价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认为它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恩格斯也指出,《物种起源》一书的贡献在于使神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最后被摧毁。与此同时他们也严肃地批评了达尔文著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此外,马克思精通数学,特别是从50年代起,为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和打算写作一部辩证法的著作,他对数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一生中写下的数学手稿达1000多页。尽管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还只是作了零星的、时停时续的、片断的研究,但却为70年代以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系统确立作了理论上和材料上的准备。
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需要,从70年代开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支持和帮助下,在系统阐发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方面作了大量的贡献。恩格斯从1873年起,集中主要时间研究自然科学,打算写一部《自然辩证法》巨著。1873~1876年,他搜集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材料,写了一篇《导言》和若干论文、札记。1876~1878年春,恩格斯忙于同杜林主义作斗争,暂停《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但在《反杜林论》中,利用了他所积累的自然科学材料和研究成果,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许多重要思想。1878年后,恩格斯继续研究自然科学,写作了一系列有关的论文和札记。虽然由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无暇最后完成《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但它仍以其丰富的内容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系统确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唯心主义把现实世界看作是某种精神的产物;古代的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主张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都没有科学地解决何谓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问题。恩格斯依据19世纪自然科学提供的材料,批判地吸取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优秀成果,研究并科学地解决了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问题。他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包含着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学说混为一谈。他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 598页)。恩格斯还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的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世界是无限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的总体。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因而同样是客观的、无限的。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世界上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只是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关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和辩证发展 早在古希腊时代,一些哲学家就曾力图描绘出自然界的各种联系和发展的总图景;近代的所谓自然哲学也曾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它们都没有、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三大发现,使人们有可能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恩格斯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考察了从原始星云到天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生命、从原生生物到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指出: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类居住的地球,从太阳系的形成就开始了从低级运动形式到高级运动形式的漫长发展过程,经历了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最后出现了能劳动、有思维的人类,任何星球只要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也就会经历同样的发展;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好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恩格斯除对自然科学提供的事实作了哲学的分析外,还在一些重要环节上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①研究了生命的起源和本质问题,最先揭示了生命活动的本质,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0页)。而作为生命现象的蛋白体是从无机界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产生出来的。②论述了自然界的发展如何通过"人"这个环节进入社会历史领域,提出并论证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阐明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确证了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从而在从无机界进到有机界、从有机生命进到人类社会这两个决定性环节上填补了科学史的空白。
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人类思维的发展,都是按辩证规律进行的,实质上它们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他批判了把这些规律作为思维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的唯心主义,指出这些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他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4页)。他批判了把自然界中的区别和对立固定化、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指出19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表明,这些对立和区别,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中,可是只有相对意义,相反地,那些被设想的固定性和绝对意义,只不过是被我们人的反思带进自然界的,这样的一种认识,构成辩证自然观的核心。
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肩负着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整理、出版马克思遗著的重任,并在反击种种篡改、歪曲和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中,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和一系列书信,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入研究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的发展史 1884年 3月至 5月,恩格斯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它根据有关原始社会和奴隶制度的大量材料,特别是马克思生前对美国科学家L.H.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所作的详细摘要和批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首次系统地阐明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进一步揭示了原始公社制度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分析了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和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中家庭关系发展的特点,深刻地论述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以及国家将随着阶级的彻底消灭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40年的斗争成果 恩格斯在他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回顾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40年的斗争经验,批判了当时新康德主义等哲学流派,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明确提出和论证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哪一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这是正确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是本原的哲学家,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世界,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恩格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以康德和D.休谟为代表的不可知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分析 恩格斯通过批判地分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根本区别,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①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进一步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他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所有一切事物都是暂时性的,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辩证法也承认事物过程中的保守性,即稳定性,但这是相对的;而它的革命性,即变动性,则是绝对的。恩格斯还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方法同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指出黑格尔学派的解体是德国社会阶级斗争的激化和黑格尔哲学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②恩格斯分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指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思辨唯心主义,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没有采取科学的分析、批判的态度,只是简单地抛弃它,因而并没有真正战胜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并没有摆脱18世纪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缺陷,即机械性、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观的唯心主义。恩格斯着重批判了费尔巴哈以"抽象的人的崇拜"为核心的宗教观和伦理学,指出"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指出:尽管与自然界不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但这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科学历史观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些规律。为此就不能停留在对人们思想动机的考察,而应当探究这些动机背后的动力。在这里,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民族、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是循着这个方向,发现了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阶级则是由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这样它就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最终根源及其规律性,而国家、法律、哲学、宗教等上层建筑,归根结柢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如德国的E.E.P.巴尔特(1858~1922)之流,故意把唯物史观歪曲成只承认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一些青年党员,则把唯物主义当作公式、标签来套用,败坏马克思主义的声誉。针对这种情况,恩格斯在1890~1895年的一系列书信中,全面地、完整地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和作用,强调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行动的指南,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原理。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指出: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它的性质、状况和发展变化归根结柢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一旦产生出来,就有着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正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推动和影响着历史的发展。以国家权力来说,它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有 3种情况:①"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这时社会经济就会发展得比较快;②"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这时它就会给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害;③"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种情况归根结柢还是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
关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和作用 恩格斯指出:社会意识形态归根结柢是经济事实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但是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经济条件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他还指出,社会意识一经产生,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发展规律。具体表现为:①它具有历史继承性。哲学思想和其他科学部门,都有它的先驱者传给它的特定思想材料,这些材料是在"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②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比如18世纪的法国对于英国,19世纪的德国对于英国和法国,都是如此。③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思想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除了以经济为基础外,它们又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政治和哲学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从根本上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继续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见彩图)
参考书目
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1~4章,人民出版社,北京,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