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eteorological observing networks in China
中国气象观测网
2)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network
区域气象观测网
1.
Lanzhou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network data i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text,author the realisation of village and township refined temperature forecast simulation system is given.
以兰州市区域气象观测网数据为主要的时间序列研究对象,对乡镇精细化气温预报进行了仿真实现。
3)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气象观测
1.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d change about th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nvironment of Xinning county;and it then com- pared the up-to-date datum with historical datum and other stations datum around.
本文以新宁县气象观测环境变化为典例,采用历史资料对比和与周围台站对比等方法,详细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建设对气象观测资料的影响,从影响的要素、影响的程度等几个方面得出了多条结论。
2.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were introduced,the importance of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in th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was described,the status of the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was analyzed,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and weather sensor were studied.
文章简要介绍了自动气象站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组成,阐述了自动气象站在气象观测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国内外自动气象站的现状,研究了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传感器未来的发展趋势,认为自动气象站的结构应该由集中式向分布式发展,必须改进气象传感器生产工艺,根据观测项目的需求增加传感器种类,提高气象传感器的国产化水平,尽快研制通用数据采集器以提高自动气象站的扩展性和系统开放性。
3.
Firstly,the air-cooling technical status quo and the reason of developing air-cool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are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阐述了空冷技术发展现状和开展空冷气象观测的原因,介绍了空冷气象观测站的组成、要求和观测内容,以及空冷气象参数对比分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对风、温度对空冷电厂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
4) make weather observations
观测气象
5) American image of China
中国形象观
1.
This factor was the American image of China.
排华法的废除是美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移民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它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一个渐变的因素往往为人所忽视,那就是美国的中国形象观问题。
6) China digital earthquake observation network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
1.
It is introduced the management of "China digital earthquake observation network"archives,and this establishes the foundation for managing archives of "Eleven-five-year plan"seismic projects in earthquake system.
综合概述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档案的管理以及建设情况,为"十一五"地震系统重点项目档案的管理和服务奠定了基础。
补充资料:中国气象观测网
中国观测大气状态和现象的系统。它为气象业务、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服务。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的世界天气监视网是一个全球性的气象观测和气象资料交换系统,各国观测网的主要观测站都参加这个监视网。气象站间的水平距离、垂直方向上测定点的疏密以及观测频次是表征气象观测网的三个主要因素。观测网需尽量适应所要了解的大气状态和现象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特点。
中国气象观测网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地面气象站、高空气象站、日射观测站、农业气象站、天气雷达站等所组成(见彩图)。截至1982年底,中国气象部门有地面气象站2521个,其中拍发定时天气报告的有642个;高空气象站205个(探空和无线电测风站120个,光学经纬仪测风站85个);日射观测站 85个;农业气象站660个;天气雷达站215个;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1个(以上统计数字均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及南海部分岛屿的观测站在内)。此外,农业、林业、水利、航空、海洋、盐业、工矿、军事等部门也为本专业需要建立一些气象观测站。根据专门的研究课题或特殊需要,在上述常规观测网的基础上,有时还增设一些临时性的气象观测站,以增加原有观测网的空间密度并选定若干站增加观测项目和观测频次。如70年代在湘中地区、华南沿海和安徽等地的暴雨研究,1979年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1978~1979年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的第一次全球试验(FGGE)和1981~1982年的国际台风业务试验(TOPEX)等所增设的站。
中国有关气象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殷代,但用现代观测仪器设立专门的气象观测站则始于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后,俄、法、英、日、德等国的侵略者和传教士在中国设立了少量气象观测站(1841年俄国在北京、1873年法国在上海徐家汇、1883年英国在香港、1896~1902年日本在台湾、1898年德国在青岛等设立的气象站)。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于1912年在北京设立了中央观象台,这是中国自己最早建立的气象观测站。以后为适应农林、交通、航空、水利、气象教育等方面的需要,陆续建立了一批气象观测站。在高空探测方面,1921年先由英国在香港气象台利用气球进行高空风的观测。1930年中国在南京北极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开始进行高空风观测,并于 1936年3月起施放携带自记仪器的探空气球。无线电探空仪由美国于1943年在内蒙古西部的陕坝(今杭锦后旗)首次施放。随后在一些大城市或机场建立了少量无线电探空和高空测风站。据统计,在 1841~1950年的近110年间,先后共建立了 400多个测候所或气象站(包括台湾省在内)。但拍发气象电报的气象站数最多不超过150个。 1949年全国共有气象站101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气象观测网发展迅速。到1959年底,中国的地面气象观测网和高空气象观测网已基本建成,而且统一了观测仪器和观测规范,观测记录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此后陆续建立了日射观测站、农业气象观测站和天气雷达观测站。
中国现有的气象观测网还不能适应大气科学发展的需要,同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日益发展的要求之间也还有差距。如中国西部的高原和沙漠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岛屿的站点还较稀;平流层观测和行星边界层观测亟待开展;大气化学观测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需进一步充实完善;大气本底污染监测、臭氧观测以及其他特殊项目的观测网也有待建设和发展。
中国气象观测网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地面气象站、高空气象站、日射观测站、农业气象站、天气雷达站等所组成(见彩图)。截至1982年底,中国气象部门有地面气象站2521个,其中拍发定时天气报告的有642个;高空气象站205个(探空和无线电测风站120个,光学经纬仪测风站85个);日射观测站 85个;农业气象站660个;天气雷达站215个;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1个(以上统计数字均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及南海部分岛屿的观测站在内)。此外,农业、林业、水利、航空、海洋、盐业、工矿、军事等部门也为本专业需要建立一些气象观测站。根据专门的研究课题或特殊需要,在上述常规观测网的基础上,有时还增设一些临时性的气象观测站,以增加原有观测网的空间密度并选定若干站增加观测项目和观测频次。如70年代在湘中地区、华南沿海和安徽等地的暴雨研究,1979年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1978~1979年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的第一次全球试验(FGGE)和1981~1982年的国际台风业务试验(TOPEX)等所增设的站。
中国有关气象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殷代,但用现代观测仪器设立专门的气象观测站则始于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后,俄、法、英、日、德等国的侵略者和传教士在中国设立了少量气象观测站(1841年俄国在北京、1873年法国在上海徐家汇、1883年英国在香港、1896~1902年日本在台湾、1898年德国在青岛等设立的气象站)。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于1912年在北京设立了中央观象台,这是中国自己最早建立的气象观测站。以后为适应农林、交通、航空、水利、气象教育等方面的需要,陆续建立了一批气象观测站。在高空探测方面,1921年先由英国在香港气象台利用气球进行高空风的观测。1930年中国在南京北极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开始进行高空风观测,并于 1936年3月起施放携带自记仪器的探空气球。无线电探空仪由美国于1943年在内蒙古西部的陕坝(今杭锦后旗)首次施放。随后在一些大城市或机场建立了少量无线电探空和高空测风站。据统计,在 1841~1950年的近110年间,先后共建立了 400多个测候所或气象站(包括台湾省在内)。但拍发气象电报的气象站数最多不超过150个。 1949年全国共有气象站101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气象观测网发展迅速。到1959年底,中国的地面气象观测网和高空气象观测网已基本建成,而且统一了观测仪器和观测规范,观测记录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此后陆续建立了日射观测站、农业气象观测站和天气雷达观测站。
中国现有的气象观测网还不能适应大气科学发展的需要,同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日益发展的要求之间也还有差距。如中国西部的高原和沙漠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岛屿的站点还较稀;平流层观测和行星边界层观测亟待开展;大气化学观测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需进一步充实完善;大气本底污染监测、臭氧观测以及其他特殊项目的观测网也有待建设和发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