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波德莱尔,C.
1)  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
波德莱尔,C.
2)  Baudelaire [英][bəud'lɛə]  [美][bod'lɛr]
波德莱尔
1.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lancholy Complexes in LI Jin-fa s and Baudelaire s Poems;
比较李金发与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忧郁情结
2.
Baudelaire s Theory of Correspondence and Hoffmann——Also on Allen Poe;
波德莱尔应和论与霍夫曼——兼及爱伦·坡
3)  Gustaf af Leopold (1756~1829)
莱奥波尔德,G.af
4)  Selected Letters of Charles Baudelaire: The Conquest of Solitude
波德莱尔书信选
5)  Charles Baudelaire Revisited
重访波德莱尔
6)  Sir Charles Lyell (1797~1875)
莱伊尔,C.
补充资料:波德莱尔,C.
      法国诗人。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
  
  成年以后,波德莱尔继承了生父的遗产,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他的主要诗篇都是在这种内心矛盾和苦闷的气氛中创作的。
  
  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华》。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问世时,只收100首诗。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从题材上看,《恶之华》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实质上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度。他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烂的《兽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他的诗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和《恶之华》有各种不同的评论。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恶之华》是毒草。资产阶级权威学者如朗松和布吕纳介等,对波德莱尔也多所贬抑。但他们不能不承认《恶之华》的艺术特色,朗松在批评波德莱尔颓废之后,又肯定他是"强有力的艺术家"。诗人雨果曾给波德莱尔去信称赞这些诗篇"象星星一般闪耀在高空"。雨果说:"《恶之华》的作者创作了一个新的寒颤。"
  
  
  
   
  
  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现代主义认为,美学上的善恶美丑,与一般世俗的美丑善恶概念不同。现代主义所谓美与善,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恶之华》出色地完成这样的美学使命。
  
  《恶之华》的"恶"字,法文原意不仅指恶劣与罪恶,也指疾病与痛苦。波德莱尔在他的诗集的扉页上写给诗人戈蒂耶的献词中,称他的诗篇为"病态之花",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病态”的艺术。他对于使他遭受"病"的折磨的现实世界怀有深刻的仇恨。他给友人的信中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整个的心(经过改装的),整个宗教意识,以及全部仇恨。"这种仇恨情绪之所以如此深刻,正因它本身反映着作者对于健康、光明、甚至"神圣"事物的强烈向往。
  
  波德莱尔除诗集《恶之华》以外,还发表了独具一格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1869)和《人为的天堂》(1860)。他的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管窥》(1868)和《浪漫主义艺术》在法国的文艺评论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波德莱尔还翻译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奇异故事集》和《奇异故事续集》。
  
  
  
    中国曾陆续发表过《恶之华》的零星摘译,1981年出版了一部用中国旧体诗翻译的《恶之华》。
  
  

参考书目
   Fr. Porché, La vie douloureuse de Charles Baudelaire, Plon,1926.
   A.Ferran, L' Esthétique de Baudelaire, Paris, 1933.
   Jean-Paul Sartre,Baudelaire, Paris, 1947.
   Lloyd Janes Austin, L' Univers poétique de Baudelaire, Paris, 1956.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