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油料作物栽培史
1)  history of oil crop cultivation in China
中国油料作物栽培史
2)  history of stem-fiber crop cultivation in China
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史
3)  history of soybean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China
中国大豆栽培史
4)  history of cotton cultivation in China
中国棉花栽培史
5)  history of vegetable cultivation in China
中国蔬菜栽培史
6)  history of wheat cultivation in China
中国小麦栽培史
补充资料:中国油料作物栽培史
      中国古代植物油料种类丰富。北魏《齐民要术》记载有胡麻(芝麻)、麻子(大麻)、蔓菁(芜菁)、荏子和乌桕 5种。宋代的记载已增至脂麻(芝麻)、大麻、荏子、红蓝花、蔓菁、苍耳子、杏仁、洞(桐)子、乌桕等10种,此外还有油菜和大豆。至明代,《天工开物》记载有胡麻、莱菔(萝卜)子、黄豆、菘菜(白菜)子、苏麻、芸薹子(油菜)、茶子、苋菜子、大麻仁、欍(乌桕)仁、亚麻子、棉花子、蓖麻子、樟树子和冬青子14种;清代又增加了花生和向日葵。总计中国古代所利用的植物油料见于记载的达24种之多,其中草本18种、木本 6种。而以榨取油脂为主要目的加以栽培利用的植物,即今所说的油料作物,则集中在芝麻、大豆、油菜、花生、蓖麻、亚麻、荏子和向日葵8种;在食用油料中占主要地位的,又只有芝麻、大豆、油菜、花生4种。它们成为重要油料作物的时间,大致芝麻是在汉代,大豆和油菜在宋代,花生在清代中叶。它们的栽培历史如下:
  
  芝麻  古称胡麻,茎呈方形,也称方茎;又因子多油,细似狗身之虱,因此也有脂麻、油麻和狗虱之称。此外,还有巨胜、藤宏、鸿藏、交麻等异名。芝麻之名到宋代才见于《调燮类编》、《格物麤谈》等书,后沿用至今。关于中国芝麻的来源,据《齐民要术》载:"《汉书》:张骞外国得胡麻",认为芝麻是西汉时张骞从西域带入。但查《汉书》、《史记》都无此记载。又因20世纪50年代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四五千年以前的芝麻种子,中国栽培芝麻的来源尚待进一步考证。
  
  中国古代芝麻类型很多。种子颜色除黑、白二色外,还有赤色的。曾长期被列为谷类,用来"充饥",故有"八谷之中,惟此(芝麻)为良"之说。用作油料的历史也很久远。宋代《鸡肋编》说:"油通四方,可食与燃者,惟胡麻为上",说明宋代以前芝麻油已成为食油和燃用油的上品。到明代,《天工开物》说:"其为油也,发得之而泽,腹得之而膏,腥偞得之而芳,毒厉(恶疮)得之而解",用途更趋多样。
  
  关于栽培方法,北魏时在芝麻的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法等方面已积累不少经验。《齐民要术》指出的收获方法是"以五、六束为一丛,斜倚之,候口开",到田间进行脱粒,每三日打一次,分四、五遍抖打才结束。这是利用后熟作用,尽量减少脱粒损失的好办法,至今还在民间应用。宋代发展了中耕技术,提倡早锄和多锄,明代又总结出开荒种芝麻有利于消灭草害的经验。清代在茬口安排方面,认为"稻田获稻后种麻最宜",麦后可和粟杂种;但多年种苏子之地"不宜脂麻",更"忌重茬、烂茬"。棉田套芝麻"能利棉"。清代晚期芝麻的亩产量"约收五、六斗",荒地种芝麻则"亩收二石有奇"。出油率一般为"每石可得40斤",高的可达60斤。
  
  大豆  见大豆栽培史。
  
  油菜  古称芸薹,也称胡菜。相传最初栽培于塞外芸薹戍,因而得名。早期分布于北方。宋代《图经本草》说:"始出自陇、氐、胡地";明代《本草纲目》也说:"羌、陇、氐、胡,其地苦寒,冬月多种此菜,能历霜雪,种自胡来,故服虔《通俗文》谓之'胡菜'",说明今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一带,是油菜最早的分布地区。近已在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芸苔属(可能是油菜、白菜或芥菜)种子,可证明中国油菜栽培的古老。
  
  中国古代的油菜,据清代《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味浊而肥、茎有紫皮,多涎微苦"的油辣菜,即芥菜型油菜;另一种是"同菘菜,冬种生薹,味清而腴,逾于莴笋"的油青菜,即白菜型油菜,早期都作蔬菜栽培。北魏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说到收油菜种子,但没有说明收子的目的,而书中指明以榨油为目的的作物为胡麻、麻子、芜菁、荏子等,可能油菜在当时还是一种蔬菜作物。
  
  宋代始有将芸薹作油料的记载。《图经本草》说:"油菜形微似白菜,......结荚收子,亦如芥子,但灰赤色,出油胜诸子。油入蔬清香,造烛甚明,点灯光亮,涂发黑润,饼饲猪易肥,上田壅苗堪茂。秦人名菜麻,言子可出油如脂麻也。"文献著录中芸薹改称油菜,正反映了这一作物利用目的的改变。油菜在江南发展,并利用冬闲稻田栽培,也始于宋代。到元代,《务本新书》已有稻田种油菜的明确记载。明、清时期,进一步认识到稻田冬作油菜,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获得油料,还有培肥田土、促进粮食增产的作用。因而油菜在长江流域迅速发展,至清末《岡田须知》记载,已出现了"沿江南北农田皆种,油菜七成,小麦三成"的局面。
  
  中国古代油菜栽培,最初用的是"漫撒"的直播法。据《齐民要术》注称,黄河流域作菜用的油菜因"性不耐寒,经冬则死,故须春种"。长江流域则可冬播。稻田种油菜多行垄作,以利排水。明代从直播发展到育苗移栽,并采用了摘薹措施,《农政全书》中总结的"吴下人种油菜法",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已相当精细的栽培技术,包括播前预制堆肥、精细整地和开沟作垄、移栽规格、苗期因地施肥、越冬期清沟培土、开春时施用薹肥和抽薹时摘薹等。到清代中叶,又出现了点直播栽培,并掌握了"宜角带青"的收获适期。油菜的产量,据明代有关文献记载,亩收约在一、二石之间;出油率大致为30~40%。
  
  花生  又名落花生,因"藤生花,落地而结果"得名,也称长生果。此外还有万寿果、落地参、及地果、番豆、地豆等名。中国有关花生的最初记载是元末明初的《饮食须知》:"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历史上都认为是从海外传来。如清《三农纪》说:"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但20世纪50年代浙江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与芝麻一起出土了花生种子。现学术界对花生的来源尚无定论。明代江苏南部已有种植。弘治年《常熟县志》、《上海县志》以及正德元年(1506)的《姑苏县志》等方志均有种植花生的记载。此后,清初张璐《本经逢原》、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又先后提到福建和广东有花生,可知东南沿海是中国花生的早期栽培地,其中又以苏南栽培最早。到清代中叶,花生栽培已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清末以前,中国栽培的花生都是壳长寸许,皱纹明显,每荚有实三、四粒的中粒花生(称龙生)以及每荚二粒为主的小粒种(称珍珠花生)。19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大粒种花生称大洋生,最初见载于光绪十三年(1887)《慈谿县志》。同时期,大粒种花生也由外国传教士从美国传到山东蓬莱县,由于收获省工、产量高,发展很快。到20世纪初,在广东等地区大粒种的栽培已超过小粒种。
  
  花生最初是作为一种直接利用的食品。明末《天工开物》所列油料中,就无花生。花生作为油料的记载始见于《三农纪》:"炒食可果,可榨油,油色黄浊,饼可肥田",说明大约在18世纪时,花生已成为一种油料。花生的产量,清末《武陟土产表》记载"每亩约收三石",出油率为"花生重十五、六斤,制油三斤半";《抚郡农产考略》记载"亩收四、五百",出油率"花生百斤,可榨油三十二斤",说明20世纪初期,花生的单产水平已经不低,但出油率不高,这可能和当时榨油技术水平有关。
  
  关于花生的栽培技术,明代《汝南圃史》已有有关种、收时期,施肥及土宜等方面的记述。明末出现了"横枝取土压之"的培土措施。清代实行条播或穴播、开深沟排水灌溉等方法,并已认识到花生有固氮能力,"地不必肥,肥则根叶繁茂,结实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