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毕希纳,G.
1)  Georg Büchner (1813~1837)
毕希纳,G.
2)  buchner ['buknə]
毕希纳
3)  Shinar [英]['ʃainɑ:]  [美]['ʃaɪnɚ, -,nɑr]
希纳
4)  Günter Eich (1907~1972)
艾希,G.
5)  Shabnar
沙毕纳尔
1.
A Study on the Monastery Laborers-Shabnar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in Mongolia;
清代蒙古寺院劳动者—沙毕纳尔研究
6)  Giulio Natta (1903~1979)
纳塔,G.
补充资料:毕希纳,G.
      德国剧作家。生于达姆施塔特,死于苏黎世。父亲是医生。1831年,毕希纳进斯特拉斯堡大学学医,1833年到基森,在那里组织革命组织"人权协会",印发了宣传品,提出"对茅屋──和平!对王宫──战争!"的口号,因而被捕。1835年逃亡到斯特拉斯堡。逃亡前,他用5个星期时间写成名剧《丹东之死》(1835)。1836年迁居瑞士苏黎世,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在苏黎世大学任讲师。这时期创作了讽刺喜剧《莱翁采和莱娜》(1836)、悲剧《沃伊采克》(1835~1836)的片断。
  
  毕希纳是革命民主主义者。《丹东之死》表达了他对革命的见解。剧本以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党人和吉伦特党人之间的争斗为背景,写丹东反对雅各宾党人用激进的专政方法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最终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而罗伯斯庇尔虽在道德上是正直的,但执行恐怖政策也不能解决社会问题,最后只能陷于孤立。说明丹东的失败,在于他反对暴力革命;罗伯斯庇尔的灭亡则因为未能解决"面包问题"。
  
  《莱翁采和莱娜》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内心空虚和骄奢淫逸。悲剧《沃伊采克》是德国最早的一部以无产阶级为主人公的悲剧。剧本取材于发生在莱比锡的一件情杀案。主人公沃伊采克是个贫穷的理发师,他发现自己的未婚妻玛丽被军营的鼓手长诱骗,他无法忍受侮辱,杀死了玛丽。作者在剧中表现了两个不同阶级的对立和犯罪的社会原因。
  
  除了戏剧创作外,毕希纳还有一些戏剧美学方面的论述。
  
  毕希纳被称为德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虽然他的作品不多,但在德国戏剧史上却占据有重要地位。为了纪念他,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设立了"毕希纳文学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