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联结-认知理论
1)  theories of connection-cognition
联结-认知理论
2)  Cognition and Relevance Theory
认知关联理论
3)  cognitive structure theory
认知结构理论
1.
Cognitive structure is the core of cognitive structure theory.
认知结构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
2.
Modern cognitive structure theory states that students′ cognitive structure is the decisive factor to affec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their way of study.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其认识世界、进行高效学习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策略性知识、知识的表征和知识的组织三个方面。
4)  connectional-cognitive theory of learning
学习的联结-认知论
5)  cognitive theories
认知理论
1.
According to cognitive theories, cognitive factor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causing depression.
抑郁症在当今社会呈多发趋势,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因素在抑郁症的产生中起关键作用。
2.
Based on Nida 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equivalent translating theories,the author tried to analyz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metaphors with cognitive theories.
认知理论关照下的英汉概念隐喻对比发现,英汉概念隐喻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
3.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Jackendoff and Langacker s cognitive theories in five aspects in the hope of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theories: ontologies, epistemologies; relations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 relations between lexicon and encyclopedia; opinions on feature analysis; prod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conceptual structure.
文章从本体论与认识论、句法与语义的关系、词汇意义与百科知识的关系、对义素分析的看法、概念结构的产生和表征等五个方面比较了杰肯道夫(Jackendoff)和兰盖克(Langacker)的认知理论的异同,以期通过比较加深对两人理论观点的认识和理解。
6)  cognitive theory
认知理论
1.
Inspired by the cognitive theory s attempt to "evoke precise technique to dissect internal hierarchy which cannot be expressed through external expressions into small quantified portions," the author explores how people construct space structures in their imagination and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
受认知理论中,“不可展现于外的层级研究,可化解成可量化的小部分的精准技巧”启发,重新了解人们在意象中如何建构空间结构,试图建立完整且供规划者依循的理性思维设计观念——一种“分类”与“整合”的再出发,使规划者工作脚步更加踏实。
2.
The main views of constructirism and cognitive theory are introduced first, on the basis of which combine with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Virtual Reality, the problems that the Virtual Reality applies o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with the cognitive theory and constructirism.
为此,首先介绍了构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的主要特性,从认知理论与构建主义理论的层面,讨论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有关问题。
3.
The main part of the cognitive theory is then described in details.
详细的分析论述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并提出了一些将认知理论应用于网络教学中学习活动设计及网页设计的方法。
补充资料:联结-认知理论
      联结理论和认知理论相结合的一种学习理论。联结理论和认知理论之所以形成对立,是由于各家要用自己的理论作为对学习唯一全面的解释,但若作为部分的说明,则两种理论并不是互不相容的,学习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可以用不同的理论来说明,同一类型的学习也可以含有可由两种原理解释的因素。
  
  E.L.桑代克的联结理论起初是不考虑理解的因素的,但到了晚期,他发现了相属性原则,按此原则,如果一个反应对于某一情境有相属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结就容易形成。再如一个反应的后效对其所加强的联结有相属关系,那么加强的效果也比较好。他举例说,如果我们阅读一个句子:"约翰是屠户,亨利是木匠,......"以后回忆起来,"约翰"和"屠户","亨利"和"木匠"这两对联结保持得好些,而不会把"屠户"同"亨利"联结起来,虽然单从距离来看,"屠户"与"亨利"更为接近。这是因为"约翰"作为主语同"屠户"作为谓语有相属的关系,而前一句的末尾同后一句的开端之间则没有相属的关系。桑代克没有给出相属性的明确的定义,仅意味着"内在的"或"合理的"关系,承认这种关系起作用。很明显,这也就是承认在联结形成中可以含有理解的因素,因而有人说他是对格式塔派作了让步。
  
  另一方面,格式塔派也并不否认机体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刺激所引起,不过他们认为机体不是径直地对外界环境作反应,而是按照所知觉的、所理解的环境作出反应。K.科夫卡用"地理环境"表示现实的外界环境,用"行为环境"表示机体所知觉的、所理解的环境,后者决定机体的行为。他基本上还是承认行为是由刺激所引起,不过中间加了一层媒介罢了,其实这同承认有中介变量的联结理论差别并不很大。
  
  W.克勒在晚年对顿悟的作用也不像早期那样持绝对的态度。1959年他写了下面一些话:当灵长类动物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时,它们的行为常显示出它们是在觉察到某一重要的关系。但是当它们利用这种"顿悟"而能够解决问题时,这种成就可不可以称作顿悟式解决问题呢?不能。──若是说那个重要关系的显露也是由于顿悟之故,这一点全然是不清楚的。在某一情境中,我们或猿猴可以觉察到许多的关系。如果在某一时刻,我们或猿猴能够注意到那个正确的关系,这可能是出于多种原因,其中有的原因同顿悟毫不相干。因此,若把整个过程都称作"顿悟式解决的问题,那是会导致错误的"。
  
  联结理论和认知理论的协调在E.托尔曼和R.M.加涅两人的学说中得到体现。
  
  托尔曼基本上属于行为主义一派,因为他拒绝把主观现象当作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他和其他行为主义者不同,他主张行为应被理解为整体行为,不应分解为分子行为。行为作为整体就必然具有目的性,所以他把自己的学说称为目的性行为主义。他认为机体为了达成目的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在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弄清什么手段可以达到什么目的,或者说,必须弄清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再则是在复杂的情境中,通往目的的手段可能不限于一种。而是有可供选择的数种手段。机体不仅要学会选择最简便易行的手段,而且在这种手段发生障碍时要善于选择其次的手段。如果一个复杂的情境包括若干环节,那么在每一环节的开头,机体都必须作出选择,这叫做选择点。在选择点上机体所依靠的是符号的指引,因此托尔曼关于学习的理论称作符号学习论。按照这一理论,学习者所学会的决不是一套动作模式,而是在遵循一系列指向目标的符号,是在弄清道路,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学会一种认知地图。他这样来说明学习,很明显是站在了认知理论的一边。他所主张的认知,并不是观念上的认知,不涉及主观意识。在他看来,认知表现于对目的或手段的期待,而期待就是机体内部所作的调整,不需要有意念或主观的东西掺杂进来,由此而保持他的行为主义本色。至于正确反应被选定并得到巩固,他认为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得到证实。就是说,如果所期待的东西被证实了,所采取的手段就被选定,以后就会被重复采用。这样的解释自然属于认知的范畴。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既含有格式塔派的影响,也含有联结的因素。在他的学说里,符号所起的作用,不是直接引起一个反应,而是引起一个期待,通过期待再决定下一步的反应。他认为,学习就是把对于一个特定的(符号、意味之物和意味着的手段-结局-关系)整体的期待树立起来的过程,这个整体是一个单一的动力单元,可以称之为符号-格式塔。这里,他连"格式塔"这个名称都接受过来了。作为符号的刺激物,不论它能唤起什么,它和符号必然有过联系。
  
  加涅是一位比较近期的理论家。他的学习论也着重认知模式。他的认知模式主要利用现代信息论原理,模式包括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恢复、直到反应的发生,其中有8个要项,即①预期定向:这是一种"执行控制过程",起着指导学习中其他过程的作用;②选择性的知觉:使信息中的重要特点突出,并在知觉上编码;③预习:即短期记忆阶段中新信息和旧知识发生联系;④编码:把新学的东西转换为意象、概念或命题储入长期记忆;⑤恢复:通过搜寻,将长期记忆中的材料再现于短期记忆中,使其有助于新的学习或反应;⑥概括:也就是学习的迁移,使获得的知识在新情境中再现;⑦反应的出现:记忆中的信息内容转化到作业中来;⑧反馈:学习行为的完成所提供的积极反馈有强化作用。
  
  加涅的学习模式在处理信息时,过去学会的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每一学习行为都牵涉到许多内在过程,一部分输入的内容从记忆中再现出来,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以前的学习。这就是说,智力的发展是习得的知识技能积累的结果。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提出认知发展的层次说。学习的层次系统是一套有组织的智力或作业技能。知识、技能可分为水平不同的层次,每一层次都以下一层次为基础,各级层次的知识、技能排列起来可构成金字塔形,塔尖越高,认知模式的水平就越高。知识、技能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可以在教师的培养下提高。而知识、技能的积累必然包含有联结的形成,所以加涅的学说也是认知与联结相结合的学说。
  
  联结理论和认知理论这两种现代学说皆有其历史渊源。联结理论的先行者是英国17~19世纪的联想主义。认知理论则继承了18世纪德国哲学家I.康德的先验的理性范畴的传统。这两个流派从一开始就是对立的。但近年来渐有调和融合的趋势。
  
  

参考书目
   E. R. Hilgard and G. H. Bower, Theories of Learning,4th ed.,Prentice-Hall,Englewocd Cliffs,New Jersey,1975.
   R.M.Gagné,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2nd ed.,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197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