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
1)  dualism of Zoroastrianism
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
2)  Zoroastrianism [英][,zɔrəʊ'æstriənɪzəm]  [美]['zɔro'æstrɪə'nɪzəm]
琐罗亚斯德教
1.
The Art Communication between Sassanian Persia and China——The element of Zoroastrianism in Chinese art;
萨珊波斯与中国美术交流——中国美术中的琐罗亚斯德教因素
2.
In Zoroastrianism, priests, bier-bearers, corpse-clea.
中国史书记载波斯“不净人” 专事“弃尸于山”,文章考察了琐罗亚斯德教的丧葬史,认为“弃尸于山”反映了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独特葬俗,且主要为祭司和下层百姓所遵循。
3)  Zoroastrianism [英][,zɔrəʊ'æstriənɪzəm]  [美]['zɔro'æstrɪə'nɪzəm]
索罗亚斯德教
4)  Manuel Díaz Rodríguez (1871~1927)
迪亚斯·罗德里格斯,M.
5)  Alessandro·Scarlantti
亚力山德罗·斯卡拉蒂
1.
Alessandro·Scarlantti is a well-known Italian composer in the middle and late Baroque period,the founder of Naples Opera Music and one of the founders of Opera \'Belcanto\'.
亚力山德罗·斯卡拉蒂是巴洛克时期中晚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那不勒斯乐派歌剧的创始人,也是歌剧“美声唱法”(bel canto)的奠基人之一。
6)  Lux-Flood's acid-base theory
鲁克斯-佛罗德理论
补充资料: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
      琐罗亚斯德教的根本教义和世界观。琐罗亚斯德教又称"祆教"、"火教"、"拜火教",是公元前 6世纪左右创建于波斯东部,流行于波斯、中亚等地的宗教。该教认为,在太初之际存在着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两种神灵,他们都拥有自己的王国。在光明的王国中阿胡拉·玛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等德性,也是天则、秩序和真理的化身。玛兹达属有圣灵、善思、天则或正义、虔敬或随心、王国或理想国、完善或完璧、不朽等七大天使以及众多的小天使和守护神。大天使随着主神一起活动并表现了主神的属性。小天使有的属于精神方面的神灵,如忠直、公正、信约、胜利、智慧、真言等等;有的属于物质方面的神灵,如日、月、水、火、地、风、空、星等等。在黑暗王国魔王安格拉·曼纽(或称阿里曼)的管辖之下也有很多的魔众,例如与善思对立的恶思,与正义对立的不义等等,它们的德性是黑暗、死亡、破坏、谎言。玛兹达与曼纽原是孪生的一对,但是玛兹达在战败曼纽的过程中逐渐成了"宇宙的主宰"、"光明与黑暗王国的统治者",成为宇宙唯一的、最高的存在。因此琐罗亚斯德教也常常被视为一神论。 在琐罗亚斯德教的发展过程中, 有些神学家们为了解决玛兹达与曼纽对立的矛盾,在理论上和逻辑上又假定了在他们两者之上还有一个最高的实体,即察宛(zarvan,意为"永恒的时间"),但是这种理论在1世纪出现后,常常被视为异端,受到排斥。
  
  琐罗亚斯德教在善恶的斗争中提出了一套神话的世界观。据说玛兹达为了战胜他的对手,特意创造了世界作为他们斗争的场所,因之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过程也就是世界创造和劫灭的过程。该教把世界的历史分为4个时期,每一个时期为3000年,共历1.2万年。在第一个时期中,玛兹达创造了不朽的精神世界,但不赋以物质的形式。在第二个时期中,玛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首先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因此琐罗亚斯德教把拜火作为他们的神圣职责。与此同时,用泥土塑成了伽玉玛特(Gayōmat),即原人,原人的种子就是人类的始祖。在这个阶段,魔众或黑暗的力量侵入物质世界,与善神及其僚属展开了一系列战斗。在第三个时期,玛兹达集诸天使,曼纽率领魔众,双方进行了剧烈的、反复的斗争,前者终于压倒了后者,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即善战胜了恶、光明代替了黑暗。在世界创造后9000年时,教祖琐罗亚斯德(约前7~前6世纪)根据神的意志应时诞生了,他的诞生标志着世界在"真宗教"的启示下,人类进入了光明的时期。第四个时期,在琐罗亚斯德教的统治下,善神彻底肃清了魔众,引导人类进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国",从而完成了最高的历史使命。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在光明与黑暗的对峙中,个人能自由选择自己的意志,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把人的行为分为三类:思想、语言和行动。每一类中又分为善恶两种,并把人在现世的行为和天堂地狱的说教结合起来,"行善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据说人死后的灵魂是不灭的,经过末日审判以后,行善者通过"裁判之桥"可以进入天堂,享受清福;行恶者则要堕入地狱,受到惩罚。但是不论进入天堂或堕入地狱的灵魂在终世劫没之时都还要受到最后的审判。在审判中那些属于恶的灵魂,在除净罪恶后也可和善的灵魂一起复活,共同进入真理或光明的王国。
  
  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是古代伊朗原始居民对世界的朦胧看法,是严峻的高原环境和部落斗争在人们思想中的歪曲反映。原始的居民认为自然界有着光明与黑暗的两种力量,它可以带来幸福,也可以招致祸殃。在社会斗争中有两种不同的集团或部落:一种是在波斯广阔的沙漠中,以游牧为生、经常进行掠夺和袭击的野蛮部落,他们以死亡和破坏威胁着和平的居民,因此被认为是黑暗的力量;另一种以农耕为主,过着定居乐业的生活,他们被认为是善的力量。前者崇拜各种恶灵,后者则崇拜以阿胡拉·玛兹达为首的善神。琐罗亚斯德及其以后的神学家们根据这种原始的宗教神话,编成教义,并作了发挥。琐罗亚斯德的二元论学说对于以后在波斯和中亚地区流行的摩尼教,中东地区的闪族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中的异端诺斯替派,希腊罗马哲学中的毕达哥拉、赫拉克利特等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