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浮士勒,K.
1)  Karl Vossler (1872~1949)
浮士勒,K.
2)  Karl Bühler (1879~1963)
比勒,K.
3)  Karl Ziegler (1898~1973)
齐格勒,K.
4)  extortions [英][ik'stɔ:ʃən]  [美][ɪk'stɔrʃən]
抑勒浮收
1.
At the same time, the monetary price parity fluctuations were also influenced by the private extortions in the tax collec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s.
地方各级官府在赋税征收中私自采取的种种抑勒浮收行径,是造成银钱比价波动具有区域性特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5)  Kthe Kollwitz (1867~1945)
珂勒惠支,K.
6)  Karl Gjellerup (1857~1919)
吉勒鲁普,K.
补充资料:浮士勒,K.
      德国罗曼语文研究者和语言学家。1872年9月6日生于霍恩海姆,1949年 5月18日卒于慕尼黑。先后在蒂宾根、日内瓦、施特劳斯贝格、罗马、海德堡各大学读书。1902年任海德堡大学教授,1909~1910年任维尔茨堡大学教授,1911年任慕尼黑大学教授。1937年因反对希特勒政权限制学术自由,被迫提前退休。1945年重返该校任教,1946年但任校长职务,1947年退休。
  
  浮士勒的主要著作是关于罗曼语族各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的。他研究了意大利、法兰西、西班牙的文学和语言;晚年还研究了葡萄牙和南美洲的文学。
  
  在语言学方面,他是讲"新语言学"的唯心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新语言学"也叫区域语言学,它把一个语言集团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放在一块来研究,与当时德国新语法学派片面强调语音,不考虑其他问题的做法不同。新语法学派说,人们发音是不自觉的,语音规律不允许有例外,新语言学派则强调个人在语言中的创造作用。浮士勒在《语言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一书(1904)中说,新语法学派所走的是实证主义道路,只看到语言中那些机械的、死板的东西。他讲唯心主义,指出语言主要是自我表现,语言的演化导源于个人的有意识的审美创造,而不是"盲目的必然性"所驱使。他还说,语言反映民族文化。语言发展与各时代的思想和艺术密切相关,研究语言要注意思想、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作用,尤其要注意个人的艺术创造,而不应从声音和符号入手。
  
  浮士勒深受W.F.洪堡特和B.克罗齐的影响,他的语言研究是从哲学出发,而不从语言史出发。他没有直接论述过语言史方面的问题。英国R.H.罗宾斯认为,浮士勒指出了新语法学派的缺点,可是他自己过分强调语言的文学和美学方面,而忽视人们不自觉地学语言,不自觉地发音和运用词法、句法规则这些事实,也未免所见不全。
  
  见历史比较语言学、新语法学派、M.G.巴尔托利。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