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old and Silver War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春秋战国金银器
2)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春秋战国
1.
Development of "Xiang Thinking"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春秋战国时期“象思维”的发展
3)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春秋战国
1.
On the concept about drago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龙的观念
2.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 were among major social transitional periods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when the economic growth accompanied the political reformation and ideological & cultural contention.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思想文化活跃的社会转型时期,三者在时空上一致,相互促进。
4)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春秋战国
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China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and Ancient Greece;
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科技成就比较研究
2.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is the culture age of letting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and letting a hundred flowers bloom.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的文化时代,其文化代表儒、道等各家对色彩文化有着不同的主张,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色彩文化理念,这些观点为中国色彩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成为泱泱中华文明成果的表征之一。
5)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春秋战国
1.
The Rises of Bachelor Stratum and Appearance of Private School in Henan during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春秋战国河南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2.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s and their expon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pre-Qin times is the carrier of the culture turn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
6)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春秋战国
1.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Disrupting the Enemy s Alliances throughDiplomatic Mean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春秋战国时期伐交思想初探
2.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Editing and Publishing Books;
春秋战国文化传播与编辑出版
3.
Ridding Politics of Ethics in Transformation of System of Personnel Placement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春秋战国时期用人制度变革中的政治去伦理化
补充资料:春秋战国金银器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制做的金银器物,也有专指金银器皿的。主要发现于东周贵族墓和战国时期游牧民的贵族墓中。多数是服饰品,金银器皿为数不多。重要的发现有河南洛阳金村周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山东临淄齐墓、曲阜鲁墓,浙江绍兴 306号墓,河北平山中山靖王墓、易县燕下都遗址辛庄头30号墓以及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准格尔旗西沟畔等地的匈奴等族之墓。金箔片色泽鲜艳明亮,包贴在非金银器物上,既可节约黄金,又能显示富丽,故使用很多。它不仅存在于大墓中,一般的中型墓也有发现,银箔片发现较少。
金银器 中原地区的金银器,主要发现于洛阳金村周墓。这里是战国末周王及其附葬臣属的墓葬。墓中出土了许多金银制作的器皿和工艺品,包括嵌玉金带钩3件、银杯 3件、银盒3件、银铫2件、银卮1件、银人塑像2个。此外,铜器、玉器、车马器上都有错金银、鎏金银的装饰,许多漆器上还有金银饰。金带钩作怪兽形,嵌玉透雕虺龙纹,世所罕见。银人塑像,1件为裸体男像,现存美国,另 1件着衣男像,现存日本。着衣人像高约 9厘米,科头露髻,窄裤跣足,过去被定为匈奴人,近年有学者改定为华夏族人。银铫、银杯上有"左受工,中府"等铭文,证明是周王内府中的珍贵器物。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墓出土的 1件包金嵌玉银带钩,鸭头形玉钩首,钩身浮雕有兽首、夔龙、鹦鹉,嵌玉块和料珠,无钮,长18.4厘米,制作精致,属魏王室珍品。陕西凤翔高庄10号秦墓出土的金带钩1件,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齐墓出土的金带钩2件、银带钩8件,钩身均形体细小,光素,钩首作马首形或鸭头形,同属春秋晚期,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时代最早的金银带钩。山东曲阜战国早期的两座鲁墓出土有银带钩3件,金带饰12片,金叶2片,银条筹 1束。其中带钩有一件作猿猴攀枝形,猿身贴金,两目嵌料珠,十分生动;另二件分别作琵琶形和长条形,首尾作兽头形或镶嵌绿松石,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金带饰有圆形和三角形两种,圆形饰压印蟠虺纹或旋涡纹,三角形饰压印双鸟双兽纹,金叶压印双鸟纹,从出土迹象看,应是墓主腰带上的装饰。
在长江流域,首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黄金器皿(见曾侯乙墓金器),有碗、匕、杯、器盖,还有金带钩。其次是浙江绍兴 306号越人贵族墓出土的玉耳金舟。舟身椭圆形,敛口,卷沿,腹微鼓,平底。玉环耳铆接于器口两侧,器高6厘米,连耳重285克,也是罕见的先秦金器。
在燕赵文化区及其以北的游牧民族墓中,以内蒙古阿鲁柴登和西沟畔出土的金银器数量最多,工艺水平最高。杭锦旗桃红巴拉、准格尔旗玉隆太、瓦尔吐沟等地墓以及河北怀来北辛堡的东周时期墓, 也有零星发现。阿鲁柴登的金银器发现于两座墓中, 共有金器 218 件,重4000余克;银器 5件。制法有铸、压、锤打和抽丝等工艺,大都以半浮雕的动物形图案为装饰。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冠饰,一套 4件,由鹰形冠饰和虎马形图案冠带所组成。制作精美,非一般金银器所能比拟。其他如金项圈、金锁链、金耳坠、金串珠以及各式各样的圆雕动物造型、动物纹饰牌、饰和泡饰都是很有价值的工艺品,而且富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沟畔2号墓,出土金饰品 6件,金饰片 30片,共重1359.8克。墓主男性,套金项圈,戴耳坠,腰际左右有虎豕相斗纹的长方形饰牌,头左侧有鹿纹圆形饰片,腿间有金指套。银制品有卧马纹饰片5件,虎头形带钩7件。据推测墓主应是部落酋长或君王。值得注意的是,西沟畔金银器中有 9件錾刻有标志斤两铢衡制的铭文,反映了这些部落联盟与中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同样的刻铭也见于河北易县辛庄头30号墓出土的20件金饰片上,字体均属六国古文。金饰片作圆片形和叶片形,有的中有穿孔,有的背有环钮,有的镶嵌绿松石,都是服装上的装饰物,饰片大多作骆驼纹或其他动物图案,个别铸半身人像,人像戴帽有鬚,动物图案和人像风格均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色彩。这两批錾刻斤两铢衡制单位的金银器,时代均属战国后期。这时赵国势力已达到河套地区,这种六国古文的器物,很可能是赵人制作的,专用以销售或赏赐北方少数民族。此外在河北平山中山王墓中,还发现有不少盗墓劫余的小件金银器, 如金戈、嵌金银带钩、银头俑灯以及金制、银制和金银合制的车马器。在两只殉狗上还发现金银制作的项圈。原来随葬的金银器,当然远不止这些。
金银箔 用于包、贴非金银器的金片、银片。包金的金片较厚,出土时大多已从器物上脱落,贴金的金片使用涂料粘贴,极薄。包金器物均属小件,如铜贝、铜泡;贴金器物亦以小件为主,但在车马器、带钩、铜剑等较大的器物上也能见到。
金箔片出土较多。曾侯乙墓发现尚未包贴的金箔达940 片,蔡侯墓发现的各种金箔片也有数十片之多。河南洛阳金村周墓、辉县琉璃阁魏墓、陕县后川2040号墓、固始侯古堆 1号墓,山西长治分水岭、侯马上马村晋墓,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齐墓,河北怀来北辛堡1号墓出土的铜贝、铜泡和部分车马器饰件,大多使用金箔包贴。金村出土的嵌玉包金带钩、辉县琉璃阁60号墓出土的象牙鞘包金剑、西沟畔匈奴墓墓主佩带的包金鞘剑和放在腿侧的包金砺石,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包金器。此外,包贴银箔片的器物也有少量发现,如辉县固围村魏墓出土的镂花银片、银泡等。
参考书目
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北京,1986。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
金银器 中原地区的金银器,主要发现于洛阳金村周墓。这里是战国末周王及其附葬臣属的墓葬。墓中出土了许多金银制作的器皿和工艺品,包括嵌玉金带钩3件、银杯 3件、银盒3件、银铫2件、银卮1件、银人塑像2个。此外,铜器、玉器、车马器上都有错金银、鎏金银的装饰,许多漆器上还有金银饰。金带钩作怪兽形,嵌玉透雕虺龙纹,世所罕见。银人塑像,1件为裸体男像,现存美国,另 1件着衣男像,现存日本。着衣人像高约 9厘米,科头露髻,窄裤跣足,过去被定为匈奴人,近年有学者改定为华夏族人。银铫、银杯上有"左受工,中府"等铭文,证明是周王内府中的珍贵器物。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墓出土的 1件包金嵌玉银带钩,鸭头形玉钩首,钩身浮雕有兽首、夔龙、鹦鹉,嵌玉块和料珠,无钮,长18.4厘米,制作精致,属魏王室珍品。陕西凤翔高庄10号秦墓出土的金带钩1件,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齐墓出土的金带钩2件、银带钩8件,钩身均形体细小,光素,钩首作马首形或鸭头形,同属春秋晚期,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时代最早的金银带钩。山东曲阜战国早期的两座鲁墓出土有银带钩3件,金带饰12片,金叶2片,银条筹 1束。其中带钩有一件作猿猴攀枝形,猿身贴金,两目嵌料珠,十分生动;另二件分别作琵琶形和长条形,首尾作兽头形或镶嵌绿松石,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金带饰有圆形和三角形两种,圆形饰压印蟠虺纹或旋涡纹,三角形饰压印双鸟双兽纹,金叶压印双鸟纹,从出土迹象看,应是墓主腰带上的装饰。
在长江流域,首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黄金器皿(见曾侯乙墓金器),有碗、匕、杯、器盖,还有金带钩。其次是浙江绍兴 306号越人贵族墓出土的玉耳金舟。舟身椭圆形,敛口,卷沿,腹微鼓,平底。玉环耳铆接于器口两侧,器高6厘米,连耳重285克,也是罕见的先秦金器。
在燕赵文化区及其以北的游牧民族墓中,以内蒙古阿鲁柴登和西沟畔出土的金银器数量最多,工艺水平最高。杭锦旗桃红巴拉、准格尔旗玉隆太、瓦尔吐沟等地墓以及河北怀来北辛堡的东周时期墓, 也有零星发现。阿鲁柴登的金银器发现于两座墓中, 共有金器 218 件,重4000余克;银器 5件。制法有铸、压、锤打和抽丝等工艺,大都以半浮雕的动物形图案为装饰。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冠饰,一套 4件,由鹰形冠饰和虎马形图案冠带所组成。制作精美,非一般金银器所能比拟。其他如金项圈、金锁链、金耳坠、金串珠以及各式各样的圆雕动物造型、动物纹饰牌、饰和泡饰都是很有价值的工艺品,而且富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沟畔2号墓,出土金饰品 6件,金饰片 30片,共重1359.8克。墓主男性,套金项圈,戴耳坠,腰际左右有虎豕相斗纹的长方形饰牌,头左侧有鹿纹圆形饰片,腿间有金指套。银制品有卧马纹饰片5件,虎头形带钩7件。据推测墓主应是部落酋长或君王。值得注意的是,西沟畔金银器中有 9件錾刻有标志斤两铢衡制的铭文,反映了这些部落联盟与中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同样的刻铭也见于河北易县辛庄头30号墓出土的20件金饰片上,字体均属六国古文。金饰片作圆片形和叶片形,有的中有穿孔,有的背有环钮,有的镶嵌绿松石,都是服装上的装饰物,饰片大多作骆驼纹或其他动物图案,个别铸半身人像,人像戴帽有鬚,动物图案和人像风格均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色彩。这两批錾刻斤两铢衡制单位的金银器,时代均属战国后期。这时赵国势力已达到河套地区,这种六国古文的器物,很可能是赵人制作的,专用以销售或赏赐北方少数民族。此外在河北平山中山王墓中,还发现有不少盗墓劫余的小件金银器, 如金戈、嵌金银带钩、银头俑灯以及金制、银制和金银合制的车马器。在两只殉狗上还发现金银制作的项圈。原来随葬的金银器,当然远不止这些。
金银箔 用于包、贴非金银器的金片、银片。包金的金片较厚,出土时大多已从器物上脱落,贴金的金片使用涂料粘贴,极薄。包金器物均属小件,如铜贝、铜泡;贴金器物亦以小件为主,但在车马器、带钩、铜剑等较大的器物上也能见到。
金箔片出土较多。曾侯乙墓发现尚未包贴的金箔达940 片,蔡侯墓发现的各种金箔片也有数十片之多。河南洛阳金村周墓、辉县琉璃阁魏墓、陕县后川2040号墓、固始侯古堆 1号墓,山西长治分水岭、侯马上马村晋墓,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齐墓,河北怀来北辛堡1号墓出土的铜贝、铜泡和部分车马器饰件,大多使用金箔包贴。金村出土的嵌玉包金带钩、辉县琉璃阁60号墓出土的象牙鞘包金剑、西沟畔匈奴墓墓主佩带的包金鞘剑和放在腿侧的包金砺石,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包金器。此外,包贴银箔片的器物也有少量发现,如辉县固围村魏墓出土的镂花银片、银泡等。
参考书目
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北京,1986。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