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萨拉萨尔港
1)  Porto Salazar
萨拉萨尔港
2)  Port Sulphur
萨尔弗港
3)  La Salle Street
拉萨尔街
4)  Marsala [英][mɑ:'sɑ:lɑ:]  [美][mɑr'sɑlɑ]
马尔萨拉
5)  Ferdinand Lassalle (1825~1864)
拉萨尔,F.
6)  Sebastián Salazar Bondy (1924~  )
萨拉萨尔·邦迪,S.
补充资料:萨尔
萨尔
Saarland

   德国西南部一州。南邻法国,西北邻卢森堡,北、东两面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相连,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疆域的中心地区,地理位置重要。面积2574平方千米。人口约104.27万。首府萨尔布吕肯。
   介于莱茵片岩山地与洛林高原之间,大部为低矮丘陵,并被许多河流所分割,西部萨尔河上游改造成萨尔运河,与莱茵、塞纳等大河相通,构成便捷的内陆运输网。大部地区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但海洋影响也很明显。夏凉冬温,年平均气温10℃,1月平均气温1℃,7月18℃。年降水量800毫米。受地形影响,区内气候差异较大。大部分地方是小型的农业村落,种植谷物、马铃薯、蔬菜和水果。林地占1/3。煤储量约28亿吨,分布在萨尔布吕肯至诺因基兴一带。
   
   

萨尔州的萨尔布吕肯高速公路和萨尔河

萨尔州的萨尔布吕肯高速公路和萨尔河


   
   历史上该地曾长期为德国和法国争夺的目标。1871年法国的洛林及阿尔萨斯割让给德国。在萨尔煤田及洛林铁矿基础上发展了采煤、钢铁、机械等工业,成为德国的重要工业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规定由国际联盟委托法国代管15年。1935年以公民投票方式由德国收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法国占领。1956年联邦德国与法国签订《萨尔条约》,规定萨尔从1957年起在政治上、1959年底起在经济上并入联邦德国。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萨尔与卢森堡联合发展经济,1978年又成立共同的区域委员会,制订1978~1990年跨国协作发展计划,协作调整经济结构及建设交通网,促进了萨尔经济发展。两德统一后,该地区归属统一后的德国。
   工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煤、生铁及钢产量均占原联邦德国产量的10%以上,主要煤、钢生产中心有萨尔布吕肯、诺因基兴等。60年代以后,煤炭、钢铁工业职工在职工总数中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结构逐渐多样化。建材(陶器、玻璃等)、机械(电器、交通工具等)、纺织服装以及食品工业发展均较快,主要中心也是在萨尔布吕肯。出口产品中有70%运往法国。农业主要产小麦、黑麦、马铃薯、葡萄等作物。萨尔区人口与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西部萨尔河及东部布利斯河谷平原,北部经济发展较慢。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