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tion Pla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tmosphere
保护大气行动计划 APFTPOTA
2) Coastal Protection Action Plan
海岸保护行动计划
3) engine protection plan
发动机保护计划
5) Action Plan for the Biosphere Reserves
生物圈保护区行动计划 APFTBR
补充资料:生物圈保护区
生物圈保护区
biosphere reserve
shengwuquan baohuqu生物圈保护区(biosphere reserve)一些因具有代表性的陆地、海岸带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和景观而受到保护的区域。它代表某一生物地理区域的典型生态系统或由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生物圈保护区已连成一世界性网络,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已得到国际公认。 生物圈保护区概念的提出源于人与生物圈第8研究专题—自然区域及其所包含的遗传物质的保护。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自然保护区模式,把封闭式的保护转变为开放式保护;并形成世界性网络,实现知识共享,合作解决自然资源的保护及其利用问题,达到环境与社会一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许多崭新的观点和思想使生物圈保护区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其最为重要的有: ①一个典型的生物圈保护区通常包括3种功能区: 核心区:根据明确的保护目的而受到严格保护的区域。每个生物圈保护区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核心区。它必须有清楚的界线和立法的保障,根据保护目的的需要而设计的足够大的面积,以实现对景观、生态系统和物种的保护。 缓冲带:为使核心区受到严格保护,其外围被缓冲带包围着。在缓冲带中只能进行与保护目的相符的一些活动,如开展环境教育与培训活动,与当地的、地区的和全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研究和监测等。 过渡区:包围在缓冲带外围,与周边居民社区或村庄紧密相连,发挥着持续发展的功能。在这里可进行环境与社会一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活动。 ②生物圈保护区的建设鼓励科学家、管理人员、决策者和当地居民之间进行最大限度的合作,真正实现生物圈保护区的多种功能。 ③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物圈保护区的实践活动,使他们能从中受益;并保护那些与环境相协调的传统文化。 ④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当今世界上惟一得到参与国政府承认的全球性保护区网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圈保护区的概念自1叨1年在第一届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提出初步设想后,立即就得到许多国家的响应。 1976年确定了首批生物圈保护区。1983年9月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会议的重要成果是制定了国际生物圈保护区行动计划。当时生物圈保护区已发展到243个,分布在65个国家。1卯5年3月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召开了第二次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对1984年开始实施的行动计划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制定了新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行动纲要”和“生物圈保护区章程”两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截止到1卯5年6月底,全球已有328个生物圈保护区,分布在82个国家。其中包括中国的ro个生物圈保护区,它们是长白山、卧龙、鼎湖山、武夷山、梵净山、锡林郭勒草原、神农架、博格达峰、盐城和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1993年7月由中翼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中的热带雨林景观(晓城摄)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持成立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截止到1995年底,已有61个自然保护区参加了该网络。 (赵献英)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