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光(能)自动氧化
1)  photoautoxidation [,fəutə,ɔ:təksi'deiʃən]
光(能)自动氧化
2)  autoxidation [英][ɔ:,tɔksi'deiʃən]  [美][ɔ,tɑksə'deʃən]
自动氧化
1.
The effects of autoxidation and thermal degradation of lipids leading to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and the oxidation of lipid with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the formation of meat flavour were reviewed.
综述了脂质自动氧化、热降解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及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氧化在肉风味中的重要作用。
2.
The autoxidation course is usually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the inducing stage is the mark of lipid oxidation stability.
脂类的自动氧化是一个自由基连锁反应,诱导期中启动自由基的诱发剂可能是脂氧酶、光氧化,但多数为过渡金属离子。
3.
In the presence of lecithin (+)-catechin autoxidation was slower than in the presence of Tween-20.
本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研究了儿茶素在三种不同液相体系(对照系;吐温20-胶束体系;磷脂-脂质体乳化体系)中的自动氧化模式。
3)  auto-oxidation
自动氧化
1.
In this paper,the elementary knowledge is introduced,the general mechanism of lipid auto oxidation is presented,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lipid auto-oxidation in multiphase is discussed.
介绍了多相体系脂质自动氧化的一般机理 ,并讨论了影响多相体系中脂质的自动氧化的因素。
2.
An expressing model of oils auto-oxidation and a relative velocity equation we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本文提出了一个油脂自动氧化机理表述模型,并求出了与之相关的速度方程式,阐明了氧在油脂自动氧化中的作用机理和油脂的自动氧化过程。
4)  intelligent/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
智能化/自动交换光网络
5)  auto-sensitized photooxidation
自敏光氧化
1.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auto-sensitized photooxidation of Hypocrellin was investigated in detail.
本文对竹红菌素自敏光氧化反应的机制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竹红菌素通过自敏光氧化反应生成不稳定的过氧化物,它可以放出~1O_2回到母体化合物,也可以转化为稳定的氧化产物,我们用活泼的单重态氧的接受体捕获到了体系中放出的~1O_2,用吸收光谱的变化证明过氧化物回到了母体化合物。
6)  photo-oxygenation
自光敏氧化
补充资料:自动氧化
      有机或无机化合物与空气中的氧在常温或稍高温度下温和地进行的不发生燃烧或爆炸的反应,例如金属的生锈,食物、油脂的酸败和橡胶、塑料的老化等。
  
  氧分子的基态是双自由基,电子结构为。氧分子与有机物的作用一般属于自由基反应。自动氧化是一类复杂的自由基链式反应,其中有机过氧化物是中间体或最终产物。按作用的结构不同,氧化速率有很大差异,其氧化机理也不全相同。例如,苯甲醛在放置时,会被空气中的氧缓慢氧化成苯甲酸,其反应机理为:
  
  
  
  
  生成的过苯甲酸再与苯甲醛通过如下离子反应产生苯甲酸:
  
  
  
  异丙苯的过氧化是一个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得到的氢化过氧化物的收率很高。后者在无机酸作用下重排为苯酚和丙酮,这是目前制备苯酚和丙酮的工业方法:
   
  
  形成烯丙基过氧化氢是各种烯烃的典型反应。它们与氧的反应都表现出自由基链式反应的特征。与夺取烯丙基氢相竞争的一个反应是自由基对双键的加成反应,长时间的氧化可生成复杂的产物。干性油和油漆生成不溶性膜就是由于这两种反应同时作用的结果。
  
  

参考书目
   F. A.凯里、R. J.森德伯格著,夏炽中译:《高等有机化学》,A卷(结构与机理),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3。(F. A. Carey and R. J. Sundberg,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Plenum Press,New York,197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