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inese Acrobats Association
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
2) Chinese Television Artists Association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3) Chinese Ballad Singers Association
中国曲艺家协会
补充资料:中国杂技
中国杂技 中国杂技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广义杂技为各种超常技艺的统称。古代又称杂伎、杂技乐。在原始艺术综合发展的阶段,它与乐舞不分,成为当时文化的主导。在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宫廷中,它与乐舞一样,大展华彩、辉煌鼎盛。宋元以后,随着古典舞受轻视,杂技也沦落江湖,被视为下九流。但一些前朝绝招妙活,依然代代相承,而且精益求精。中国杂技艺术在清末民初,流传海外,饮誉欧美。 沿革 秦代讲武为角抵戏,把民间流传的角抵戏引入宫廷。汉代更将角抵戏发展为包括多种乐舞杂技节目的角抵百戏,其中弄剑、跳丸、倒立、走索、舞巨兽、耍大雀、马上技艺、车上缘杆、顶竿、人兽相斗、五案、七盘、鱼龙漫延、戏狮 等节目 ,盛极一时 。汉武帝为了夸示国 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 前108 )的春天,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在宴会进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杂技乐舞节目。节目中有各种百戏技艺。还有外国杂技艺术家献技,安息(古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即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这些杂技异巧,场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来客深服汉帝国的广大和富强。达到了汉武帝夸示帝国昌盛富庶,吸引西域诸国结好汉室,共同对付强敌匈奴的外交政治目的。异域奇技使汉代杂技艺术更加丰富发 展。自此,每 年都 要 举行此项活动,这种年年增添内容的杂技汇演大会 ,持续 演出达 64 年之久,直到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3年)才罢止。唐代杂技在宫廷与民间并盛,皇室贵戚,不仅在宴乐中欣赏杂技,而且在达官贵人的出行仪仗队中,也常有行进中的杂技表演,如敦煌壁画中的《宋国夫人出行图》就是一例。 唐代杂技虽不像汉代那样盛大宏繁,而且淘汰了角抵百戏中的一些节目(如鱼龙漫延之戏),但保存下来的节目却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较汉代有其新的特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高超技艺。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中记载一位宫廷歌舞伎王大娘表演的百尺顶竿,上面竟装着一座木山,仿照仙山瀛洲、方丈形象,山上还有小儿手持红色符节合乐歌舞。
宋代杂技从宫廷转移到民间,从演出形式到节目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程朱理学的兴起,封建伦理的充斥,使来自民间、富有生活气息的杂技艺术受到排斥,除了作为诸军百戏的部分带有训练性的节目,在皇室庆典表演外,大多节目沦为都会瓦子场所和乡镇流浪艺人的谋生方式。这种变化使一些豪华排 场、大型节目消失,而多 种 多 样的小型节目,一家一户或一个人耍弄的节目发展起来。如古彩戏法中的系列节目剑、丹、丸、豆的手彩技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腰腿顶功为主要特征的特技异技,出现了不少绝活。 明清时代,杂技沦落江湖的情况未变,个人表演、父子师徒相传的杂技更为发展,如飞叉、耍坛、钻圈、古彩戏法、转碟等,形成了小型多样系列化表演,保持了许多古老技艺。一些特技在元明戏曲形成之际,被一些剧种吸收,如蒲剧《挂画》中的椅技,川剧中的变脸、吐火等等。 特色 超常神奇和险难异能是杂技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中国杂技在这共同的规律下形成艺术特点:①重视腰腿顶功训练。表演戏法的演员要有扎实武功 ,所谓“ 文戏武活 ”,“京剧的筋斗杂技的顶 ”即指此。② 险中求稳、动中求静。③平中求奇,出神入化。这个艺术特色,在古彩戏法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演员只穿一件长袍,一条薄单,平凡朴实,毫无华彩,却能变出千奇百怪的东西,从18件大小酒席到活鱼活鸟 ,反映了东方哲学无中生有的宇宙哲理 。④ 轻重并举,妙境通灵,软硬功夫相辅相成。这在《蹬技》中表现得最鲜明,从绍兴酒缸、瓦钟、桌子、梯子、活人到轻薄如纸的花伞、彩毯,都能蹬得飞旋、飘逸。⑤超人力量和轻捷灵巧的筋斗技艺的结合。⑥适应性极强。这些艺术特色构成了中国杂技的独特魅力。近年中国杂技演员在国际比赛中连续获奖,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第一杂技大国。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