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地文学者
1)  physiographer [英][fizi'ɔgrəfə]  [美][fɪzɪ'ɑgrəfɚ]
地文学者
2)  Scholar paper database
学者文库
3)  New Litterateur
新文学者
1.
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Xueheng School and New Litterateur in Poetic Philosophy——Taking Hu Xiansu and Hu Shi as Representatives;
“学衡派”与新文学者诗学理念异同论——以胡先骕与胡适为代表
4)  scholar prose
学者散文
1.
It seem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scholar prose"—a literary form integrating imaginative power and wise insights—witnessed a vigorous growth towards "the end of the century".
作为一种由拥有知识分子性的学者书写的犹见才情与智识的文体,"学者散文"在"世纪末"的勃兴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2.
Mr Ji Xian-lin is one with the deepest feeling and hardest working among the scholar prose writers.
季羡林先生是学者散文家中对散文用情最深、用力最多的一位,其散文创作历经六十年而不辍。
5)  scholars prose
学者散文
1.
Inspired by the "three_dimensional pattern" of art research described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Artistic Culturology, this paper, maintaining to study scholars prose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ology, gives a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nalysis of almost all the aspects of scholars prose in terns of cultural history, cultural field, cultural people and cultural level.
论文受《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所述艺术研究的“三维模式图”启发 ,主张用文化学方法研究学者散文 ,并从文化史、文化域、文化人 (创作主体 )和文化层 (文化文本 )四个交叉的向度 (或称“文化生命圈”)纵横剖析学者散文的几乎所有侧面 ;提出散文文本词指 (表层 )、象指 (中层 )、义指 (深层 )和心指 (隐层 )四层分剖法 ;新创了“散文四要素”等一系列重要术语、概念和范畴 ,为研究散文及学者散文设置了一套全新的理论批评方法。
6)  literary reader
文学读者
1.
Therefore,literary reading becomes literary education,literary readers a false mark,the need of the .
在中国当代文学对读者的设计、利用和想象的层面上,当代文学读者在理论上被置于一个有决定权的地位,但实际上却处于被给予和被利用的存在状态,成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力量。
补充资料:《论学者的使命》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J.G.费希特论述其伦理政治思想的早期著作。原是费希特就任耶拿大学哲学教授时每周一次在星期日对全校师生的公开演讲稿,当时的讲题叫《学者的道德》。在当时精神堕落道德败坏的社会背景下,这些演讲曾给青年以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受到师生的热情欢迎。但演讲从一开始就遭到反动势力的歪曲和诬陷,说他蓄意干扰学生的传统礼拜活动,只讲了五次就被迫停止。费希特决定只字不改,发表这些讲稿。1794年秋由耶拿的迦布勒出版社出版时改用今名,全称是《关于学者的使命的几个讲演》。本书有梁志学和沈真的中译本,198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第一讲是一般地论人的使命。他认为人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理性,以他自身为目的,而不以之为取得某种外物的手段。使外物符合于自己的意志,可以得到幸福,但使自己的意志符合于纯粹的自我,则是行善。幸福不能成为善,只有善才是真正造福的。做人就是要主宰那些直接决定着人的感性事物,以保持意志的自由。第二讲是论社会里的人的使命。他认为社会的积极意义在于保证个人的尽性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国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也必须符合这个要求。人在社会里,不但要视自已为自身目的,更重要的是把别人也当作自身目的看待。任何压迫别人、把别人看作奴隶的人,由于他在强者面前一定奴颜婢膝,他灵魂上就是一个十足的奴隶。第三讲是论社?峤撞愕牟畋稹K衔扛鋈硕伎裳≡褚桓鎏囟ǖ纳缁峤撞悖棺砸训牟拍艿玫匠浞址⒒印=撞悴煌灰谧匝〉母谖簧暇≈抑笆兀蛏缁岜ù鹕缁嵛龅氖虑椋湍芪嘧宓母油晟谱鞒鲎砸训墓毕住5谒慕彩锹垩д叩氖姑K衔д咭补钩梢桓錾缁峤撞悖涫姑谟诟叨裙刈⒑途4俳死嗟姆⒄菇獭K械娜硕加?真理感,但仅仅具有真理感还不够,须由学者予以阐明、检验和澄清,在这个意义上学者是人类的教师。但是以言教不如以身教,学者应成为他的时代里道德最好的人,应代表时代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文化水平,以他火一般的献身精神启发同时代人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共同向善。第五讲肯定 J.-J.卢梭提出的人类平等的理想,但不同意他的返回原始自然状态的主张。回到自然状态,诚然能消除文明带来的罪恶,但也毁掉了德行和理性,没有德行和理性,人也就不成为人了。他指出卢梭的错误在于,他虽比别人更深刻地感受了当前人类的苦难,却没有估计到人类自身就有拯救自己的力量。
  
  1811年,德意志"自由战争"前夕,费希特满怀爱国热情又在柏林作过论学者使命的讲演,也是讲了 5次。前两次的讲稿于1812年发表过。1835年出版他的遗著时,编者把后三讲汇集一起,合称《关于学者使命的五篇讲演》。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