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洋中脊峰线
1)  mid-ocean ridge crest
洋中脊峰线
2)  mid-ocean ridge
洋中脊
1.
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such as 100×Fe2O3/SiO2-100×Al2O3/SiO2,Fe2O3/(100-SiO2)-Al2O3/(100-SiO2) and Fe2O3/TiO2-Al2O3/(Al2O3+Fe2O3),chert samples fall into the areas of the mid-ocean ridges or deep-sea.
研究表明,呈厚层状产出的绿色、棕褐色硅质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局部受Fe、Mn矿化,Al/(Al+Fe+Mn)比值小,在Fe-Mn-Al三角成因判别图解中,大部分硅质岩样品落入热水沉积区域,微量元素Sr、Zr、Cu、Zn和Ba含量较高,稀土元素∑REE较低,Ce负异常,Eu正异常,北美页岩标准化后配分模式稍向左倾,体现出热水沉积特征;在沉积环境判别图100×Fe2O3/SiO2-100×Al2O3/SiO2、Fe2O3/(100-SiO2)-Al2O3/(100-SiO2)和Fe2O3/TiO2-Al2O3/(Al2O3+Fe2O3)中,硅质岩样品投影到洋中脊和深海区域,说明形成于大洋中脊和深海盆地环境;硅质岩常量和稀土参数变化特征图显示,在剖面中PCL-1、PCL-5和PCL-7采样位置更接近热液中心;硅质岩的形成与板块的汇聚消减产生的以洋中脊和海底热点为中心的洋壳热水系统有关。
3)  mid-ocean ridge
大洋中脊
1.
A review for the continental drift theory from the mid-ocean ridge——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expanding Earth hypothesis;
从大洋中脊反思大陆漂移说——兼论地球膨裂说
2.
Exploration for Hydrothermal Fluids of Mid-Ocean Ridge and Novel Chemical Sensors;
大洋中脊热水探测与新型传感器
3.
In this paper, a review of the InterRidge Workshop 2003, Beijing is made, and the organization, task and progress of the InterRidge Workshop as well as the trends of mid-ocean ridge geology studies in the fduture are introduced in brief.
评述了2003年10月27 30日在北京召开的"大洋中脊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要介绍了国际大洋中脊协会(InterRidge)的机构组成、任务和工作进展,以及今后大洋中脊地质研究的发展趋势。
4)  MOR system
洋中脊系
5)  mid-oceanic ridge
大洋中脊
6)  Mid-Atlantic Ridge
大西洋中脊
1.
Hydrothermal sulfide sampled from the Mid-Atlantic Ridge in 1988 was rich in loose granular and colloid form pyrite whose morphology, composition and ther-moelectricity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by authors in their research on the pyrite origin, girdle origin and hydrotherm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大西洋中脊热液硫化物(矿床)中广泛出现松散粒状和胶状黄铁矿,利用1988年所采样品通过其形态、成份和热电性质的研究,对这种黄铁矿的成因、环带成因和热液演化特征进行初步探讨。
补充资料:洋中脊
      走向与大陆边缘平行,并随大陆边缘形状的变化而转折的洋底山脉。又称大洋中脊、中脊、中央海岭、洋隆等。它是海底扩张作用的中心(见海底扩张说),其两侧岩石圈板块相背分离,故又称为离散型板块边界或生长边界。
  
  形态结构  洋中脊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山脉,纵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总长约 6.4万公里,宽1500~2000公里,高出洋底约3公里,其露出洋面以上的部分成为岛屿,如冰岛、亚速尔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和复活节岛等。
  
  洋中脊在地形上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峰脊和线状谷地组成,中央是一条线状地堑,称轴部裂谷,内部为新鲜的枕状玄武岩覆盖,其上几乎没有沉积物,伴生有大量走向总体与裂谷长轴一致的裂隙,显示地壳正在遭受伸展作用(见图)。轴部裂谷以高20~40米的近直立断崖与两侧高地为界。
  
  海底取样表明,洋中脊均由玄武岩组成,并具有与洋盆大致相同的地壳结构,但洋壳的厚度更薄。地幔在洋中脊上涌,并且存在一地震纵波速度偏低的异常上地幔,使中脊下面的莫霍面变得不明显。
  
  其他特征  洋中脊是高热流区,平均热流值超过3毫卡每平方厘米每钞,比洋壳其余部分和大陆平均值高出1倍以上。洋中脊还是一个地震活动带,震源深度小,震源机制解表明,发生在中脊部位的地震源是走向与中脊一致的正断作用;发生在错断脊轴的破裂带中的地震则具有走滑性质(见转换断层)。
  
  各大洋中脊处的海底扩张速度并不相同。慢速扩张的如大西洋中脊,地形起伏大,轴部裂谷高差可达2~3公里,岩浆房深度大而规模小,火山喷发周期为1000~10000年,所以空间上彼此远离,地表有辉长岩等出露。快速扩张的如东太平洋中脊,地形起伏较为平缓,转换断层的间距大,岩浆房的埋深较浅,火山喷发周期为50~500年,所以中脊和火山的线性较好。
  
  板块构造学认为,洋中脊的玄武岩是异常地幔局部熔融的产物,代表新生的地壳。由于新生洋壳不断在轴部裂谷生成,推挤两侧已形成的老洋壳,板块的离散运动才体现出来。黑烟囱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是海水通过裂隙网络与新生玄武岩发生双向的热交换与化学交换的结果。与黑烟囱共生的还有不依靠光合作用,从H2S、 CO2等吸取能量的深海生物群落,它的发现对探索地球生命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书目
   F. Press, R. Siever,Earth,3rd ed., W.H.Freemanand Company,San Francisco,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