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Frozen fresh-seafood
鲜冻水产品
4) ready-to-eat frozen seafood
即食冷冻水产品
1.
The sanitary conditions of environment,personnel,product\'s contact surfaces of ready-to-eat frozen seafood processing were studied.
以即食冻熟螯虾仁为对象,研究了即食冷冻水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环境、人员、产品接触面等的卫生状况,对从原料、半成品到成品整个加工过程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跟踪检测,分析了加工全过程的微生物消长规律和污染来源,重点分析了剥虾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状况,并根据HACCP原理,提出了冻熟螯虾仁生产过程卫生质量的控制策略。
5) frozen meat products
冻肉产品
1.
Research on examination of pathogens in frozen meat products by vitek immune diagnostic assay system;
全自动荧光酶免疫分析仪检测冻肉产品中致病菌的研究
补充资料:水产品冷冻
利用低温条件抑制水产品自溶作用酶的活性和附着微生物的繁殖,并减缓其脂质氧化、非酶性褐变等化学反应速度,使之在贮藏期间能保持优良品质的低温保鲜方法。大致包括冷藏保鲜和冻结保鲜两类方法。
冷藏保鲜 水产品的冰点,按淡水鱼、半咸水鱼、鲸肉、洄游性海鱼及底层海鱼的顺序,分别为-0.5℃、-0.75℃、-1℃、-1.5℃及-2℃。用传统的冰鲜方法使鱼品温度降低到接近0℃,可在不冻结的状态下进行短期限的冷藏保鲜。冰鲜方法有冰藏法和水冰法两种。①冰藏法:将碎冰均匀撒布在各鱼层之间,其用冰量应包括使鱼品降温到接近 0℃所需的冰和在保藏中维持此温度所需的冰。一般,在气温为0~3℃的冷藏室中冰鲜箱装鱼品时,鱼品量与冰量之比约为1:1。如船舱中冰鲜散装鱼品,则需多用冰填塞各空隙处。②水冰法:将鱼品浸没在加有碎冰的淡水或海水中,并用制冷装置使之保持在0~-1℃,因以水为媒介,冰的用量减少,通常为:鱼品量∶水量∶冰量埄1:1:0.5。此法主要用于海产品,必须使用海水,故又称冷却海水保鲜。它可防止鱼品脂质受空气氧化,又可使生命力较强的鱼类加速死亡以延长其死后僵硬期,但缺点是能导致鱼品吸水增强并稍带咸味。
冰鲜水产品能够保持鲜度的最长期限一般为:淡水鱼5天,半咸水鱼7天,鲸肉21天,洄游性海鱼10天,底层海鱼14天。在不同种类之间的差别也很大。通常是以洄游性海鱼为基准,把冰鲜的有效期限定为10天。而对于需要保藏10天至一个月者,已应用微冻或超冷却保鲜方法,此法仍属于冷藏保鲜范畴。它也分为冰藏法与水冰法。前者是鱼品量∶冰量埄2:1,置于气温为-5℃的冷库中,使鱼品降温并保持在3℃,其表层略呈冻结状;后者是向海水中加盐,使之在15℃时达到7°Be′,成为冰点在-4.6℃的盐水,用冷却装置予以降温到-4℃,则浸在其中的鱼品温度为-3℃左右,也是表层呈冻结状。此二法都可达到保鲜3~4周,但后者有咸味渗入,且鱼色易变。微冻保鲜所用的低温,恰在食品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温度(-1~-5℃)范围内,最易损伤肌肉细胞,并能发生较大程度的蛋白质变性(见食品保藏),但于下述冻结保鲜者经解冻后的品质相比,则认为微冻法的效果还是好的。
冻结保鲜 对于需要保藏一个月至一年的水产品,必须以-18℃以下的低温冻藏;而对于易在贮藏中变为褐、黑色的鲣鱼、金枪鱼等品种,及易于冻成海绵状的明太鱼、鳕鱼等品种,则应以-35~-40℃的低温冻藏。冻结保鲜法主要是先通过冻结装置对生鲜品进行速冻,以避免因缓慢冻结形成大冰晶、损坏细胞组织所导致的品质下降,故要求以0.635cm/h以上的前沿冻结速度在半小时内通过其生成最大冰晶的温度带,并直至平衡温度降低到-18℃以下(鱼品中心温度须在-15℃以下),再转入无升降温变化的-18℃以下低温库中冻藏。
水产品在冻结之前,除进行一般的原料处理之外,尚需一些特殊处理,如:为减少鱼品在冻藏中的干缩损失,需进行挂冰衣处理,冰衣层的量以相当于鱼重的2~3%为宜;在挂冰衣的用水中,加用海藻酸钠、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等增稠剂,可防止鱼体龟裂;为防止冻藏的鲜、鲽等白肉鱼类在解冻时损失大量流出液,需先用浓度为10~15%的冷却盐水将鱼体浸0.5~1分钟,或用3~5%的盐水浸鱼0.5~1小时;对冷冻鱼片也需先浸盐液,以减少损失;为防止多脂鱼类在冻藏中发生脂质酸败,可先在含有BHA(丁基羟基茴香醚)或BHT(二丁基羟基甲苯)或α-生育酚等抗氧化剂的水中浸渍后,再以聚乙烯或二氯亚乙烯薄膜等材料包装。(见食品冻藏)
水产品除采用上述大盘冻结保鲜之外,在许多国家已发展了属于方便食品范畴的冷冻小包装。将原料鱼除去头、鳍、鳞内脏,并洗除杂质、血污,再按不同品种的特点切割成块、条、丝、丁,予以分装冻结,其卫生条件须适于消费者直接烹饪食用。在中国用于此类小包装的原料有小黄鱼、鲳、鲐、马面鲀、带鱼、银鱼、乌鲗、对虾等多品种;在欧洲则以鳕类占比重较大。所用的内包装材料,较为广泛采用的是由高压或中压制造的聚乙烯薄膜,有透气性且无毒,但强度较差;对于多脂鱼类及易于变色的水产品,常需对小包装抽真空或充气(N2、CO2等),故宜采用能防透氧的聚酯/聚乙烯、或尼龙/聚乙烯薄膜。外包装材料则多采用内部涂蜡的纸板箱。
冷藏保鲜 水产品的冰点,按淡水鱼、半咸水鱼、鲸肉、洄游性海鱼及底层海鱼的顺序,分别为-0.5℃、-0.75℃、-1℃、-1.5℃及-2℃。用传统的冰鲜方法使鱼品温度降低到接近0℃,可在不冻结的状态下进行短期限的冷藏保鲜。冰鲜方法有冰藏法和水冰法两种。①冰藏法:将碎冰均匀撒布在各鱼层之间,其用冰量应包括使鱼品降温到接近 0℃所需的冰和在保藏中维持此温度所需的冰。一般,在气温为0~3℃的冷藏室中冰鲜箱装鱼品时,鱼品量与冰量之比约为1:1。如船舱中冰鲜散装鱼品,则需多用冰填塞各空隙处。②水冰法:将鱼品浸没在加有碎冰的淡水或海水中,并用制冷装置使之保持在0~-1℃,因以水为媒介,冰的用量减少,通常为:鱼品量∶水量∶冰量埄1:1:0.5。此法主要用于海产品,必须使用海水,故又称冷却海水保鲜。它可防止鱼品脂质受空气氧化,又可使生命力较强的鱼类加速死亡以延长其死后僵硬期,但缺点是能导致鱼品吸水增强并稍带咸味。
冰鲜水产品能够保持鲜度的最长期限一般为:淡水鱼5天,半咸水鱼7天,鲸肉21天,洄游性海鱼10天,底层海鱼14天。在不同种类之间的差别也很大。通常是以洄游性海鱼为基准,把冰鲜的有效期限定为10天。而对于需要保藏10天至一个月者,已应用微冻或超冷却保鲜方法,此法仍属于冷藏保鲜范畴。它也分为冰藏法与水冰法。前者是鱼品量∶冰量埄2:1,置于气温为-5℃的冷库中,使鱼品降温并保持在3℃,其表层略呈冻结状;后者是向海水中加盐,使之在15℃时达到7°Be′,成为冰点在-4.6℃的盐水,用冷却装置予以降温到-4℃,则浸在其中的鱼品温度为-3℃左右,也是表层呈冻结状。此二法都可达到保鲜3~4周,但后者有咸味渗入,且鱼色易变。微冻保鲜所用的低温,恰在食品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温度(-1~-5℃)范围内,最易损伤肌肉细胞,并能发生较大程度的蛋白质变性(见食品保藏),但于下述冻结保鲜者经解冻后的品质相比,则认为微冻法的效果还是好的。
冻结保鲜 对于需要保藏一个月至一年的水产品,必须以-18℃以下的低温冻藏;而对于易在贮藏中变为褐、黑色的鲣鱼、金枪鱼等品种,及易于冻成海绵状的明太鱼、鳕鱼等品种,则应以-35~-40℃的低温冻藏。冻结保鲜法主要是先通过冻结装置对生鲜品进行速冻,以避免因缓慢冻结形成大冰晶、损坏细胞组织所导致的品质下降,故要求以0.635cm/h以上的前沿冻结速度在半小时内通过其生成最大冰晶的温度带,并直至平衡温度降低到-18℃以下(鱼品中心温度须在-15℃以下),再转入无升降温变化的-18℃以下低温库中冻藏。
水产品在冻结之前,除进行一般的原料处理之外,尚需一些特殊处理,如:为减少鱼品在冻藏中的干缩损失,需进行挂冰衣处理,冰衣层的量以相当于鱼重的2~3%为宜;在挂冰衣的用水中,加用海藻酸钠、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等增稠剂,可防止鱼体龟裂;为防止冻藏的鲜、鲽等白肉鱼类在解冻时损失大量流出液,需先用浓度为10~15%的冷却盐水将鱼体浸0.5~1分钟,或用3~5%的盐水浸鱼0.5~1小时;对冷冻鱼片也需先浸盐液,以减少损失;为防止多脂鱼类在冻藏中发生脂质酸败,可先在含有BHA(丁基羟基茴香醚)或BHT(二丁基羟基甲苯)或α-生育酚等抗氧化剂的水中浸渍后,再以聚乙烯或二氯亚乙烯薄膜等材料包装。(见食品冻藏)
水产品除采用上述大盘冻结保鲜之外,在许多国家已发展了属于方便食品范畴的冷冻小包装。将原料鱼除去头、鳍、鳞内脏,并洗除杂质、血污,再按不同品种的特点切割成块、条、丝、丁,予以分装冻结,其卫生条件须适于消费者直接烹饪食用。在中国用于此类小包装的原料有小黄鱼、鲳、鲐、马面鲀、带鱼、银鱼、乌鲗、对虾等多品种;在欧洲则以鳕类占比重较大。所用的内包装材料,较为广泛采用的是由高压或中压制造的聚乙烯薄膜,有透气性且无毒,但强度较差;对于多脂鱼类及易于变色的水产品,常需对小包装抽真空或充气(N2、CO2等),故宜采用能防透氧的聚酯/聚乙烯、或尼龙/聚乙烯薄膜。外包装材料则多采用内部涂蜡的纸板箱。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