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acific
[英][pə'sɪfɪk] [美][pə'sɪfɪk]
太平洋的;和平的
3) circum pacific
环太平洋的
6) The Dam of Keeping Back the Pacific Water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
This paper offer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Dam of Keeping Back the Pacific Water from a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解读《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发现混杂性的文化身份使得杜拉斯在创作中呈现出许多后殖民作家共有的特征:反殖民主义的立场及种族主义的偏见。
补充资料:大西洋
大西洋 Atlantic Ocean 位于北美洲、南美洲与欧洲、非洲之间。北以冰岛-法罗海槛和威维尔-汤姆森海岭与北冰洋为界。南临南极州并与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至南极半岛间连线同太平洋分界,东南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与南极洲相连的经线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过巴拿马运河与太平洋相通,东部经直布罗陀海峡通地中海、再过苏伊士运河到印度洋。 英语大西洋(Atlantic)一词来源于希腊语词,意谓希腊神话中擎天巨神阿特拉斯(Atlas)之海。按拉丁语,大西洋称为Mare Atlanticum,希腊语的拉丁化形式为Atlantis。 大西洋的轮廓大体呈S形。南北长约1.6万千米。东西宽度最窄处(赤道海区)2400多千米,最宽处近6000千米。面积(包括附属海和南大洋部分水域)为9165.5万平方千米,占世界大洋总面积的25.4%,大约为太平洋面积的一半,为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平均深度3597米,最大深度9218米。深度在3000~6000米的面积占大西洋总面积的72%。海水总容积达3.29亿立方千米,占世界大洋水体总体积的24.7%。大西洋东西两侧岸线大体平行,而北半部海岸曲折,并有众多岛屿、半岛穿插分割形成一系列内海、海湾和边缘海。其中重要的有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北海、比斯开湾、几内亚湾、加勒比海、墨西哥湾等;而南半部则海岸平直,岛屿、内海、海湾较少。大西洋中岛屿面积有107万平方千米。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大陆岛如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纽芬兰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加那利群岛和马尔维纳斯群岛等;另一类是火山岛,在大西洋中呈串珠状分布,如亚速尔群岛等。大西洋两侧的地势都倾向于海洋 ,因而两侧大陆上许多大河如圣劳伦斯河、密西西比河、奥里诺科河、亚马孙河、巴拉拿河、刚果河(扎伊尔河)、尼日尔河、卢瓦尔河、莱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罗河等都流入大西洋或大西洋属海,流域面积达4742.3万平方千米,远远超过太平洋或印度洋的流域面积。
洋底地形 根据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大西洋是2亿年前的一个泛大陆解体、张裂、扩展而成,只是南大西洋张裂的时间较晚,大约始于1.2亿年前,直到6500万年前的第三纪初期,南大西洋仍属浅海或边缘海,进入第三纪后南大西洋才大规模扩张成现在的形状。大西洋洋底地形一般分为4个基本构造单元,即大陆边缘带、过渡带、大洋中脊和海盆。 大陆边缘带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起,其面积约占洋底面积的1/3。其中大陆架面积921万平方千米,占洋底面积的1/10,略小于太平洋 ,而超过印度洋大陆架面积近2倍。大陆架的宽度从几十千米到上千千米不等,以大西洋东北部的波罗的海和北海,以及西北欧大不列颠岛周围和挪威海沿岸海域最宽广,最宽处达1000千米以上,是世界海洋中最宽、最大的大陆架之一。南美沿岸大陆架最宽处也近于1000千米,北美纽芬兰、佛罗里达附近大陆架也较宽广。然而比斯开湾以南非洲沿岸大陆架很窄,不超过100千米,有的地段只有20~30千米。北美大陆东岸、南美大陆北岸加勒比海沿岸大陆架都较狭窄。大陆架外缘是大陆坡 ,面积约768万平方千米,其中沿欧非大陆架的大陆坡比较陡,坡度大约为5°~10°,宽度一般只有20~30千米;在美洲的大陆坡比较和缓,坡度多在3°以内,宽度超过50~80千米;而墨西哥海盆西缘和阿根廷东侧的大陆坡形态呈阶梯状,大致从100~200米逐级降至深5000米以上,这同大陆地壳的间歇性抬升运动相联系。大西洋大陆坡的平均坡度为3°5′,小于太平洋。大陆坡与洋盆之间有些地方有大陆隆起分布,其坡度远比大陆坡为小,如格陵兰-冰岛隆起、布莱克隆起和马尔维纳斯隆起等。大陆坡上还分布有上百条海底峡谷,以北美东侧的大陆坡上最多,是浊流冲刷、侵蚀而成或构造作用形成。 过渡带 包括岛弧、边缘海盆、海底高地及深海沟,面积很小。大西洋中的岛弧带和深海沟有两条:一条是由大、小安的列斯群岛组成的双列岛弧带和其北侧的波多黎各海沟(长1550千米,平均宽度120千米,最深处9218米);另一条是南美南端与南极半岛之间由南乔治亚岛、南桑威奇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组成的向东延伸的岛弧带及岛弧东缘的南桑威奇海沟(长约1450千米,平均宽70千米,最大深度8264米)。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又称海岭,是大西洋洋底地形中最为特殊的洋底奇观,它北起冰岛,纵贯大西洋,南至布韦岛,然后转向东北与印度洋中脊相连,全长约1.7万千米 ,宽度1500~2000千米,约占大洋宽度的1/3。面积达2228 万平方千米,占大西洋底面积的1/4,是大西洋底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地形单元。大洋中脊形似S,系由一系列狭窄和被断裂分割的平行岭脊组成,脊顶距海面2500~3000米,峰脊突出海面者成为岛屿,如冰岛、亚速尔群岛、圣佩德罗-圣保罗礁 、阿森松岛、圣赫勒拿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布韦岛等。中脊的轴部有一条纵向的中央断裂谷地,谷地一般深3000~4000米,宽度10多米。从中轴向两侧还有逐级降低的纵向岭脊,岭脊之间有12 ~40千米的裂谷。沿中脊特别是沿脊轴的中央裂谷绵延分布着一条活跃的地震带,表明大西洋中脊是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带。大洋中脊还被无数横向断裂带切断并错开,横向断裂带走向与中脊近于垂直,在地形上表现为深切的线状槽沟,其中位于赤道附近的罗曼什断裂带(最深处罗曼什海沟达7856米,位于南纬0°16′,西经18°35′),把大西洋中脊截成南北两段并错开1000余千米,北段称北大西洋中脊,纵贯大西洋北部,长约1.05万千米,最宽处1500千米 ,脊顶距海面约2000~2500米。南段称南大西洋中脊,纵贯大西洋南部,长约4500千米,脊顶距洋面2000~3000米。大西洋中脊是全球洋底中脊的组成部分。 海盆 大西洋底部比较平坦的海盆,由于中脊中隔分为东西两列海盆。东侧自北而南有西欧罗巴海盆、伊比利亚海盆、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几内亚海盆、安哥拉海盆、开普海盆;西侧有北亚美利加海盆(位于马尾藻海东南)、巴西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另外,在南极洲附近还有一个宽阔的大西洋-印度洋海盆。这些海盆平均深度4000~6300米,面积约占大西洋底面积的1/3。大西洋洋底的深海沉积物以抱球虫软泥和翼状虫软泥为主,其次有硅藻软泥和放射虫软泥以及红粘土,它们占大洋洋底深海总面积的80%。 气候特征 大西洋南北伸延、赤道横贯中部,气候南北对称和气候带齐全是明显特征。同时受洋流、大气环流、海陆轮廓等因素影响,各海区间气候又有差别。大西洋赤道带是低气压带,又是南北信风的辐合带,风力微弱、风向不定,称无风带。同时上升气流强盛、多对流性云系降水,年降水量多达2000毫米,为大西洋中的多雨带。副热带是高压带,气流以下沉辐散为主,云雨稀少,天气晴朗,蒸发旺盛。一般降水量500~1000毫米,高压中心(大洋东部亚速尔群岛附近)海域年降水量只有100~250毫米,大大少于蒸发量,成为大西洋中的干燥带。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流向赤道低压带的气流称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信风风向稳定、风力较大(3~4级),成为大西洋中重要风带,并是大洋表层洋流形成和维持的动力 。从副热带高压下沉流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称盛行西风带,是中高纬度强大的行星风带,也是南北纬40°~60°西风漂流形成的动力。西风带还经常同来自极地的冷空气相汇。形成锋面和气旋,产生多变天气和较多降水,尤其冬季常常带来暴风雪,给高纬海区造成狂风巨浪,严重影响航运和海上渔业、石油工业生产。北半球60°以北的高纬海区(主要是东部)受暖流和气旋影响,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左右;而南半球60°以南海域,因空气干冷和没有暖流调剂 ,降水量很少,一般在100~250毫米间。 大西洋上的气温分布与太平洋基本相似,既沿纬度方向延伸,又从赤道地区向高纬递减。赤道地区气温最高。年均温25~26℃,气温年变幅很小(一般不超过3℃)。南北纬20°附近,最热月气温达25℃左右,最冷月为20℃左右。南北纬40°附近,北大西洋因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于南大西洋,最热月为20℃,南大西洋只有15℃,最冷月分别为13℃和10℃。南北纬60°附近,北大西洋的暖流增温效应更为明显,最热月气温达10℃,南大西洋则为0℃,最冷月分别为0℃和-10℃,因而北大西洋上的气温暖于南大西洋。同时大西洋东西沿岸受寒、暖流的不同影响,造成南北纬30°间的大洋西部气温高于东部约5℃左右。北纬30°以北的大洋东部气温高于西部约5~10℃,而南纬30°以南,因陆地变窄、海域宽阔以及西风漂流影响,大西洋东部和西部气温之差不太明显。 水文特征 大西洋的水文特征具有明显区域特性。在大气环流直接作用下,在南北副热带海区各形成一个巨大的反气旋型环流系统,北大西洋为顺时针环流,南大西洋为逆时针环流。在两大环流系统之间的海区有一支赤道逆流,其流向与南北信风相反,从西向东流。在北大西洋的中纬度海区和南大西洋的高纬度海区,又各形成一个完整的副极地气旋型环流。 大西洋赤道流是由南北信风直接作用形成,并在赤道两侧自东向西流动。南赤道流自非洲沿岸以日平均20~55千米速度向西流,流至南美巴西桑罗克角时,受陆地“尖角”作用分为两支:北支为圭亚那暖流,南支为巴西暖流。南支厚度约100~200米。沿南美东岸南流,流至拉普拉塔河附近与福克兰寒流相汇进入西风漂流,再向东流在42°~48°间直抵非洲西南海域,主流继续随西风漂流东流;另一支流沿非洲西岸北流,形成本格拉寒流,寒流宽度、厚度较薄,流速较缓,向北直抵赤道附近,并与南赤道流相汇,构成一个南大西洋反时针的洋流系统。北赤道流始于佛得角群岛,以日平均35~40千米速度横渡大西洋,流至小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分为两支:一支沿群岛北侧流向西北,称安的列斯暖流;另一支穿过群岛进入加勒比海,与圭亚那暖流相汇称加勒比暖流。加勒比暖流从尤卡坦海峡进入墨西哥湾,然后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称佛罗里达暖流,流至北纬35°附近与安的列斯暖流汇合称墨西哥暖流,沿北美东岸北流,至北纬40°附近又同北来的拉布拉多寒流相汇,并进入西风带东流,称北大西洋暖流。暖流呈扇形散开,流到大西洋东岸,主流转向西欧以至西北欧沿岸,并继而向东北伸展至北冰洋。另一支洋流转而向南流,沿非洲西北海岸南下形成加那利寒流,流至佛得角群岛附近又分两支,一支与北赤道流相汇,构成北大西洋顺时针洋流系统;另一支继续南下并逐渐变暖,进入几内亚湾形成几内亚暖流。几内亚暖流与进入几内亚湾的赤道逆流汇合增强了几内亚暖流的强度,使几内亚湾内常年存在着一个热低压,有助于热带季风的形成和维持。 墨西哥暖流简称湾流,是世界大洋中最强大的一支暖流。一般把自佛罗里达海峡至美国东南部的哈特勒斯角段称为佛罗里达暖流;哈特勒斯角至西经45°一段称墨西哥湾暖流,可见墨西哥暖流并不在墨西哥湾内。自西经45°以东称北大西洋暖流。以上3部分合起来统称湾流系统。湾流系统中自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暖流,宽度60~80千米,深度800米,暖流中央部分表层水温达30.5℃,10米深处水温为27.5℃,每昼夜流速为130~150千米,每小时平均流出暖水量约900亿吨以上,约为世界河流总径流量的20倍。暖流从海峡流出后,又有巨大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同时东北信风还不断把马尾藻海域的暖水吹来补充,以致热水量不断增多,使得暖流在沿北美大陆北流中尤其是跨越大西洋抵达西欧、北欧沿海流动中对流经海区产生着巨大增温作用。据估算,每年供给北欧1米长海岸的热量相当于燃烧6万吨煤发出的热量,使挪威沿海1月气温比同纬度带要高出15~20℃之多,使极圈内部分海域并不结冰,摩尔曼斯克港等成为不冻港。来自北冰洋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洋流称拉布拉多寒流,它在纽芬兰岛东南北纬40°附近与墨西哥暖流相汇,造成这一海域经常大雾弥漫及温水性鱼群和冷水性鱼群相汇聚,形成世界有名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还经常从北冰洋或格陵兰带来巨大冰山或浮冰,不仅降低海水温度,也给海上航运带来严重威胁。南大西洋海冰形成于南极大陆近岸海区,并可扩展到南纬55°以南的广大海域,甚至可漂浮到南纬40°~35°附近。估计每年从北冰洋和南极大陆边缘进入大西洋的冰量分别达900和1600立方千米。 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和变化同气温的分布、变化相联系。赤道地区水温最高,年均温为25~27℃,并从赤道向高纬逐渐降低。水温的年变幅以赤道海区最小,一般在1~3℃之间,北纬30°~50°和南纬30°~40°间增大到5~8℃,而高纬度海区年变幅又有些变小,近北极海区约4℃ ,南极海区大约只有1℃。但受大陆气候或寒、暖流、锋面等因素季节变动影响明显的局部海区,表层水温的年变幅可达10℃以上。从总体来看,大西洋南北两端地形开敞,受北冰洋和南极水域的冷水和浮冰影响明显,因而其表层水温平均只有16.9℃,低于太平洋和印度洋。 大西洋表层海水平均盐度为35.9‰。在副热带海域因蒸发强盛,降水量少,盐度高达37.3‰,尤其亚速尔群岛西南的信风带内,平均盐度达到37.9‰,南纬10°~20°之间的巴西近岸海区年均值也达37.6‰。赤道海区因年降水量多于年蒸发量,盐度降至35.0‰左右。大洋的表层洋流对盐度分布也有影响,例如湾流和北大西洋暖流把盐度较高的海水输向高纬度的大洋东侧,而盐度较低的北冰洋海水(低于34)输向大洋西侧,因而高纬度大西洋东侧表层海水盐度大于西侧。南纬45°以南的西风漂流区,表层海水等盐度线几乎与纬圈平行。 海洋资源 大西洋中的海洋资源相当丰富,已勘探和利用的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和水产资源。 大西洋中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重砂矿和锰结核等。大西洋两岸边缘的海盆中构成两个油气带,即东大西洋带和西大西洋带。西大西洋油气带主要包括:①委内瑞拉北部的马拉开波湖海底油田和委内瑞拉和特立尼达岛之间的帕里亚湾油田。已探明储量40.2亿吨,天然气8624亿立方米。近年来油田年开采量近1亿吨 ;天然气 50亿立方米。②墨西哥湾海底油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坎佩切湾和美国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沿海。其中坎佩切湾石油探明储量近50亿吨(1978),美国所属墨西哥湾大陆架区石油储量为20亿吨,天然气储量3600亿立方米。东大西洋油气带包括:①北海大陆架油田,已探明储量超过40亿吨,天然气为3万亿立方米(1977)。近年来石油年产量达1亿多吨 ,天然气年产量近1000亿立方米。北海油田的开采极大地改善了北欧国家的能源条件,然而北海海域秋、冬季多风暴,且多阴雨,给海上钻探、开采带来艰巨性,并提高了采油成本。②几内亚湾一带以尼日利亚为主的海洋油区,其储油量约26亿吨。此外在大西洋西岸的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的近海大陆架也相继发现油气资源,部分已投产。 海底煤炭主要分布在英国东北部苏格兰的近海和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外侧的大陆架。英国的海底煤藏量不少于5.5亿吨,每年采煤量达2000~2500万吨。此外在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沿海海底也发现有煤的储藏。在北美加拿大的纽芬兰岛东侧有世界最大海底铁矿。估计储量超过20亿吨,已开采。波罗的海、芬兰湾也有海底铁矿。大西洋还有重砂矿,美国、巴西、阿根廷、挪威、丹麦、西班牙、葡萄牙、塞内加尔等海岸外都有发现。大西洋深4000~5000米海底广泛分布着锰结核,总储量约1万亿吨,主要分布在北美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底部,其富集程度和品位均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 大西洋生物资源丰富,最主要的是鱼类,其捕获量约占大西洋中海洋生物捕获量的90%左右。大西洋的渔获量曾居世界各大洋第一位,60年代以后低于太平洋,退居第二位。但单位面积渔获量达250千克/平方千米,居世界首位。捕获量最多的是东北诸海域,即北海、挪威海、冰岛周围,年渔获量约占大西洋总渔获量的 45%,单位面积产量平均达830千克/平方千米,大陆架区域约1200千克/平方千米。其次是大西洋西北海域,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0%,单位面积平均渔获量690千克/平方千米。其中纽芬兰、美国、加拿大东侧大陆架海域单位面积产量高达1500千克/平方千米,是世界大洋中单产最高的渔场。另外,加勒比海、比斯开湾、安哥拉、纳米比亚沿海也是重要的捕渔区。大西洋靠近南极洲的海域是磷虾和鲸的重要捕获区。大西洋海域捕获的主要鱼类有鲱鱼、北鳕鱼、毛鳞鱼、长尾鳕鱼、比目鱼、金枪鱼、鲑鱼、马古鲽鱼、海鲈鱼等。这些鱼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岛屿附近陆架区。开阔水域特别是热带海域尚有帆鱼和飞鱼。西欧和北美沿岸区盛产牡蛎、贻贝、海扇、螯虾和蟹类。当前大西洋沿海一些国家在积极发展人工养殖贻贝、沙噀等软体动物。 交通运输 大西洋在世界航运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西通巴拿马运河连太平洋,东穿直布罗陀海峡、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通向印度洋,北连北冰洋,南接南极海域,航路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同时大西洋沿岸几乎都是各大洲最发达的地区、经济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经济交往频繁,是世界环球航运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和枢纽。在全世界2000多个港口中,大西洋沿岸占有3/5,其中不少是世界知名港口。每天在北大西洋航线上的船只平均有4000多艘,拥有世界2/3的货物周转量和3/5的货物吞吐量,是世界航运最发达的大洋。有5条主要航线:①欧洲与北美间的北大西洋航线。②欧洲与亚洲、大洋洲间的远东航线。③欧洲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间的中大西洋航线。④欧洲与南美间的南大西洋航线。⑤从欧洲沿非洲大西洋岸到开普敦的航线。其中北大西洋航线最繁忙,世界商船的1/3以上航行在这条航线上。海运的主要货物是石油和石油制品,其次是铁矿石、谷物、煤炭、铝土及氧化铝等。沿岸主要港口有:欧洲的格但斯克、汉堡、鹿特丹、安特卫普、伦敦、利物浦、勒阿弗尔、马赛、热那亚、的里雅斯特、康斯坦察、敖德萨等;非洲的亚历山大、达尔贝达(卡萨布兰卡)、蒙罗维亚、哈科特港、开普顿等;北美洲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诺福克、坦帕、新奥尔良、休斯敦等;南美洲的马拉开波、图巴兰 、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其中鹿特丹是世界最大海港,最高年吞吐量达3亿吨。20世纪70年代北大西洋海底电缆总长达20万千米,其中16条是连接西欧与北美间的海底电缆。大西洋的上空是联系西欧、北美、南美和非洲间的交通要道。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