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ubsurface current
次表层流
2) subsurface maximum structure
次表层流核
3) subsurface runoff
次表层径流;壤中径流
4) subsurface
[英]['sʌb'sə:fis] [美]['sʌb,sɚfəs, sʌb'sɚ-]
次表层
1.
Variations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heat contents in Indian Ocea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ENSO based on SODA data;
基于SODA数据的印度洋表层和次表层热含量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2.
Under larger current,such as 50A,the recrystallization layer appears obviously in the subsurface,causing large tensile stress between the subsurface and the surface w.
在较大电流(50A)作用下,合金次表层中会产生明显再结晶层,与表面未再结晶层之间存在较大拉应力,从而促进磨损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加速磨损过程。
3.
The content of dissolved trace metals (Cu, Pb, Zn, Cd) in the surface microlayer and subsurface water in the Nansha region was determined.
对南沙海区微表层和次表层中溶解态痕量金属铜、铅、锌、镉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探讨了其与DOC的关系。
5) sub-surface
次表层
1.
Examining and analyzing of the glassy carbon surface and section which suffered oxidation for different tim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xidizing behavior of glassy carbon begins from the sub-surface instead of the normal surface, which resulted by the different state of stress between the matrix and the surface.
利用SEM对经不同氧化所得到的玻璃碳表面和截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表明玻璃碳的氧化行为并不是从最外表面开始 ,而是从次表层进行 ,基体与表层的不同应力状态导致了这种特别的氧化行
6) subsurface water
次表层水
1.
Results were shown that,subsurface water mostly comes from the North Pacific while the intermediate water originates from both the North and South Pacific Ocean,even possibly from the Indian Ocean.
分析结果表明,ITF的次表层水源主要来自北太平洋,中层水源地既包括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同时也不能排除有印度洋的可能性。
补充资料:表层流
土壤表层或不连续界面上形成的一种水流。又称壤中流。是径流的组成部分。与地下径流不同,它具有较高的汇流速度;与地面径流也不同,因为它是一种多孔介质中的水流,比地面径流的汇流速度要低。表层流主要发生在不同层次土壤的或有机质的不连续界面上。界面以下土层是透水性较差的相对不透水层。下渗水流在不连续界面上受阻积蓄,形成临时饱和带,从而产生表层流。在天然情况下,土壤中的非毛细管孔隙、岩土裂隙、植物根洞和动物孔穴所构成的连续或不连续通道,可促成壤中流的发展。表层流的实际发生条件和表现形式比较复杂,由于观测条件的限制,对它还研究不够,难以作出更确切的描述和定量分析。
影响表层流形成的因素是土壤的物理特性、层次和厚度。薄而易透水的土层,容易产生壤中流。土层构造、裂隙、孔穴和植被对壤中流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枯死根系形成的孔道,增大下渗率,促进表层流的发生。
大量表层流在饱和土壤层中形成;在非饱和土壤中也可形成表层流,尽管其流量不大,但却是维持湿润地区溪沟长期低水流量的主要来源。
表层流能否构成径流的主要成分,与下垫面(土壤、植被)条件和河槽切割深度、流域面积有关。在地表易透水的小流域,表层流比较容易构成。在中国浙江省姜湾高坞村(实验)小流域的29次洪水中,表层流占总径流量85%以上者有13次。其中最大达99.4%,最小也有47.8%。在黄土高原的干旱地区没有表层流或表层流极少,它不可能构成径流的主要成分。此外,表层流在组成一次洪水总径流中的比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土壤前期湿润条件和降雨强度有关。如土壤易透水,降雨强度小,在土层未达到整层饱和以前,全部径流以表层流形式出现,只有在整层饱和后才有少量地面径流发生。
20世纪80年代,壤中流的研究仍限于小区上的观测分析。R.A.弗里兹1972年建立了饱和壤中流和非饱和壤中流同河槽水流连接的确定性模型,并为一些观测资料所验证。
参考书目
M.J.Kirkby,ed.,Hillslope Hydrology,John Wiley & Sons,Chichester,1978.
影响表层流形成的因素是土壤的物理特性、层次和厚度。薄而易透水的土层,容易产生壤中流。土层构造、裂隙、孔穴和植被对壤中流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枯死根系形成的孔道,增大下渗率,促进表层流的发生。
大量表层流在饱和土壤层中形成;在非饱和土壤中也可形成表层流,尽管其流量不大,但却是维持湿润地区溪沟长期低水流量的主要来源。
表层流能否构成径流的主要成分,与下垫面(土壤、植被)条件和河槽切割深度、流域面积有关。在地表易透水的小流域,表层流比较容易构成。在中国浙江省姜湾高坞村(实验)小流域的29次洪水中,表层流占总径流量85%以上者有13次。其中最大达99.4%,最小也有47.8%。在黄土高原的干旱地区没有表层流或表层流极少,它不可能构成径流的主要成分。此外,表层流在组成一次洪水总径流中的比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土壤前期湿润条件和降雨强度有关。如土壤易透水,降雨强度小,在土层未达到整层饱和以前,全部径流以表层流形式出现,只有在整层饱和后才有少量地面径流发生。
20世纪80年代,壤中流的研究仍限于小区上的观测分析。R.A.弗里兹1972年建立了饱和壤中流和非饱和壤中流同河槽水流连接的确定性模型,并为一些观测资料所验证。
参考书目
M.J.Kirkby,ed.,Hillslope Hydrology,John Wiley & Sons,Chichester,197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