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volutionary dynamics
进化动态学
3) dynamic evolution
动态进化
1.
Study on Dynamic Evolution of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s;
自律分散系统动态进化问题研究
2.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related researches,and introduces a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odeling method to study IS dynamic evolution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named behavioral continuity,trigger mechanisms and abstractions of dynam.
信息系统的动态进化是其适应IT发展、组织业务和环境变化需求的一种重要能力,特别是在实时系统和分布式系统当中,正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3.
Dynamic evolu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and only the task-switch based dynamic evolution is focused on.
将可进化硬件动态进化分为两类,并针对基于任务切换的动态进化进行研究。
5) evolutional morphology
进化形态学
6) environmental chemodynamics
化学动态学
补充资料: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
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相对应的两个类别。前者研究什么是均衡状态及达到均衡状态所要求具备的条件,但不涉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或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后者研究各经济变量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的变化,探讨各经济变量调整的"时延"及其对经济体系变动的影响过程。
分析方法渊源 运用静态和动态两种分析方法去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在经济学发展史上由来已久。例如,人们在D.李嘉图的著作中,既可看到他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假定下,研究商品价值和价格如何形成以及价格永远围绕着价值而升降的静态分析;也可看到他关于随着人口增加、农产品涨价,名义工资上涨,而利润率势必趋于下降的动态分析。J.S.密尔是第一个在经济学中区别静态和动态概念的经济学家。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中的若干应用》(1848)一书,就是区分为静态经济与动态经济两部分来加以论述的。
首先明确提出要用静态与动态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学和社会经济问题的,则是美国经济学家J.B.克拉克。他在《财富的分配》(1899)一书中提出,静态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一个静态社会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在这个静态社会里,人口、生产技术、资本数量、生产组织和方法乃至消费者的欲望,都被假设为恒定不变,社会处于"静止状态"。他认为,只有在这个既有完整的组织而又不受社会进步所干扰的静态社会里,一切经济范畴(如价值标准、工资、利息、利润等),才是"自然的"或"标准的"。而动态经济学所研究的,则是现实社会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在现实社会里,一切事物和现象(如人类的欲望、人口、生产技术与设备、生产组织与方法、所生产的财富种类)都在不断变化。克拉克认为,静态的社会只是一种假想,实际上并不存在;动态的社会才是实际的社会。但他强调指出,在静态社会起作用的各种力量,不但在动态社会中起作用,而且是动态社会中最强大的力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价值范畴(如价格、工资、利息等),实际上是一系列动态势力与静态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在一个盛行着竞争的市场上,虽然总是由动态势力来决定各种价值范畴(如商品价值、工资、利息等)的升降,但也总是由静态势力来驱使着各种价值范畴围绕着各自的"自然标准"而上下波动,从而使实际生活中的价格、工资、利息经常比较接近于各自的"自然标准"。
J.A.熊彼特更明确规定,静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循环",动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所谓"经济循环",意指顺应原有基本条件变动而发生的经济过程,即逼近均衡状态的一定周期。所谓"经济发展",意指经济内部自发地进行"创新"而呈现的重大变动。所以,发展不是循环运动,而是循环轨道的变更;发展不是趋向均衡状态的运动过程,而是均衡状态自身的移动。
缪达尔等人的静态和动态观 瑞典经济学家G.缪达尔(1898~1987)、E.R.林达尔(1891~1960)、E.伦德堡(1907~ )等人把时间因素引进经济分析之中,利用时点与时期的分野,对静态理论和动态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区分。缪达尔在《货币均衡论》(1931)一书中认为,传统经济理论所注重的均衡分析,往往只是研究一个时点上的均衡条件,但这种均衡只是一种暂时的、静态的均衡,它将被各种变动所打破,并且会在另一时点上达到新的均衡。例如,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可以在某一时点上达到均衡,但供给和需求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任何变化都将引起价格的调整,然后又会在新的时点上达到暂时的供求均衡。所以,从时期的角度看,均衡总是瞬间的或暂时的,不均衡倒是经常的;均衡总是在时点上发生的,而时期则是两个时点之间的间隔,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动的动态过程,或者说,是一系列的不均衡。他认为,一个时点上的即时分析可以为进一步进行动态分析提供必要的准备,但如果把全部分析停留在一个时点的静态均衡上,而忽略了时期的、过程的动态分析,那是很危险的。因此,尽管瑞典学派承袭K.维克塞尔(1851~1926)的一般均衡分析,但他们致力于将它发展为一般动态均衡理论,也就是把时点的均衡分析发展为从一均衡到另一均衡的过程分析或时期分析。林达尔在其《货币与资本理论的研究》(1939)中提出,传统的静态分析也不是完全不研究变动问题,但这种变动却与时间因素无关而仅只是围绕着一个均衡点而进行的,或者说是同样经济过程的反复发生;而动态分析所研究的变动则是一定时期内的变动或发展,是均衡移动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各个均衡点之间的联系的分析。
缪达尔等人还提出事前的和事后的分析方法,把一些经济变量(如收入、储蓄、投资、费用等)区分为事前估计、事后计算两类,强调预期(特别是资本家的预期)对经济过程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资产阶级动态经济分析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所谓事前估计是指分析时期开始时预期的量,是属于推动动态过程向前发展的预期问题;所谓事后计算,是指时期结束时已实现的量,是属于动态过程已实现的结果问题。据说,这种动态分析方法由于引进了时间因素,就能说明用静态分析方法所无法说明的某些现实经济过程。例如,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提出的储蓄等于投资的原理,如果不考虑其间经历一个相互调整的时间间隔,便令人费解,以致西方经济学界曾长期为之争论不休。如果采取事前和事后的分析方法,便会看到:储蓄与投资之间,在数额上虽相等,但并不意味着处于均衡,因为在时期开始时存在着支出(消费或投资)时间滞缓或生产时间滞缓的现象,使得储蓄和投资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是均衡的;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克服了各种滞缓现象之后,储蓄和投资才在某一时点达到均衡状态,所以,二者的均衡是事后的。林达尔正是在这种事前、事后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不仅提出动态经济理论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①对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的研究,②对经济计划的研究,③对经济发展和增长的研究;而且还建立动态序列模式,把经济动态过程划分为若干相继的短时期,进行期间分析。伦德堡在《经济扩展理论研究》(1937)中进一步运用这种期间分析法,具体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增长问题。
希克斯的静态和动态观 英国经济学家J.R.希克斯(1904~ )在《价值与资本;对经济理论若干基本原理的研究》(1939)一书中也主张以是否考虑时间因素作为划分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的分界线,认为经济理论中毋须给变量标明日期的那一部分称之为静态经济学,而必须标明时期的那一部分称之为动态经济学。他认为,静态分析只是把经济体系作为一个互相依赖的市场网来考虑,但这不够,还应该采取动态分析,把它同时也作为一个时间过程来考虑。不过,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摒弃静态分析方法,因为一个不断发生变动的动态过程中可以包含有一系列的暂时均衡,只是新的暂时均衡不同于前一个暂时均衡,所以在动态的领域内仍然能使用均衡分析方法。他认为应该把静止状态看作是动态体系中的一个特殊情况,并试图利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来建立一个包括时间因素在内的动态均衡体系。他很强调预期在动态过程中的作用,例如,他认为,左右当前产量的,主要不是当前的价格,而是人们过去对该产品的需求与价格的预期,而不论这个预期是对还是错。
哈罗德的静态和动态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学家R.F.哈罗德(1900~1978)在《动态经济学导论:经济理论最近的若干发展及其在政策中的应用》(1948)、《动态经济学》(1973)中提出了另一个区分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的标准。他不同意希克斯把经济变量是否注明时期作为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区分标准,而提出应以变动是否具有连续性作为区分标准。事实上,静态分析固然与休止状态相联系,但静态分析并非完全排除对变动的分析。例如,有些人注重的是决定着均衡状态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变量发生一次性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只关心变化的前后而不分析变化的过程。这种研究一次性变化的分析方法,乃是所谓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而与研究连续性变化及其过程的动态经济分析很不相同。所以,哈罗德提出应以变动的连续性作为动态经济分析的特征,是有其一定意义的。他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论的基础上,把时间因素引进凯恩斯关于储蓄-投资的分析中来,用按比率分析的方法来取代凯恩斯的按水平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如何实现持续的、稳步的经济增长的"模式",企图在把凯恩斯理论动态化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经济学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英国哈罗德与美国E.D.多马(1914~
)分别提出相似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式以来,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式。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式的发展,成了战后动态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动态经济学的这种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战后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威胁下,适应西方经济为谋求"充分就业"、"稳步增长"以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的迫切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与此同时,静态分析仍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析方法,以A.马歇尔"均衡理论"为代表的静态经济理论依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鲍莫尔论静态经济与动态经济之间的联系 美国经济学家W.J.鲍莫尔(1922~ )曾设计一立体图式,企图把静态经济和动态经济二者综合起来加以解说。这个图式由三轴组成。z轴表价格,x轴表时间,y轴表数量。假设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供给、需求、价格都随着时间的进行而不断地变动和相互调整,则图中的曲面D1D2D3D4便可代表在每个不同瞬间和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对该产品的需求量,而图中的另一曲面S1S2S3S4便可代表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价格水平下生产者可能生产或提供的产品数量。供给与需求在不同时间下处于均衡的历程,也就是在不同时间下导致供给与需求趋于一致的均衡价格在时间过程中的历程,即由不同时点上应有的供求均衡点联成的曲线E E′来表示;而这条E E′线也就是两个曲面(需求曲面 D1D2D3D4和供给曲面S1S2S3S4相交的曲线。这类将时间因素(时间轴 x)引进到供求关系中来的双曲面的经济分析,可称之为动态经济分析。反之,若将时间因素(时间轴x)摒除掉,在x轴上取一时点t,并在t点上取一个与时间轴x垂直的横切面,这个横切面实际上是由价格轴z和数量轴y组成的平面,平面上得两条曲线:需求曲线D3D2和供给曲线S2S3。这个平面双曲线图形所呈现的,便是在一特定时点 t上的静态经济分析。鲍莫尔试图用这个双曲面图形和双曲线图形,来分别说明动态经济分析和静态经济分析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有的经济学者认为,静态与动态之间的关系可作如下说明:①从动态理论中抽掉与时间有关的因素(如各种变量的预期值、时延、序列、变动率、累积量、预期等)就是静态理论。②静态理论是动态理论的一种特例,只要使"动态化因素"等于零,就可变动态关系为静态关系。
简评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作为进行时点分析和时期分析或过程分析的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分析方法,是有用的分析工具。它们可以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加以运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有助于改进经济分析的质量。西方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是静态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分别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作为一种静态经济理论,则是静态分析方法与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庸俗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而哈罗德的动态经济学,则是动态分析方法与凯恩斯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对待这类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的理论,应该进行有批判的分析。
参考书目
G. 米尔达尔著,钟淦恩译:《货币均衡论》,商务印书馆,北京,1963。(G. Myrdal,Monetary Equilibrium,William Hodge & Co. Ltd., London, 1939.)
J. R. Hicks, Capital and Growth,Clarendon,Oxford,1965.
R. F. 哈罗德著,黄范章译:《动态经济学》,商务印书馆,北京,1983。(R. F. Harrod,Economic Dynamics,Macmillan,London,1973.)
分析方法渊源 运用静态和动态两种分析方法去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在经济学发展史上由来已久。例如,人们在D.李嘉图的著作中,既可看到他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假定下,研究商品价值和价格如何形成以及价格永远围绕着价值而升降的静态分析;也可看到他关于随着人口增加、农产品涨价,名义工资上涨,而利润率势必趋于下降的动态分析。J.S.密尔是第一个在经济学中区别静态和动态概念的经济学家。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中的若干应用》(1848)一书,就是区分为静态经济与动态经济两部分来加以论述的。
首先明确提出要用静态与动态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学和社会经济问题的,则是美国经济学家J.B.克拉克。他在《财富的分配》(1899)一书中提出,静态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一个静态社会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在这个静态社会里,人口、生产技术、资本数量、生产组织和方法乃至消费者的欲望,都被假设为恒定不变,社会处于"静止状态"。他认为,只有在这个既有完整的组织而又不受社会进步所干扰的静态社会里,一切经济范畴(如价值标准、工资、利息、利润等),才是"自然的"或"标准的"。而动态经济学所研究的,则是现实社会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在现实社会里,一切事物和现象(如人类的欲望、人口、生产技术与设备、生产组织与方法、所生产的财富种类)都在不断变化。克拉克认为,静态的社会只是一种假想,实际上并不存在;动态的社会才是实际的社会。但他强调指出,在静态社会起作用的各种力量,不但在动态社会中起作用,而且是动态社会中最强大的力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价值范畴(如价格、工资、利息等),实际上是一系列动态势力与静态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在一个盛行着竞争的市场上,虽然总是由动态势力来决定各种价值范畴(如商品价值、工资、利息等)的升降,但也总是由静态势力来驱使着各种价值范畴围绕着各自的"自然标准"而上下波动,从而使实际生活中的价格、工资、利息经常比较接近于各自的"自然标准"。
J.A.熊彼特更明确规定,静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循环",动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所谓"经济循环",意指顺应原有基本条件变动而发生的经济过程,即逼近均衡状态的一定周期。所谓"经济发展",意指经济内部自发地进行"创新"而呈现的重大变动。所以,发展不是循环运动,而是循环轨道的变更;发展不是趋向均衡状态的运动过程,而是均衡状态自身的移动。
缪达尔等人的静态和动态观 瑞典经济学家G.缪达尔(1898~1987)、E.R.林达尔(1891~1960)、E.伦德堡(1907~ )等人把时间因素引进经济分析之中,利用时点与时期的分野,对静态理论和动态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区分。缪达尔在《货币均衡论》(1931)一书中认为,传统经济理论所注重的均衡分析,往往只是研究一个时点上的均衡条件,但这种均衡只是一种暂时的、静态的均衡,它将被各种变动所打破,并且会在另一时点上达到新的均衡。例如,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可以在某一时点上达到均衡,但供给和需求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任何变化都将引起价格的调整,然后又会在新的时点上达到暂时的供求均衡。所以,从时期的角度看,均衡总是瞬间的或暂时的,不均衡倒是经常的;均衡总是在时点上发生的,而时期则是两个时点之间的间隔,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动的动态过程,或者说,是一系列的不均衡。他认为,一个时点上的即时分析可以为进一步进行动态分析提供必要的准备,但如果把全部分析停留在一个时点的静态均衡上,而忽略了时期的、过程的动态分析,那是很危险的。因此,尽管瑞典学派承袭K.维克塞尔(1851~1926)的一般均衡分析,但他们致力于将它发展为一般动态均衡理论,也就是把时点的均衡分析发展为从一均衡到另一均衡的过程分析或时期分析。林达尔在其《货币与资本理论的研究》(1939)中提出,传统的静态分析也不是完全不研究变动问题,但这种变动却与时间因素无关而仅只是围绕着一个均衡点而进行的,或者说是同样经济过程的反复发生;而动态分析所研究的变动则是一定时期内的变动或发展,是均衡移动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各个均衡点之间的联系的分析。
缪达尔等人还提出事前的和事后的分析方法,把一些经济变量(如收入、储蓄、投资、费用等)区分为事前估计、事后计算两类,强调预期(特别是资本家的预期)对经济过程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资产阶级动态经济分析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所谓事前估计是指分析时期开始时预期的量,是属于推动动态过程向前发展的预期问题;所谓事后计算,是指时期结束时已实现的量,是属于动态过程已实现的结果问题。据说,这种动态分析方法由于引进了时间因素,就能说明用静态分析方法所无法说明的某些现实经济过程。例如,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提出的储蓄等于投资的原理,如果不考虑其间经历一个相互调整的时间间隔,便令人费解,以致西方经济学界曾长期为之争论不休。如果采取事前和事后的分析方法,便会看到:储蓄与投资之间,在数额上虽相等,但并不意味着处于均衡,因为在时期开始时存在着支出(消费或投资)时间滞缓或生产时间滞缓的现象,使得储蓄和投资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是均衡的;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克服了各种滞缓现象之后,储蓄和投资才在某一时点达到均衡状态,所以,二者的均衡是事后的。林达尔正是在这种事前、事后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不仅提出动态经济理论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①对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的研究,②对经济计划的研究,③对经济发展和增长的研究;而且还建立动态序列模式,把经济动态过程划分为若干相继的短时期,进行期间分析。伦德堡在《经济扩展理论研究》(1937)中进一步运用这种期间分析法,具体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增长问题。
希克斯的静态和动态观 英国经济学家J.R.希克斯(1904~ )在《价值与资本;对经济理论若干基本原理的研究》(1939)一书中也主张以是否考虑时间因素作为划分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的分界线,认为经济理论中毋须给变量标明日期的那一部分称之为静态经济学,而必须标明时期的那一部分称之为动态经济学。他认为,静态分析只是把经济体系作为一个互相依赖的市场网来考虑,但这不够,还应该采取动态分析,把它同时也作为一个时间过程来考虑。不过,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摒弃静态分析方法,因为一个不断发生变动的动态过程中可以包含有一系列的暂时均衡,只是新的暂时均衡不同于前一个暂时均衡,所以在动态的领域内仍然能使用均衡分析方法。他认为应该把静止状态看作是动态体系中的一个特殊情况,并试图利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来建立一个包括时间因素在内的动态均衡体系。他很强调预期在动态过程中的作用,例如,他认为,左右当前产量的,主要不是当前的价格,而是人们过去对该产品的需求与价格的预期,而不论这个预期是对还是错。
哈罗德的静态和动态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学家R.F.哈罗德(1900~1978)在《动态经济学导论:经济理论最近的若干发展及其在政策中的应用》(1948)、《动态经济学》(1973)中提出了另一个区分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的标准。他不同意希克斯把经济变量是否注明时期作为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区分标准,而提出应以变动是否具有连续性作为区分标准。事实上,静态分析固然与休止状态相联系,但静态分析并非完全排除对变动的分析。例如,有些人注重的是决定着均衡状态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变量发生一次性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只关心变化的前后而不分析变化的过程。这种研究一次性变化的分析方法,乃是所谓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而与研究连续性变化及其过程的动态经济分析很不相同。所以,哈罗德提出应以变动的连续性作为动态经济分析的特征,是有其一定意义的。他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论的基础上,把时间因素引进凯恩斯关于储蓄-投资的分析中来,用按比率分析的方法来取代凯恩斯的按水平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如何实现持续的、稳步的经济增长的"模式",企图在把凯恩斯理论动态化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经济学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英国哈罗德与美国E.D.多马(1914~
)分别提出相似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式以来,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式。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式的发展,成了战后动态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动态经济学的这种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战后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威胁下,适应西方经济为谋求"充分就业"、"稳步增长"以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的迫切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与此同时,静态分析仍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析方法,以A.马歇尔"均衡理论"为代表的静态经济理论依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鲍莫尔论静态经济与动态经济之间的联系 美国经济学家W.J.鲍莫尔(1922~ )曾设计一立体图式,企图把静态经济和动态经济二者综合起来加以解说。这个图式由三轴组成。z轴表价格,x轴表时间,y轴表数量。假设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供给、需求、价格都随着时间的进行而不断地变动和相互调整,则图中的曲面D1D2D3D4便可代表在每个不同瞬间和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对该产品的需求量,而图中的另一曲面S1S2S3S4便可代表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价格水平下生产者可能生产或提供的产品数量。供给与需求在不同时间下处于均衡的历程,也就是在不同时间下导致供给与需求趋于一致的均衡价格在时间过程中的历程,即由不同时点上应有的供求均衡点联成的曲线E E′来表示;而这条E E′线也就是两个曲面(需求曲面 D1D2D3D4和供给曲面S1S2S3S4相交的曲线。这类将时间因素(时间轴 x)引进到供求关系中来的双曲面的经济分析,可称之为动态经济分析。反之,若将时间因素(时间轴x)摒除掉,在x轴上取一时点t,并在t点上取一个与时间轴x垂直的横切面,这个横切面实际上是由价格轴z和数量轴y组成的平面,平面上得两条曲线:需求曲线D3D2和供给曲线S2S3。这个平面双曲线图形所呈现的,便是在一特定时点 t上的静态经济分析。鲍莫尔试图用这个双曲面图形和双曲线图形,来分别说明动态经济分析和静态经济分析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有的经济学者认为,静态与动态之间的关系可作如下说明:①从动态理论中抽掉与时间有关的因素(如各种变量的预期值、时延、序列、变动率、累积量、预期等)就是静态理论。②静态理论是动态理论的一种特例,只要使"动态化因素"等于零,就可变动态关系为静态关系。
简评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作为进行时点分析和时期分析或过程分析的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分析方法,是有用的分析工具。它们可以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加以运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有助于改进经济分析的质量。西方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是静态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分别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作为一种静态经济理论,则是静态分析方法与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庸俗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而哈罗德的动态经济学,则是动态分析方法与凯恩斯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对待这类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的理论,应该进行有批判的分析。
参考书目
G. 米尔达尔著,钟淦恩译:《货币均衡论》,商务印书馆,北京,1963。(G. Myrdal,Monetary Equilibrium,William Hodge & Co. Ltd., London, 1939.)
J. R. Hicks, Capital and Growth,Clarendon,Oxford,1965.
R. F. 哈罗德著,黄范章译:《动态经济学》,商务印书馆,北京,1983。(R. F. Harrod,Economic Dynamics,Macmillan,London,197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