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e yao
哥窑(浙江龙泉窑之一)
2) Longquan kiln
龙泉窑
1.
Longquan Kiln,one of China s most famous of its kind,once produced quality porcelains known at home and abroad.
龙泉窑是我国名窑,其生产的瓷器誉满中外。
3) Longquan Yaozhi
龙泉窑址
4) A Preliminary Study of Dragon Kiln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n Zhejiang
浙江东汉龙窑初探
5) Yüeh,yao
越窑(浙江名窑)
6) Lunquan city in Zhejiang
浙江龙泉市
补充资料:大窑龙泉窑遗址
中国宋代至明代龙泉窑的代表性窑址。在浙江省龙泉县西南小梅镇东北10里的大窑村一带。西起高际头村,北迄坳头村,在沿溪 10里的山坡上,共发现窑址 53处。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南宋至元初。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各地制瓷业的兴起,龙泉窑逐渐衰落。清代中叶以后停烧,历时七、八百年。属南方青瓷系统,是宋元时期著名窑场之一。早期受越窑、瓯窑和婺窑的影响,烧制与三窑特征相似的瓷器。南宋中期以后,烧制了有自身特点与风格的梅子青、粉青釉,青瓷釉色的质地达到完美的程度,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从此窑场数量成倍增长,生产得到很大发展,终于形成一个新的青瓷窑系,影响遍及江西、福建等地, 产品远销东亚、东非、阿拉伯诸国,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窑窑址生产的产品工艺精湛,质量高,为龙泉窑其他窑址所不及,是龙泉窑的中心。20世纪20年代,龙泉窑窑址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陈万里于1928~1940年间曾多次对龙泉窑窑址进行调查。1958和1981年两次文物普查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龙泉窑窑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1959~1960年对大窑龙泉窑窑址进行了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炉和窑具 窑炉有龙窑和阶级窑两种,上部已残。宋元时期的窑炉均为龙窑,依山坡建造,窑身狭长,前后倾斜。前端为火膛,中间为窑室,后部为排烟室。火膛平面呈半圆形。窑室前墙正中开狭长的火门,火门下有进风口。窑室似斜长的甬道,宽 2米左右,窑底呈斜坡状。两侧窑墙用砖或匣钵砌筑,墙中开设窑门。窑门和投柴孔的数量,视窑的长短而定。排烟室由烟火柱墙和后墙组成,烟火柱墙有出烟孔,排泄窑内的烟与废气。在大窑遗址发现一座南宋时期的龙窑,共有 9个窑门,其中8个开在东壁,1个开在西壁,且与烟囱接近。可以看出当时装窑和出窑都集中在一边。这和场房、出入道路有关。至明代,窑炉结构有了变化,出现了半倒焰式的阶级窑。已发现的一座早遭破坏,仅见尾部两室和一个烟囱。窑体前宽后窄,室与室之间有二堵挡火墙,前一堵下部砌有烟火弄 7个,后一堵挡火墙用匣钵砌成。有了挡火墙,使火焰的流向由平焰改为倒焰,使窑内温度均匀,延长保温时间,宜于烧制大件器物。
窑具有 2大类:一类是盛放坯体的匣钵和垫座;另一类是用于间隔坯件和匣钵的垫环、垫饼等。
南宋时期的作坊遗址发现一处。有场房、淘洗池、炼泥池。场房为三开间瓦屋,是窑工居住、堆料、制作和烘烤的场所。淘洗池 2个,炼泥池 1个,在场房后壁,四壁用砖砌成。
产品 北宋早期有五管瓶、双耳瓶、执壶、碗、盘、洗等,白胎青釉,装饰使用纤细的划花。北宋中晚期产品以碗、盘为主,另有瓶、罐、钵和执壶等。灰胎,青黄色釉。普遍使用刻划花,纹饰有水波、云纹、莲瓣、牡丹、焦叶、篦纹等。南宋前期,除继续生产上述产品外,出现了炉、渣斗、塑像等新器形,而且每种器物又有多种式样。装饰仍以刻划花为主,其中碗盘内常刻莲花、荷叶,有的花口碗内刻云纹,内底印阴文"河滨遗范"或"金玉满堂"。这时的瓷器胎体厚重,圈足宽矮,青釉,釉色透明匀净。南宋后期,是龙泉窑艺术成就的高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功地烧造出薄胎厚釉青瓷。其中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是它的代表作。胎色可分为白胎和黑胎二类,白胎居多,黑胎较少,黑胎青瓷系仿南宋官窑的产品。器物造型此时更丰富多样,甚至出现了仿玉器的琮,仿青铜器的鬲、觚、觯、投壶等。元代龙泉窑生产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器型和装饰有新的创造,产品渐趋厚重,釉层较薄,呈青色,生产了大量大型瓷器,有高达 1米左右的花瓶和口径达60余厘米的瓷盘,这标志着当时制瓷技术的新成就。装饰手法繁多,出现了点彩、印花和镂刻等新的作法。花纹题材广泛,不少器物上印有八思巴文以及福、禄、吉、吉祥等字。明代中叶以后,生产规模小,产品胎粗釉薄,器形呆板,质量粗糙,青釉多浑浊、灰暗。
窑炉和窑具 窑炉有龙窑和阶级窑两种,上部已残。宋元时期的窑炉均为龙窑,依山坡建造,窑身狭长,前后倾斜。前端为火膛,中间为窑室,后部为排烟室。火膛平面呈半圆形。窑室前墙正中开狭长的火门,火门下有进风口。窑室似斜长的甬道,宽 2米左右,窑底呈斜坡状。两侧窑墙用砖或匣钵砌筑,墙中开设窑门。窑门和投柴孔的数量,视窑的长短而定。排烟室由烟火柱墙和后墙组成,烟火柱墙有出烟孔,排泄窑内的烟与废气。在大窑遗址发现一座南宋时期的龙窑,共有 9个窑门,其中8个开在东壁,1个开在西壁,且与烟囱接近。可以看出当时装窑和出窑都集中在一边。这和场房、出入道路有关。至明代,窑炉结构有了变化,出现了半倒焰式的阶级窑。已发现的一座早遭破坏,仅见尾部两室和一个烟囱。窑体前宽后窄,室与室之间有二堵挡火墙,前一堵下部砌有烟火弄 7个,后一堵挡火墙用匣钵砌成。有了挡火墙,使火焰的流向由平焰改为倒焰,使窑内温度均匀,延长保温时间,宜于烧制大件器物。
窑具有 2大类:一类是盛放坯体的匣钵和垫座;另一类是用于间隔坯件和匣钵的垫环、垫饼等。
南宋时期的作坊遗址发现一处。有场房、淘洗池、炼泥池。场房为三开间瓦屋,是窑工居住、堆料、制作和烘烤的场所。淘洗池 2个,炼泥池 1个,在场房后壁,四壁用砖砌成。
产品 北宋早期有五管瓶、双耳瓶、执壶、碗、盘、洗等,白胎青釉,装饰使用纤细的划花。北宋中晚期产品以碗、盘为主,另有瓶、罐、钵和执壶等。灰胎,青黄色釉。普遍使用刻划花,纹饰有水波、云纹、莲瓣、牡丹、焦叶、篦纹等。南宋前期,除继续生产上述产品外,出现了炉、渣斗、塑像等新器形,而且每种器物又有多种式样。装饰仍以刻划花为主,其中碗盘内常刻莲花、荷叶,有的花口碗内刻云纹,内底印阴文"河滨遗范"或"金玉满堂"。这时的瓷器胎体厚重,圈足宽矮,青釉,釉色透明匀净。南宋后期,是龙泉窑艺术成就的高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功地烧造出薄胎厚釉青瓷。其中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是它的代表作。胎色可分为白胎和黑胎二类,白胎居多,黑胎较少,黑胎青瓷系仿南宋官窑的产品。器物造型此时更丰富多样,甚至出现了仿玉器的琮,仿青铜器的鬲、觚、觯、投壶等。元代龙泉窑生产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器型和装饰有新的创造,产品渐趋厚重,釉层较薄,呈青色,生产了大量大型瓷器,有高达 1米左右的花瓶和口径达60余厘米的瓷盘,这标志着当时制瓷技术的新成就。装饰手法繁多,出现了点彩、印花和镂刻等新的作法。花纹题材广泛,不少器物上印有八思巴文以及福、禄、吉、吉祥等字。明代中叶以后,生产规模小,产品胎粗釉薄,器形呆板,质量粗糙,青釉多浑浊、灰暗。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