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lacial action,glaciation
冰川作用<地>
2) glacial denudation
冰川剥蚀作用<地>
3) Kansan glaciation
堪萨冰川作用(地)
4) glaciation
[英][,ɡleɪsi'eɪʃn] [美]['gleʃɪ'eʃən]
冰川作用
1.
The vestiges of Quatenary glaciation have been studied in Dingkali Pass of Burang and Hazishan of Litang.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的研究,对于完善大陆第四纪冰期序列、研究全球变化、认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2.
Along the east, northeast and west feet, there is a series of relics of Pleistocene glaciations.
在玉龙山东麓更新世冰川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西麓和金沙江河谷中的古冰川与冰水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进行了调查。
3.
The Neoproterozoic glacial environments and the causes of the glaciations have now become a hot topic in earth science.
研究重点有新元古代冰川作用的低纬和低海拔特征、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关系、冰室效应和温室效应的矛盾运动、海洋封冻的探索、碳酸盐岩岩帽的成因、碳、硫、锶等同位素的峰谷变化的环境含义、冰期地层中铁矿的成因、新元古代冰期的次数争议、雪球理论的数值模拟和冰期环境特征及其变化与生物演化 ,特别是与早寒武世生物大辐射的关系等。
5) the effects of glaciation
冰川作用.
6) humid glaciated area
湿润冰川作用地区
补充资料: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活动对地表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包括冰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在极地、高纬度和高山寒冷地区占显著地位。
冰蚀作用 冰川活动破坏组成冰床的岩石和地形的作用,又称刨蚀作用。冰蚀包括掘蚀和磨蚀两种作用方式,而几乎没有溶蚀作用。冰床附近的冰体因受挤压,融点降低融化成水,渗入下伏冰床的裂隙或孔隙中,水体因压力降低而冻结。随冰体和融水的反复融化和冻结,它们的体积反复收缩和膨胀,致使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体发生崩解。崩解的碎屑(包括原来的碎屑)又会被再冻结,并入冰川中,并随冰川迁移。以后新鲜冰床继续重复遭受上述作用,不断加深拓宽,这种作用称为掘蚀。发育于降水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冰川(海洋性冰川)和发育于降水量小的大陆性气候下蹦冷冰川(大陆性冰川),掘蚀作用的强度有明显差异。前者的温度以接近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充沛,掘蚀作用特别强烈;后者的温度以低于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贫乏,掘蚀作用极弱。此外,冰川在运动途中,因自身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所挟带的岩屑对冰床进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损,这种作用称为磨蚀。因温冰川的掘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其底部挟带的岩屑较多,此外,它可沿冰床滑动,所以温冰川的磨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冰蚀作用可以塑造出一系列特殊地貌。在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有:横剖面呈U型的冰川谷,状如围椅的冰斗,金字塔形的角峰,山脊薄如刀刃的刃脊(图1),光滑平整并具有多组刻痕的冰溜面,以及状似伏于地面的羊背的羊背石等。(见彩图)
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除含有大量由冰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粒级的碎屑物外,还接收了来自两侧谷坡由冰冻风化和斜坡重力作用产生的碎屑物。温冰川中碎屑物的含量大大超过冷冰川。即使是冷冰川,碎屑物含量也可达60%。这些碎屑物主要分布在冰川的底部及其两侧,其内部和表层也有碎屑物分布(图2)。
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粒径大于1米的岩块称为冰川漂砾(见彩图)。冰川的搬运作用包括载运和推运两种方式。冰川运动时,冰川内部和表面的碎屑物都会随冰川迁移,犹如传送带传送物体,这种搬运方式叫载运。载运是冰川搬运作用的主要方式。冰川载运物的移动路线是由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决定的。由于冰床是不平整的斜面,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随冰床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在冰床凸出部位,冰体受引张应力,上覆冰层对下伏冰层沿两者间倾斜界面向下滑动;而在床面凹陷部位,冰层受挤压应力,上覆冰层对下伏冰层沿两者间倾斜界面朝上逆冲。因此位于冰川底部的碎屑物也可以上升到冰面上。此外,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在平面上可以作侧向散射,散射角一般为2°~10°,最大达20°~60°。推运是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将冰川前端地面上岩屑向前推进,这种搬运方式只发生在冰川前端位置前进的条件下。由于冰川是固态物质,冰运物相对位置在搬运途中很少变化,因此冰川搬运作用不具按大小、比重的分选现象。
冰川沉积作用 包括融坠、推进和停积等 3种方式。融坠是指由于冰川表层或边缘部分消融,从其中散落的碎屑物就地进行堆积的一种沉积方式。当冰川前端位置向前推移时,它会象推土机那样把铲刮的物质堆积起来,这种沉积方式称为推进。此外,若冰川在运动途中遇到障碍物,受挤压,融点降低而融化,散布其中的碎屑物就地堆积,这种沉积方式称为停积。
由冰川直接堆积的沉积物称为冰碛,具有不显层理、碎屑大小混杂、磨圆度差等特点。冰碛常构成一系列堤形地貌。沉积在冰川两侧谷坡上的冰碛(堤)叫侧碛(堤)。组成侧碛的冰碛主要由融坠产生。有些地区谷坡不同高度上存在多道侧碛(堤),反映它们或是同一冰期不同融化阶段的产物,或是不同冰期的产物。沉积在冰舌前端的冰碛(堤)称终碛(堤),又称前碛(堤)或尾碛(堤)。它是冰川处于暂时稳定时期,冰川前端的补给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衡的条件下沉积的。有些地区存在多个终碛(堤),同样反映它们可以是同一冰期,也可以是不同冰期的产物。终碛(堤)的位置和大小可以指示冰川前端曾经停滞的位置和持续的时间。侧碛(堤)末端常与某个终碛(堤)相连,则证明它们它是同一次冰川融化阶段的产物。此外,它冰川前端向前推进过程中可能形成新的终碛,即由推进堆积的产物覆盖于老的终碛之上;也可能破坏老的终碛。沉积在冰床底部的冰碛称底碛(又称下碛)。它是停积作用产生的。冰川融化后,原来分布在冰川表面和内部的冰碛物坠落到原先形成的底碛之上,全称基碛。
冰水沉积作用 冰川融水(冰水)产生的沉积作用。在冰川表面、底部和两侧都有冰水溪流。当冰川处于后退阶段,冰水更为发育。冰水沉积分2类:①冰川接触沉积(也称冰界沉积),指冰川区内或紧邻地区,冰水与冰川共存、紧密接触,冰水沉积物与冰碛物相互混杂、交叉重叠的一种冰水沉积。这种沉积物还经常受到冰流沽动或发生崩塌变形。冰川接触沉积物常构成丘状冰砾阜、平台状的冰阜阶地、圆坑状的锅穴、长堤状的蛇形丘等各种地貌。②冰前沉积,是冰水流出冰川以后在冰川外围的冰水沉积。包括冰水河流沉积和冰湖沉积。冰水河流沉积常形成由沙、砾石构成的扇形体,称为冰水扇。若干冰水扇联合而成波状起伏的倾斜平原,称冰水冲积平原(又叫外冲平原)。冰湖沉积包括三角洲沉积、湖滨沉积和湖底沉积。冰湖底部沉积是冰湖沉积的典型代表。它具有清晰的韵律层理,由夏季沉积的浅色粗粒(细沙、粉沙)层和冬季沉积的深色细粒(亚粘土、粘土)层互层组成,通常称纹泥或季候泥。
参考书目
C. Embleton & C.A.M.King,Glacial Geomorphology,Edward Arnold Ltd., London, 1975.
B. J. Skinner & S. C. Porter, Physical Geology,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1987.
冰蚀作用 冰川活动破坏组成冰床的岩石和地形的作用,又称刨蚀作用。冰蚀包括掘蚀和磨蚀两种作用方式,而几乎没有溶蚀作用。冰床附近的冰体因受挤压,融点降低融化成水,渗入下伏冰床的裂隙或孔隙中,水体因压力降低而冻结。随冰体和融水的反复融化和冻结,它们的体积反复收缩和膨胀,致使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体发生崩解。崩解的碎屑(包括原来的碎屑)又会被再冻结,并入冰川中,并随冰川迁移。以后新鲜冰床继续重复遭受上述作用,不断加深拓宽,这种作用称为掘蚀。发育于降水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冰川(海洋性冰川)和发育于降水量小的大陆性气候下蹦冷冰川(大陆性冰川),掘蚀作用的强度有明显差异。前者的温度以接近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充沛,掘蚀作用特别强烈;后者的温度以低于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贫乏,掘蚀作用极弱。此外,冰川在运动途中,因自身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所挟带的岩屑对冰床进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损,这种作用称为磨蚀。因温冰川的掘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其底部挟带的岩屑较多,此外,它可沿冰床滑动,所以温冰川的磨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冰蚀作用可以塑造出一系列特殊地貌。在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有:横剖面呈U型的冰川谷,状如围椅的冰斗,金字塔形的角峰,山脊薄如刀刃的刃脊(图1),光滑平整并具有多组刻痕的冰溜面,以及状似伏于地面的羊背的羊背石等。(见彩图)
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除含有大量由冰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粒级的碎屑物外,还接收了来自两侧谷坡由冰冻风化和斜坡重力作用产生的碎屑物。温冰川中碎屑物的含量大大超过冷冰川。即使是冷冰川,碎屑物含量也可达60%。这些碎屑物主要分布在冰川的底部及其两侧,其内部和表层也有碎屑物分布(图2)。
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粒径大于1米的岩块称为冰川漂砾(见彩图)。冰川的搬运作用包括载运和推运两种方式。冰川运动时,冰川内部和表面的碎屑物都会随冰川迁移,犹如传送带传送物体,这种搬运方式叫载运。载运是冰川搬运作用的主要方式。冰川载运物的移动路线是由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决定的。由于冰床是不平整的斜面,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随冰床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在冰床凸出部位,冰体受引张应力,上覆冰层对下伏冰层沿两者间倾斜界面向下滑动;而在床面凹陷部位,冰层受挤压应力,上覆冰层对下伏冰层沿两者间倾斜界面朝上逆冲。因此位于冰川底部的碎屑物也可以上升到冰面上。此外,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在平面上可以作侧向散射,散射角一般为2°~10°,最大达20°~60°。推运是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将冰川前端地面上岩屑向前推进,这种搬运方式只发生在冰川前端位置前进的条件下。由于冰川是固态物质,冰运物相对位置在搬运途中很少变化,因此冰川搬运作用不具按大小、比重的分选现象。
冰川沉积作用 包括融坠、推进和停积等 3种方式。融坠是指由于冰川表层或边缘部分消融,从其中散落的碎屑物就地进行堆积的一种沉积方式。当冰川前端位置向前推移时,它会象推土机那样把铲刮的物质堆积起来,这种沉积方式称为推进。此外,若冰川在运动途中遇到障碍物,受挤压,融点降低而融化,散布其中的碎屑物就地堆积,这种沉积方式称为停积。
由冰川直接堆积的沉积物称为冰碛,具有不显层理、碎屑大小混杂、磨圆度差等特点。冰碛常构成一系列堤形地貌。沉积在冰川两侧谷坡上的冰碛(堤)叫侧碛(堤)。组成侧碛的冰碛主要由融坠产生。有些地区谷坡不同高度上存在多道侧碛(堤),反映它们或是同一冰期不同融化阶段的产物,或是不同冰期的产物。沉积在冰舌前端的冰碛(堤)称终碛(堤),又称前碛(堤)或尾碛(堤)。它是冰川处于暂时稳定时期,冰川前端的补给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衡的条件下沉积的。有些地区存在多个终碛(堤),同样反映它们可以是同一冰期,也可以是不同冰期的产物。终碛(堤)的位置和大小可以指示冰川前端曾经停滞的位置和持续的时间。侧碛(堤)末端常与某个终碛(堤)相连,则证明它们它是同一次冰川融化阶段的产物。此外,它冰川前端向前推进过程中可能形成新的终碛,即由推进堆积的产物覆盖于老的终碛之上;也可能破坏老的终碛。沉积在冰床底部的冰碛称底碛(又称下碛)。它是停积作用产生的。冰川融化后,原来分布在冰川表面和内部的冰碛物坠落到原先形成的底碛之上,全称基碛。
冰水沉积作用 冰川融水(冰水)产生的沉积作用。在冰川表面、底部和两侧都有冰水溪流。当冰川处于后退阶段,冰水更为发育。冰水沉积分2类:①冰川接触沉积(也称冰界沉积),指冰川区内或紧邻地区,冰水与冰川共存、紧密接触,冰水沉积物与冰碛物相互混杂、交叉重叠的一种冰水沉积。这种沉积物还经常受到冰流沽动或发生崩塌变形。冰川接触沉积物常构成丘状冰砾阜、平台状的冰阜阶地、圆坑状的锅穴、长堤状的蛇形丘等各种地貌。②冰前沉积,是冰水流出冰川以后在冰川外围的冰水沉积。包括冰水河流沉积和冰湖沉积。冰水河流沉积常形成由沙、砾石构成的扇形体,称为冰水扇。若干冰水扇联合而成波状起伏的倾斜平原,称冰水冲积平原(又叫外冲平原)。冰湖沉积包括三角洲沉积、湖滨沉积和湖底沉积。冰湖底部沉积是冰湖沉积的典型代表。它具有清晰的韵律层理,由夏季沉积的浅色粗粒(细沙、粉沙)层和冬季沉积的深色细粒(亚粘土、粘土)层互层组成,通常称纹泥或季候泥。
参考书目
C. Embleton & C.A.M.King,Glacial Geomorphology,Edward Arnold Ltd., London, 1975.
B. J. Skinner & S. C. Porter, Physical Geology,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198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