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amellibranch
[英][lə'melibræŋk] [美][lə'mɛlɪbræŋk]
瓣鳃类软体动物
2) Prosobranchia
前鳃类软体动物
1.
Ecological study of Prosobranchia(Mollusca)in subtidal zone,Dongshan Bay,Fujian;
东山湾潮下带前鳃类软体动物的生态
3) lamellibranch
[英][lə'melibræŋk] [美][lə'mɛlɪbræŋk]
瓣鳃动物
4) lamellibranchia larva
瓣鳃类幼体
5) Opisthobranch molluscs
后鳃亚纲软体动物
6) Lamellibranchia fossils
瓣鳃动物化石
1.
The Lamellibranchia fossils collected from the Pusige Formation in Aqike, Luopu County of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with a thorough discussion on fossil associations and their ages.
本文系统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洛浦阿其克普斯格组的瓣鳃动物化石,讨论了化石组合特点及地质时代。
补充资料:海洋软体动物
一类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左右对称、通常具有石灰质外壳的海洋动物。俗称贝类。软体动物的种类繁多,有10万余种,其中有一半以上生活在海洋中,是海洋中最大的一个动物门类。软体动物有 7个纲,除双壳纲中约有10%为淡水种类、腹足纲中约有50%为淡水和陆生种类外,其余全是海产种类。海洋软体动物分布很广,从寒带、温带到热带,由潮间带的最高处至 1万米深的大洋底,都生活有不同的种类。
软体动物一般由头、足、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 5部分组成。头部生有口、眼和触角等;足在身体的腹面,由强健的肌肉组成,是运动器官;内脏囊在身体背面,包括神经、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生殖诸系统;外套膜和由它分泌的贝壳包被在身体的外面,起保护作用。
研究简史 软体动物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很早便为人们所重视。公元前 4世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以贝壳的有无区分这类动物,并搜集了有关它们的生态、习性等资料。以后很多世纪,人们对软体动物的认识进展缓慢,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才有人做一些研究工作。较系统地研究软体动物是从17世纪开始的,1685年英国M.利斯特发表了第一部软体动物著作《贝类学大纲》。后来林奈、拉马克和G.B.居维叶等对软体动物的研究都有很多贡献,特别是居维叶对软体动物解剖学的研究,弥补了只用外部形态分类的不足,使软体动物的分类得到很多改进。18世纪后,很多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海洋调查,出版了许多系统研究软体动物的专著和图志,促进了对软体动物的深入研究。
中国古代对软体动物的观察和记载很早,《尔雅·释鱼》篇记载有一些软体动物名称,后来在不少著作中描述了软体动物许多种的形态、生活环境、习性、生物学特性以及利用等。但近代研究工作则是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的,其中张玺对中国软体动物的分类、形态、生态习性、重要经济种的生活史和繁殖利用等的系统研究,以及对后鳃类的研究,为中国软体动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分类 主要根据形态分为7个纲:
无板纲(class Aplacophora) 软体动物中的原始类型。形似蠕虫,没有贝壳,外套膜极发达,表面生有角质层和石灰质的骨针。神经系统简单,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节。这类动物全是海产,从水深数米到4000多米的海域都有分布。该纲种类很少,全世界仅有百余种,龙女簪(Proneomenia)、 毛皮贝(Chaetoderma)、 新月贝(Neomenia)都属于这一纲。目前未发现这类动物有什么经济用途。
多板纲(class Polyplacophora) 软体动物中的原始类型。身体呈椭圆形,背腹扁,有覆瓦状排列的8块板状贝壳。神经系统与无板类相似。多板纲全部为海产。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潮间带,一般用肥厚的足部在岩石上过爬行生活。全世界约有 600种,常见的有石鳖(Chiton)。目前未发现有什么经济用途。
单板纲(class Monoplacophora) 一类原始的软体动物。身体为椭圆形,有一个笠状的贝壳,足很发达,用以在海底爬行。它们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鳃的结构,都与多板纲相似。但它们只有一个壳,而且一些器官有分节现象,与多板纲不同。以往仅发现有化石种,1952年在太平洋中发现有现生种。现生的种类仅有新蝶贝(Neo-pilina)一属。
双壳纲(class Bivalvia) 身体左右偏平,左右各有一个包被身体的外套膜和由它分泌的贝壳。头部退化,所以也称无头类。鳃呈瓣状,因此又称瓣鳃类。足发达,适合于在海底挖掘泥沙,营底内生活,或用足丝、贝壳在硬底质上营固着生活。神经系统有脑侧、脏、足 3对神经节。海产的种类大多生活于浅海,少数生活于深海,有的种竟在 1万米深的海底发现。双壳纲的种类虽不及腹足纲多,但有些种的数量极大,肉质鲜美,是海洋捕捞和浅海养殖的对象,如蚶(Arca)、贻贝(Mytilus)、扇贝(Pecten)、牡蛎 (Ostrea)、蛤仔(Venerupis)、缢蛏(Sinonovacula)、竹蛏 (Solen)(图1)。
掘足纲(class Scaphopoda) 身体呈牛角形,有一个牛角状的贝壳。贝壳两端开口,前端开口大,是头足孔;末端开口小,为肛门口。足发达,呈柱状,用以挖掘泥沙,潜入其中生活。神经系统有脑、侧、脏、足 4对神经节。掘足纲全部为海产,分布广,种类不多,全世界约有200种,如角贝(Dentalium)。古代曾用这类动物的贝壳做货币和装饰,目前没有发现其他用途。
腹足纲(class Gastropoda) 软体动物中种类最多、变化最大的一纲。一般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所以也称单壳类。头部发达,上面有口、眼和触角等器官。足部肌肉发达,有宽广的蟅面,适于在底质表面爬行。神经系统由脑、侧、足、脏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索组成;较高等的种类神经节向头部集中。有海水、淡水和陆地生活的种类。海生种类有鲍(Haliotis)、马蹄螺(Trochus)、笠贝(Acmaea)、红螺(Rapana)、宝贝(Cypraea)、骨螺(Murex)等(图2)。
头足纲(class Cephalopoda) 头部极为发达,足环围于头的前端,头的两侧有构造与脊椎动物相似的眼。足由8条或10条腕及1个漏斗组成(四鳃类的鹦鹉螺腕数多,漏斗由两片组成)。外套膜的肌肉肥厚,呈袋状,包被整个内脏。现生种类除鹦鹉螺(Nautilus)外,均已无外壳,有的具有内壳。神经系统较发达,神经节多集中于头部形成脑。头足纲全部为海产,一般营游泳生活。有的种数量很大,肉多味美,富有营养,是海洋渔业的重要对象,如乌贼(Sepia)、章鱼(Octopus)(图3)
生活类型 海洋软体动物的生活类型多样。
浮游生活 营这种生活的种类个体较小,贝壳很薄或消失,足部特化为适于漂浮的"鳍",如腹足纲异足类(Heteropoda)和翼足类 (Pteropoda)。分布在中国近海的有螔螺 (Limacina)、龟螺 (Cavolinia)、皮鳃螺(Pneumoderma)、明螺 (Atlanta) 等。海洋浮游软体动物的数量常很大,在北极海的螔螺、海若螺(Clione)等,有时大量出现,使海水变色。
游泳生活 很多头足类营游泳生活,如乌贼、枪乌贼(Loligo)。它们利用漏斗连续喷水,在海中高速游泳。扇贝、日月贝(Amussium)、锉蛤(Lima)等双壳类,有时可利用贝壳的急剧开合在水中游泳。
底栖生活 大部分海洋软体动物营底栖生活,可分为底上动物和底内动物两类。底上动物包括在海底表面爬行、固着和附着生活的种类,如前鳃类玉螺(Natica)、马蹄螺、红螺、宝贝、芋螺 (Conus)、后鳃类海兔,双壳类贻贝、扇贝、不等蛤(Anomia)、牡蛎等。底内动物有双壳类樱蛤(Tellina)、海螂(Mya)、缢蛏、竹蛏等,它们挖掘泥沙将整个身体埋在底质中生活,依靠发达的水管与底表相通,以吸取海水进行呼吸和摄取食物。双壳类的船蛆(Teredo)、马特海筍(Martesia)、石蛏(Lithophaga)等,不是挖掘泥沙,而是穿凿木质建筑、岩石、礁体、贝类等,营钻孔生活(见海洋钻孔生物)。
生物学特征 繁殖发育 海洋软体动物的繁殖随种类有很大不同。单板纲、多板纲、绝大多数的前鳃类和双壳类,以及整个掘足纲、头足纲是雌雄异体;无板纲、后鳃类、少数前鳃类和双壳类为雌雄同体。但无论是雌雄异体或雌雄同体都是异体受精,自体受精的情况很少。
很多海洋软体动物不交尾,卵子成熟后产在海水中或母体的鳃腔中受精孵化。单板纲、无板纲、双壳纲及原始腹足类(如鲍、笠贝)都是如此。腹足纲的多数种类和头足纲则经过交尾产卵。产卵的数量差别很大。一般将卵子产在海水中受精孵化的种类,产卵数量特别大。将卵子产于母体鳃腔中受精孵化的种类,产卵数量相对要少。经过交尾产卵的种类,产卵数量更少。
一般认为头足类的发育过程是直接发生,其他类群的发育过程都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有的种类幼虫期在卵壳内完成;有的种类幼虫期在海水中营浮游生活,变态成为成体后沉落海底生活。
寿命 有的软体动物寿命只有一年,如一些裸鳃类、头足类。有些种类寿命较长。如沙海螂(Mya arenaria)能活10年,牡蛎能活12年,砗磲(Tridacna)甚至可活一个世纪。
食性 双壳类绝大多数是滤食性种类,以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头足类和一些腹足类为肉食性动物,它们捕食鱼类、甲壳类和其他软体动物等。多板类、一些腹足类等为植食性动物,舐食或刮食藻类。
意义 海洋软体动物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很多种类分布广,数量大,肉味鲜美,又易捕捞和养殖,是人类的渔业对象。可供捕捞的主要种类是头足类的鱿鱼、乌贼等。还有很多种类既可采捕,又能进行人工养殖,如双壳类的牡蛎、贻贝、蛏、蚶。据统计世界海洋软体动物的产量每年约为 560万吨,其中鲍、干贝(扇贝的闭壳肌)等都是珍贵的海产食品。
不少海洋软体动物可供药用。鲍的贝壳叫石决明,乌贼的内壳为海螵蛸,贻贝、牡蛎及一些双壳类的贝壳都是常用的中药。很多种海洋软体动物的数量很大,它们的贝壳可成为烧石灰的原料。很多种的贝壳生有独特的形状和花纹,具有丰富的色彩和光泽,如宝贝、鸡心螺(芋螺)、竖琴螺(Harpa)、扇贝、珍珠贝 (Pteria),可以制成人们喜爱的玩赏品、日用品和装饰品。由双壳类产生的珍珠更是珍贵的装饰品和药物。贝雕工艺画完全是用各种贝壳进行雕琢装饰而成的。此外,很多海洋软体动物还可作为农业肥料和家禽、鱼类、虾类的饲料。
但是,也有许多海洋软体动物对人类有害,如船蛆、海筍等穿凿木船和其他海中设施,对航海、交通和捕捞等危害很大。贻贝等大量附着在船底和沿海工厂的冷却水管道内,会增加航行阻力和堵塞水管。
参考书目
张玺、齐钟彦:《贝类学纲要》,科学出版社,北京,1961。
软体动物一般由头、足、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 5部分组成。头部生有口、眼和触角等;足在身体的腹面,由强健的肌肉组成,是运动器官;内脏囊在身体背面,包括神经、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生殖诸系统;外套膜和由它分泌的贝壳包被在身体的外面,起保护作用。
研究简史 软体动物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很早便为人们所重视。公元前 4世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以贝壳的有无区分这类动物,并搜集了有关它们的生态、习性等资料。以后很多世纪,人们对软体动物的认识进展缓慢,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才有人做一些研究工作。较系统地研究软体动物是从17世纪开始的,1685年英国M.利斯特发表了第一部软体动物著作《贝类学大纲》。后来林奈、拉马克和G.B.居维叶等对软体动物的研究都有很多贡献,特别是居维叶对软体动物解剖学的研究,弥补了只用外部形态分类的不足,使软体动物的分类得到很多改进。18世纪后,很多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海洋调查,出版了许多系统研究软体动物的专著和图志,促进了对软体动物的深入研究。
中国古代对软体动物的观察和记载很早,《尔雅·释鱼》篇记载有一些软体动物名称,后来在不少著作中描述了软体动物许多种的形态、生活环境、习性、生物学特性以及利用等。但近代研究工作则是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的,其中张玺对中国软体动物的分类、形态、生态习性、重要经济种的生活史和繁殖利用等的系统研究,以及对后鳃类的研究,为中国软体动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分类 主要根据形态分为7个纲:
无板纲(class Aplacophora) 软体动物中的原始类型。形似蠕虫,没有贝壳,外套膜极发达,表面生有角质层和石灰质的骨针。神经系统简单,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节。这类动物全是海产,从水深数米到4000多米的海域都有分布。该纲种类很少,全世界仅有百余种,龙女簪(Proneomenia)、 毛皮贝(Chaetoderma)、 新月贝(Neomenia)都属于这一纲。目前未发现这类动物有什么经济用途。
多板纲(class Polyplacophora) 软体动物中的原始类型。身体呈椭圆形,背腹扁,有覆瓦状排列的8块板状贝壳。神经系统与无板类相似。多板纲全部为海产。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潮间带,一般用肥厚的足部在岩石上过爬行生活。全世界约有 600种,常见的有石鳖(Chiton)。目前未发现有什么经济用途。
单板纲(class Monoplacophora) 一类原始的软体动物。身体为椭圆形,有一个笠状的贝壳,足很发达,用以在海底爬行。它们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鳃的结构,都与多板纲相似。但它们只有一个壳,而且一些器官有分节现象,与多板纲不同。以往仅发现有化石种,1952年在太平洋中发现有现生种。现生的种类仅有新蝶贝(Neo-pilina)一属。
双壳纲(class Bivalvia) 身体左右偏平,左右各有一个包被身体的外套膜和由它分泌的贝壳。头部退化,所以也称无头类。鳃呈瓣状,因此又称瓣鳃类。足发达,适合于在海底挖掘泥沙,营底内生活,或用足丝、贝壳在硬底质上营固着生活。神经系统有脑侧、脏、足 3对神经节。海产的种类大多生活于浅海,少数生活于深海,有的种竟在 1万米深的海底发现。双壳纲的种类虽不及腹足纲多,但有些种的数量极大,肉质鲜美,是海洋捕捞和浅海养殖的对象,如蚶(Arca)、贻贝(Mytilus)、扇贝(Pecten)、牡蛎 (Ostrea)、蛤仔(Venerupis)、缢蛏(Sinonovacula)、竹蛏 (Solen)(图1)。
掘足纲(class Scaphopoda) 身体呈牛角形,有一个牛角状的贝壳。贝壳两端开口,前端开口大,是头足孔;末端开口小,为肛门口。足发达,呈柱状,用以挖掘泥沙,潜入其中生活。神经系统有脑、侧、脏、足 4对神经节。掘足纲全部为海产,分布广,种类不多,全世界约有200种,如角贝(Dentalium)。古代曾用这类动物的贝壳做货币和装饰,目前没有发现其他用途。
腹足纲(class Gastropoda) 软体动物中种类最多、变化最大的一纲。一般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所以也称单壳类。头部发达,上面有口、眼和触角等器官。足部肌肉发达,有宽广的蟅面,适于在底质表面爬行。神经系统由脑、侧、足、脏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索组成;较高等的种类神经节向头部集中。有海水、淡水和陆地生活的种类。海生种类有鲍(Haliotis)、马蹄螺(Trochus)、笠贝(Acmaea)、红螺(Rapana)、宝贝(Cypraea)、骨螺(Murex)等(图2)。
头足纲(class Cephalopoda) 头部极为发达,足环围于头的前端,头的两侧有构造与脊椎动物相似的眼。足由8条或10条腕及1个漏斗组成(四鳃类的鹦鹉螺腕数多,漏斗由两片组成)。外套膜的肌肉肥厚,呈袋状,包被整个内脏。现生种类除鹦鹉螺(Nautilus)外,均已无外壳,有的具有内壳。神经系统较发达,神经节多集中于头部形成脑。头足纲全部为海产,一般营游泳生活。有的种数量很大,肉多味美,富有营养,是海洋渔业的重要对象,如乌贼(Sepia)、章鱼(Octopus)(图3)
生活类型 海洋软体动物的生活类型多样。
浮游生活 营这种生活的种类个体较小,贝壳很薄或消失,足部特化为适于漂浮的"鳍",如腹足纲异足类(Heteropoda)和翼足类 (Pteropoda)。分布在中国近海的有螔螺 (Limacina)、龟螺 (Cavolinia)、皮鳃螺(Pneumoderma)、明螺 (Atlanta) 等。海洋浮游软体动物的数量常很大,在北极海的螔螺、海若螺(Clione)等,有时大量出现,使海水变色。
游泳生活 很多头足类营游泳生活,如乌贼、枪乌贼(Loligo)。它们利用漏斗连续喷水,在海中高速游泳。扇贝、日月贝(Amussium)、锉蛤(Lima)等双壳类,有时可利用贝壳的急剧开合在水中游泳。
底栖生活 大部分海洋软体动物营底栖生活,可分为底上动物和底内动物两类。底上动物包括在海底表面爬行、固着和附着生活的种类,如前鳃类玉螺(Natica)、马蹄螺、红螺、宝贝、芋螺 (Conus)、后鳃类海兔,双壳类贻贝、扇贝、不等蛤(Anomia)、牡蛎等。底内动物有双壳类樱蛤(Tellina)、海螂(Mya)、缢蛏、竹蛏等,它们挖掘泥沙将整个身体埋在底质中生活,依靠发达的水管与底表相通,以吸取海水进行呼吸和摄取食物。双壳类的船蛆(Teredo)、马特海筍(Martesia)、石蛏(Lithophaga)等,不是挖掘泥沙,而是穿凿木质建筑、岩石、礁体、贝类等,营钻孔生活(见海洋钻孔生物)。
生物学特征 繁殖发育 海洋软体动物的繁殖随种类有很大不同。单板纲、多板纲、绝大多数的前鳃类和双壳类,以及整个掘足纲、头足纲是雌雄异体;无板纲、后鳃类、少数前鳃类和双壳类为雌雄同体。但无论是雌雄异体或雌雄同体都是异体受精,自体受精的情况很少。
很多海洋软体动物不交尾,卵子成熟后产在海水中或母体的鳃腔中受精孵化。单板纲、无板纲、双壳纲及原始腹足类(如鲍、笠贝)都是如此。腹足纲的多数种类和头足纲则经过交尾产卵。产卵的数量差别很大。一般将卵子产在海水中受精孵化的种类,产卵数量特别大。将卵子产于母体鳃腔中受精孵化的种类,产卵数量相对要少。经过交尾产卵的种类,产卵数量更少。
一般认为头足类的发育过程是直接发生,其他类群的发育过程都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有的种类幼虫期在卵壳内完成;有的种类幼虫期在海水中营浮游生活,变态成为成体后沉落海底生活。
寿命 有的软体动物寿命只有一年,如一些裸鳃类、头足类。有些种类寿命较长。如沙海螂(Mya arenaria)能活10年,牡蛎能活12年,砗磲(Tridacna)甚至可活一个世纪。
食性 双壳类绝大多数是滤食性种类,以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头足类和一些腹足类为肉食性动物,它们捕食鱼类、甲壳类和其他软体动物等。多板类、一些腹足类等为植食性动物,舐食或刮食藻类。
意义 海洋软体动物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很多种类分布广,数量大,肉味鲜美,又易捕捞和养殖,是人类的渔业对象。可供捕捞的主要种类是头足类的鱿鱼、乌贼等。还有很多种类既可采捕,又能进行人工养殖,如双壳类的牡蛎、贻贝、蛏、蚶。据统计世界海洋软体动物的产量每年约为 560万吨,其中鲍、干贝(扇贝的闭壳肌)等都是珍贵的海产食品。
不少海洋软体动物可供药用。鲍的贝壳叫石决明,乌贼的内壳为海螵蛸,贻贝、牡蛎及一些双壳类的贝壳都是常用的中药。很多种海洋软体动物的数量很大,它们的贝壳可成为烧石灰的原料。很多种的贝壳生有独特的形状和花纹,具有丰富的色彩和光泽,如宝贝、鸡心螺(芋螺)、竖琴螺(Harpa)、扇贝、珍珠贝 (Pteria),可以制成人们喜爱的玩赏品、日用品和装饰品。由双壳类产生的珍珠更是珍贵的装饰品和药物。贝雕工艺画完全是用各种贝壳进行雕琢装饰而成的。此外,很多海洋软体动物还可作为农业肥料和家禽、鱼类、虾类的饲料。
但是,也有许多海洋软体动物对人类有害,如船蛆、海筍等穿凿木船和其他海中设施,对航海、交通和捕捞等危害很大。贻贝等大量附着在船底和沿海工厂的冷却水管道内,会增加航行阻力和堵塞水管。
参考书目
张玺、齐钟彦:《贝类学纲要》,科学出版社,北京,196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