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nna Karenina
安娜卡列尼娜
1.
This paper mainly makes a comparison of the tragedy of two leading female characters in Anna Karenina by Tolstoy and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by Waller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common reasons hidden behind.
本文主要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与罗伯特沃勒的《廊桥遗梦》的女主角的悲剧命运成因做了多方面的对比,试图找到其中的共性。
2) Anna Karenina
安娜·卡列尼娜
1.
The Heroine Image in Anna Karenina and the Writer s Thoughts;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形象与作家思想
2.
A bright evil flower : the image of Anna Karenina seen in a new light;
一朵光彩照人的“恶之花”——安娜·卡列尼娜形象新探
3.
Anna Karenina is his long novel which marks his highest artistic achievement.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巨匠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 ,本文以该小说为切入点 ,从史诗描写、心理分析、艺术对比、拱形结构等多个角度 ,展现了托尔斯泰创作的艺术魅力。
3) Anna Karinin
《安娜.卡列尼娜》
4) Ana Calienina
《安娜·卡列尼娜》
5) Anna
安娜
1.
The Comparision Between Tragedy of Anna and Mrs.Baofali;
安娜与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悲剧比较
2.
From the Relationships of Id,Ego and Superego to the Relationships of Anna,Vronsky and Karenin;
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评安娜、渥伦斯基和卡列宁的三角关系
3.
Two Free Female with Pursuit of True Love——On the Image Analysis of Anna and Connie;
两位追求真爱的自由女性——安娜与康妮的形象分析
6) Ana's tragedy
安娜悲剧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娜齐克·梅拉伊卡
伊拉克女诗人。生于巴格达。1944年毕业于巴格达高等师范学院,以后又在伊拉克艺术学院学习音乐,1949年毕业。1950、1954年两次留学美国,专攻英、法文学。1957年以后在巴格达教育学院任教,在巴格达大学文学院任阿拉伯语系主任,后去科威特任教。她深受英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1945年后写了3首长诗,收入《梅拉伊卡诗集》(1971)。其中长诗《生活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和平以及对人生幸福的观点,有悲观主义色彩。1947年发表自由体诗《霍乱》。后在《现代诗歌问题》一书中对新诗的创作做了理论性的阐述,推动了自由体诗歌的创作。她的诗集还有《碎片与灰烬》(1949)、《波谷深处》(1958)、《月亮树》、《光荣之歌》(1968)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