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thematic expression analysis
数学公式分析
2) formula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数学分析式
3) Mathematic formula
数学公式
1.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advantages of LATEX in typesetting of mathematic formulas,compares it with the traditional typesetting soft wares of WORD,WPS and others i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format and structure,and manages to explain the advantages of LATEX in typesetting of scientific periodicals.
本文主要介绍了LATEX在数学公式排版中的应用,并比较了LATEX和传统的排版软件WORD、WPS等在版式和结构上的优缺点。
2.
The correct use of arrangement, transposition, and punctuation in mathematic formulas in college academic journal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illustrations are also given.
本文对高校学报中数学公式的排列、转行,以及标点符号、括号的正确使用进行探讨,并加以举例说明。
3.
For the different arrangment of editing mathematical formula,the correct use of arrangment,transposition,punctuation,italics and parenthesis in mathematic formulas in college academic journals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and illustrations are also given.
针对编辑对数学公式编排中的不同理解。
4) mathematical formula
数学公式
1.
Baseline structure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algorithm research of mathematical formula;
数学公式基线结构分析及识别算法研究
2.
Capture, Organize and Retrieve the Mathematical Formula in Mathematical Digital Libraries;
数学公式的采集、组织和检索
5)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数学公式
1.
A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ngle phase (Fe2B) borided layer depth in caibon steel and the heating temperature, soaking time, carbon content was obtained by treating the experimental data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
本文通过对大量所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碳钢单相渗硼层(Fe_2B)厚度与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含碳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公式。
2.
In order to extract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MEs) in scanned Chinese document,a ME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and ME symbol recognition is proposed.
为了从中英文混排的中文文档中定位数学公式,提出了一种基于中文字符识别和公式符号识别的数学公式定位方法。
3.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recognition system of printed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which combines the method of "Top-Down" with the way of "Bottom-Up".
介绍一种采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印刷体数学公式识别系统。
6)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数学公式
1.
Determine superscript and subscript relations in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based on fuzzy theory;
基于模糊理论的数学公式上下标关系判别
2.
To make up for shortage of traditional approach for resolving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n Web, a MathML-based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editor named MathEdit is presented.
针对目前网上数学公式不能被查询和重用的弊端,提出一种基于MathML的网络数学公式编辑器MathEdit的实现方案。
3.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eb-based mathematics education system, the need of Web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editor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mon.
随着基于Web的数学教育系统的发展,对网络数学公式编辑器的要求越来越普遍。
补充资料:数学分析
以函数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学科。广义的数学分析包括微积分学、复变函数、实变函数、微分方程、积分方程、泛函分析等数学分支。这里所说的数学分析是狭义的,它专指微积分学。数学史上有时也把微积分叫做无穷小量分析。
微积分的思想早在古代希腊和中国就已经有了雏形。到17世纪,生产和科学的发展向数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例如,求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曲线的切线、函数的极值以及由曲边形围成的图形面积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牵涉变动的量,但以常数为研究对象的初等数学对此却无能为力,因而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以变量为研究对象的新数学。17世纪下半叶,I.牛顿和G.W.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计算法。它不仅使以前需要用各种特殊技巧分别处理的难题有了统一的解决办法,而且大大简化了积分运算。微积分一经产生就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但它在逻辑推理上却存在着矛盾。1821年,法国数学家A.L.柯西(1789~1857)对极限概念作了明确定义,并且以此为基础澄清了连续、导数、积分等基本概念,使得微积分成为比较严密的理论。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K.魏尔施特拉斯(1815~1897)等人进一步把极限概念奠定在实数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数学分析的算术化,使得微积分具有今天的严密形式。
300多年来,微积分除了寻找自身的逻辑基础以外,还发展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同时,微积分这一古老的学科发展到20世纪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形态,如非标准分析等。
微积分的发展过程体现着人们认识无穷小量的深化过程。在古代,随着原子论思想进入数学,人们从感性直观上认识到存在实在无限小量。后来,随着穷竭法的出现,又认识到存在潜在的无限小量,并且否定实在无限小量的存在性。牛顿、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实质上是采用了实在无限小量的概念,排斥了潜在无限小量。他们从几何和物理的直观上把握了实在无限小量的零与非零的性质,但由于当时对实在无限小量缺乏深刻的认识,不能精确地表述这一概念,所以在推理论证上产生逻辑矛盾,微积分也就成了当时数学哲学争论的焦点。柯西把无限小量定义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以后,一方面使得人们对无限小量的认识前进了一步,即认识到它在变化过程中是非零,但其变化的趋势却是零,而且可以无限地趋近于零,这就解决了无限小量是零还是非零的哲学问题,同时导致一些数学家只肯定潜在无限小量而否定实在无限小量。20世纪60年代,A.鲁宾逊(1918~1974)从数学上严格证明了在数系中存在着实在无限小量,进而把数域从实数域扩大到非标准的实数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标准分析理论。实在无限小量是一个大于零而小于任意实数的量,它在实数域中表现为零,在非标准实数域中则表现为非零。这样,人们就可以从数系的不同层次上清楚而直观地理解实在无限小量的零与非零性质。至此,人们在对无穷小量的认识上,已经克服了两种片面性,更深刻地认识到无穷小量的辩证性质。同时,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两种形式的分析学──微积分学和非标准分析。
参考书目
C.B.波耶著,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译:《微积分概念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7。
A.鲁滨逊著、申又枨等译:《非标准分析》,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微积分的思想早在古代希腊和中国就已经有了雏形。到17世纪,生产和科学的发展向数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例如,求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曲线的切线、函数的极值以及由曲边形围成的图形面积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牵涉变动的量,但以常数为研究对象的初等数学对此却无能为力,因而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以变量为研究对象的新数学。17世纪下半叶,I.牛顿和G.W.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计算法。它不仅使以前需要用各种特殊技巧分别处理的难题有了统一的解决办法,而且大大简化了积分运算。微积分一经产生就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但它在逻辑推理上却存在着矛盾。1821年,法国数学家A.L.柯西(1789~1857)对极限概念作了明确定义,并且以此为基础澄清了连续、导数、积分等基本概念,使得微积分成为比较严密的理论。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K.魏尔施特拉斯(1815~1897)等人进一步把极限概念奠定在实数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数学分析的算术化,使得微积分具有今天的严密形式。
300多年来,微积分除了寻找自身的逻辑基础以外,还发展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同时,微积分这一古老的学科发展到20世纪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形态,如非标准分析等。
微积分的发展过程体现着人们认识无穷小量的深化过程。在古代,随着原子论思想进入数学,人们从感性直观上认识到存在实在无限小量。后来,随着穷竭法的出现,又认识到存在潜在的无限小量,并且否定实在无限小量的存在性。牛顿、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实质上是采用了实在无限小量的概念,排斥了潜在无限小量。他们从几何和物理的直观上把握了实在无限小量的零与非零的性质,但由于当时对实在无限小量缺乏深刻的认识,不能精确地表述这一概念,所以在推理论证上产生逻辑矛盾,微积分也就成了当时数学哲学争论的焦点。柯西把无限小量定义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以后,一方面使得人们对无限小量的认识前进了一步,即认识到它在变化过程中是非零,但其变化的趋势却是零,而且可以无限地趋近于零,这就解决了无限小量是零还是非零的哲学问题,同时导致一些数学家只肯定潜在无限小量而否定实在无限小量。20世纪60年代,A.鲁宾逊(1918~1974)从数学上严格证明了在数系中存在着实在无限小量,进而把数域从实数域扩大到非标准的实数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标准分析理论。实在无限小量是一个大于零而小于任意实数的量,它在实数域中表现为零,在非标准实数域中则表现为非零。这样,人们就可以从数系的不同层次上清楚而直观地理解实在无限小量的零与非零性质。至此,人们在对无穷小量的认识上,已经克服了两种片面性,更深刻地认识到无穷小量的辩证性质。同时,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两种形式的分析学──微积分学和非标准分析。
参考书目
C.B.波耶著,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译:《微积分概念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7。
A.鲁滨逊著、申又枨等译:《非标准分析》,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