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esearch of Wushu
武学研究
1.
On the Task and Function of Wushu Journals in the Research of Wushu;
试论武术期刊在武学研究中的任务与作用
2) Wushu research
武术研究
1.
Finally, the author presents his views on the language description in modern Wushu research.
最后,对现代武术研究中的语言表述问题提出了看法。
2.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theor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relate closely with Wushu research.
通过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分析探讨,揭示出整体论、文化比较、文化相对主义、历时性与共时性等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文化变迁、文化整合、文化安全等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武术研究的密切关系,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应用于当代武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A Research of Liangwu Emperor s Literature View
梁武帝文学观研究
4) Studies on Wu Yuan-Heng
武元衡研究
5) research of Shanghai & Wuhan RBD
上海、武汉RBD研究
6) On Emperor Wu Di s Family Affection
汉武帝亲情研究
补充资料:武学
武学
Wuxue; military academy
WUXlle武学(确xue:milit脚aeade卿)宋代创立的教习兵书、武艺的军官学校。 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下诏建武学,不久即罢。神宗熙宁五年(1072),在东京(今河南开封)重建武学,生员以百人为额。徽宗崇宁至宣和年间,诸州州学增置武学斋舍,生员增多。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在临安府(今杭州)复置武学。宁宗庆元五年(1199),复置各州州学武士斋舍,教习武艺。武学生员主要学习诸家兵法、历代战例及步骑射。其所学兵法,最初规定为《孙子》、《吴子》、《六韬》。元丰三年(1080)四月,神宗命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校定《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辑为《武经七书》,蘸 汁京宣德楼前演象图作为武学主要教材。选派通晓军事的文武官员任教授,后改设博士和学谕。生员来自未授差遣的使臣和荫补子弟及平民,皆由京官保荐。除武臣路分都监和文官转运判官以上可各奏举一人免试人学外,其余皆验试人材和弓马。合格者方准人学。仿太学制,实行三舍法,分上舍、内舍、外舍三级。初人学补外舍,每年一试,成绩优等者升上舍,以30人为额;成绩中等者补内舍;武艺、策略累居下等者,复降外舍。在学三年,上舍生经公试,成绩俱优为上等,可直接授官;成绩一优一平为中等,可免礼部试(省试),直接参加殿试;成绩俱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可免解试(乡试,嘈试),直接参加省试;未及格者逾年再试。成绩合格,原为三班使臣者授三路巡检或监押、寨主;原无官者授经略司或安抚司的教押军队、准备差使。三年无过失者,升亲民官或巡检;升至大使臣者(正八品武阶官),有两省待制或本路铃辖以上三人保举胜任将领的,兼诸卫将军,外任回,任环卫官(诸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四品以上);后来多授掌管榷酩等监档官(九品官)。武学生多安置散官,表明武学并非武将升迁捷径。至孝宗隆兴以后,才量其材品和考任,授予军职,使之守边屯戍,谙练军政。 明建文四年(1402),建京卫武学。永乐中罢。正统六年(1441)复设,后置各卫武学。崇祯十年(1 637),令各府州县皆设武学。生员为各卫年轻武官、应继承武官禄位的子弟及武生。设教授和训导掌教。学习内容除军事科目外,与儒学相类。 武学的设置,开创了以学校培养武臣子弟和青年军官的先河。以《武经七书》为教科书,对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兵学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对后世培养、选拔武将也有较大影响。(张廷荣)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