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史記評林》
1)  Aggregation of criticism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Shiji Pinglin)
《史記評林》
1.
The edition of the Aggregation of criticism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Shiji Pinglin), which was pressed by Ling Zhilong in the fourth year of Wanli Ming Dynasty, has played an .
明代萬曆年間,凌稚隆校刻的《史記評林》在《史記》版本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的影嚮也很大,但前人一般祇重視其滙辑的大量評論資料,而對其文字和版本研究尚有不足,其價值亦未充分挖掘。
2)  historical diaries
史事類日記
3)  Evaluation [英][i,vælju'eiʃən]  [美][ɪ,væljʊ'eʃən]
評價
4)  The painting record
書記
5)  pavilion-topic essays
亭記
1.
The narrative essay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were very flourishing, among which the pavilion-topic essays were especially outstanding because of their richness in contents and free forms.
北宋記體文非常發達,而亭記更是其中的一支奇葩。
6)  the textual researching mark
校記
1.
So I wrote down the textual researching mark.
經過細心比對,發現除兩條外,其餘條目均來源於《南史》、《北史》,再結合《南史》、《北史》等相關史書,對其内容作出辨證,寫出校記。
补充资料:
      中国古代掌文辞之官的通称。史掌文书,有的史官因在君主身边掌司笔札,地位比较重要。史的人数较多,因职掌稍有不同名称也各有差异,《周礼》中有太史、小史、外史、内史、御史五种职位较高的史官。据古书记载和出土的铭刻材料知道,从商、周到春秋战国,史官中太史、内史、御史最为重要。
  
  ①太史:初见于《尚书》和铜器铭文。其主要职掌是掌管天象、历法、灾异祯祥和祭祀等事务,记录一国之重大事件,掌管图书典籍,以及奉王命向大臣颁赐爵禄。
  
  《尚书·酒诰》有:"太史友,内史友",毛公鼎有:"卿事寮,太史寮"。这些记载表明,太史还有较多的僚友。春秋沿西周之制,晋、齐、鲁、郑都设太史之官,蔡、莒等小国也不例外。《国语·楚语》提到楚置左史一官,其职掌和周太史相似。
  
  ②内史:主要职掌是司册命之事,故又被称为作册内史或作命内史, 或简称作册。作册之名商代已出现,见于器铭者有作册吾、作册般等人。西周时,内史、作册都很常见,甚至侯国也设此官。内史也有僚属,其长为尹。西周金文中常见内史尹、作册尹或命尹之名。尹职为世袭,于尹后常加上一"氏"字,故有内史尹氏之称,或简称为尹氏。内史之职除草拟、颁宣王之册命外,还担承其他机要职务,比太史掌更大的实权,是周王的亲近之臣。到西周晚期, 作册之名渐少见, 《诗经·小雅》中依赖唯有尹氏而已。《节南山》云:"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诗中将尹氏和太师并列,认为师、尹为周室栋梁之臣,地位极为尊显,故王国维以周末之尹氏和东汉以后的尚书令等枢机之职相提并论。
  
  春秋时周有尹氏、内史,而《左传》所记各国史官,以太史为多,不见内史。铜器铭文中有郑大内史,据此则侯国亦多设有此官。当时各国君权下替,内史之类的君主近臣难以得势,所以他们的名字也很少出现于史册中。
  
  《礼记·玉藻》记:"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郑玄以为太史记言,内史记行。以后如卢辩则以为"太史为左史,内史为右史"。西周金文中有右史,但很少见。《国语》中有左史,唯楚有之。所谓左史即太史、内史为右史的说法,现在仍难证实。
  
  战国时,各国多设有内史,如赵有内史徐越。秦的有关史料较多,四川青川出土的武王二年木牍牍文中丞相与内史并列,则秦内史位副丞相。云梦秦律中有《内史杂律》,其他律文中也常提到内史。秦始皇二十六年,深得始皇信任的蒙恬即居此官以统重兵,则战国时秦内史一直是处于将相之尊的显要之职。
  
  ③御史:卜辞、西周铜器铭文及战国文献中均能见到此官名。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双方都有御史记事。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秦遣御史起贾至魏谋伐齐,说明秦御史地位较重要。秦统一后"职掌副丞相"之御史大夫疑即从御史演化而来。
  
  韩、魏等国于地方亦设御史,如《战国策·韩策三》有"安邑御史";《韩非子·内储说七术》记"卜皮为县令,其御史污秽而有爱妾"。这类御史当是君主派往地方监督县令者。后来秦设监御史以监郡即为此类。
  
  除以上几种史外,还有若干各有专司的史,如《左传》、《仪礼》中的南史、祭史、筮史、卜史、祝史,《周礼》中的外史、女史。《周礼》序官的各官之下几乎都有史若干名,如太宰之下有属于大夫、士身分的属吏若干人,再下为府六人和史十二人,最下为胥、徒。这种史较士为低,但高于给徭役之胥徒,当是属吏中地位最低者。
  
  地方行政机构中也有史,如《礼记·内则》有州史、闾史,云梦秦简有县令之下的令史。县的下属机构如司空,也设有佐、史,这类史有的是无爵者,秦律严禁刑徒或罪谪者去充当此职,表明其身分较低,和《周礼》中府、史之史相似。两汉时县的诸曹皆设掾、史,即从秦县下面的佐、史沿袭而来。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