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mparison between Tibetan and Chinese
藏汉对音
2) Sanskrit-Chinese phonetic transcription
梵汉对音
1.
The phonological rules of the Sanskrit-Chinese phonetic transcriptions of the Dunhuang(敦煌) fragment P.
法藏敦煌P-3861号文献中的梵汉对音资料所呈现的语音规律与《千字文》、《开蒙要训》等敦煌遗存资料大体一致,反映了八、九世纪吐蕃占领敦煌时期河西方音的特点,如清浊界限不甚分明,鼻音声母m、n、η有向mb、nd、ηg演化的迹象,舌上、齿头、正齿三组字混用,宕、梗、通摄-η尾消变,宕摄元音高化,-m、-n尾也有消变的痕迹,等等。
3) Fan-Han translation
番汉对音
4) Sanskrit-Chinese Transliteration
梵汉对音
1.
The materials of Sanskrit-Chinese transliteration can prove that the initials of huiyuan s(慧苑) speech sound were unaspirated and sonant; the initials of Jing(精) and Zhang(章) translated the Sanskrit c-initials simultaneously, and also, the dentals and labiales of Hui Yuan’s(慧苑) speech sound had divided.
梵汉对音材料证明慧苑音系全浊音不送气,带同部位的鼻音音色;精、章组声母同时对译梵语c组辅音;舌音、唇音分立。
2.
Xi Lin s(希麟) materials about the Sanskrit-Chinese transliteration could prove it.
梵汉对音材料证明希麟音系声纽的语音特征是:1)全浊声母不送气,而且带有同部位的鼻音音色; 2)舌音分立,而泥、娘纽合流;3)唇音分立;4)精、章组同时对译梵音c组辅音。
5) Arabian-Chinese diaphone
阿汉对音
1.
The Yi initial (疑母) of Zhongyuan Yinyun (中原音韵) disappear mostly,and reserve individually,which are identical to the pronunciation condition of the Arabian-Chinese diaphone in Huihui prescription (回回药方).
《中原音韵》的疑母大多消失了,个别小韵还保留着,《回回药方》阿汉对音材料所放映的语音情况大致相同。
2.
The article testifies that the zhangxi(章系)、zhixi(知系) and zhuangxi(庄系) of Zbongyuan Yinyun(中原音韵) is syncretic from demonstration and the tone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Arabian-Chinese diaphone in Huihui prescription(回回药方).
介绍和评价了各家对《中原音韵》章、知、庄三系分合的观点,根据《回回药方》阿汉对音材料,从音理和实证的角度证明了《中原音韵》章、知、庄三系的合一。
3.
This paper inspects the different views of researchers on the entering tone of Zhongyuan Yinyun(中原音韵), and supplements the view that Zhongyuan Yinyun (中原音韵) didn t hawe the entering tone with inspecting comprehensively the entering tone in Arabian-Chinese diaphone literature in Huihui prescription(回回药方).
本文较全面地考察了前贤研究《中原音韵》入声的不同意见,通过对阿汉对音材料中入声的全面考察,补充证明了《中原音韵》无入声的观点。
补充资料:汉藏词音比较
利用汉语和藏语同源词或古借词推求语音对应,考证上古汉语语音系统,是汉语音韵学一个边缘分支学科。从汉语藏语古文献的常用词可以发现,藏语汉语很多意义相近的词读音也相近,如果承认汉藏同源,或者只承认古汉藏语里有大量借词,都能利用这批材料研究汉语古音。例如汉语"孔"字和藏语的[k'u嬜]都是常用词,都有相当于现在北京话"窟窿"的用法,它们应当是同源词,或是上古的借词,可以推测汉语的"孔"字上古读音类似[k'u嬜]。
汉语古文献早到两周金文(甲骨系属未敢肯定,暂缺),藏语古文献不早于初唐,要晚近得多,可是并不妨碍比较。正象梵语文献早到公元前4世纪,古日尔曼系语文献最早到4世纪,相差也有近千年,印欧历史比较语言学学者也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推测古印欧语语音系统。
汉藏词音比较的前提是汉语藏语同源说,20世纪初期就有一批欧洲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德国A.康拉德(1864~1925)和德国B.劳佛(1874~1934),他们在很广的范围探求汉台藏缅语同源。30年代王静如继续这种研究,用数目字一至十和人称代词我、吾、女的汉语、藏语词音对比证明汉藏同源。例如,"二"的汉语古音是[ni],藏语古音是gis;"三"的汉语古音是 [sɑm],藏语古音是 gsum。英国W.西门华德也作过一定的研究,例如他举证的"目"(眼)汉语古音[m嫀uk],藏语古音mig ,"鱼"汉语古音[嬜a],藏语古音ńa,就比较有力。
20世纪40年代进入了利用汉藏同源语法成分考证古汉语语音的阶段,俞敏的《汉语的"其"和藏语的"gji"》就是一例。他研究了藏语gji的5种形式(gji,gi,kji,ji,i)汉语其字的3种用法("配天其泽","彼其之子","子曰何其")用其字和gji的比较表明了他作汉藏词音比较的方法。他鉴于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研究韵部的成绩比声纽好,只对韵部音值作了比较研究,但是规模比较大,所得成果一部分以《汉藏韵轨》(即韵的语音对应规律)的题目附在《汉语的"其"和藏语的"gji"》后面(见表)。
俞敏采用黄侃28部部目,求得了除登歌齐豪沃5部外23部的音值。
这里每类音只举一个例,实际例字多得多。比如-im类字就可以再加khrims(法律)=钦、坎;gnim(剪子)=钻;grim(急)=今(迨其今兮);ad▌im(泥塘)=浸; stim(吸水)=渗;thim(沉)=沉;▌im(好吃)=甚;gzim(睡)=寝; rim(行列)=林。
1973年,加拿大汉学家E.G.蒲立本在《关于汉语词族的几个新假说》中,从《汉书》用"都赖"对中亚Talas河证明汉语去声有齿擦音韵尾,又利用藏语agebs-pa(蓋),完成体bkab和古汉语"蓋"、"盍"同源关系论证古汉语有-s收尾音。
1977年美国汉学家包拟古写了《原始汉语和汉藏母语》,从添前字(不独立成音节的词头)、声母、介音、尾音各方面来探讨,有些是很成功的。比如引chepang语中的" hme"和古汉语火、(还可以补上"燬")比较,试建*hm-复声母就很有说服力。因为不看古文献,只查第二手字书,有些努力是失败的,比如给"庠"字下的注释全是"祥"的意思,就是一例。
汉藏词音比较还是在萌芽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须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声纽的清浊对应没规律,数目字"九"汉语里属清音见纽,声纽古音读 k,在藏语里是dgu,ɡ是浊音,这类现象还没有一种合乎实际的解释。目前用来比较的常用词数量也不够多,材料还需要大量开掘。研究汉藏同源词的语音对应,拿藏语词音推测古汉语语音的结果,利用活语言材料,是这个边缘学科的优越性。
汉语古文献早到两周金文(甲骨系属未敢肯定,暂缺),藏语古文献不早于初唐,要晚近得多,可是并不妨碍比较。正象梵语文献早到公元前4世纪,古日尔曼系语文献最早到4世纪,相差也有近千年,印欧历史比较语言学学者也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推测古印欧语语音系统。
汉藏词音比较的前提是汉语藏语同源说,20世纪初期就有一批欧洲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德国A.康拉德(1864~1925)和德国B.劳佛(1874~1934),他们在很广的范围探求汉台藏缅语同源。30年代王静如继续这种研究,用数目字一至十和人称代词我、吾、女的汉语、藏语词音对比证明汉藏同源。例如,"二"的汉语古音是[ni],藏语古音是gis;"三"的汉语古音是 [sɑm],藏语古音是 gsum。英国W.西门华德也作过一定的研究,例如他举证的"目"(眼)汉语古音[m嫀uk],藏语古音mig ,"鱼"汉语古音[嬜a],藏语古音ńa,就比较有力。
20世纪40年代进入了利用汉藏同源语法成分考证古汉语语音的阶段,俞敏的《汉语的"其"和藏语的"gji"》就是一例。他研究了藏语gji的5种形式(gji,gi,kji,ji,i)汉语其字的3种用法("配天其泽","彼其之子","子曰何其")用其字和gji的比较表明了他作汉藏词音比较的方法。他鉴于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研究韵部的成绩比声纽好,只对韵部音值作了比较研究,但是规模比较大,所得成果一部分以《汉藏韵轨》(即韵的语音对应规律)的题目附在《汉语的"其"和藏语的"gji"》后面(见表)。
俞敏采用黄侃28部部目,求得了除登歌齐豪沃5部外23部的音值。
这里每类音只举一个例,实际例字多得多。比如-im类字就可以再加khrims(法律)=钦、坎;gnim(剪子)=钻;grim(急)=今(迨其今兮);ad▌im(泥塘)=浸; stim(吸水)=渗;thim(沉)=沉;▌im(好吃)=甚;gzim(睡)=寝; rim(行列)=林。
1973年,加拿大汉学家E.G.蒲立本在《关于汉语词族的几个新假说》中,从《汉书》用"都赖"对中亚Talas河证明汉语去声有齿擦音韵尾,又利用藏语agebs-pa(蓋),完成体bkab和古汉语"蓋"、"盍"同源关系论证古汉语有-s收尾音。
1977年美国汉学家包拟古写了《原始汉语和汉藏母语》,从添前字(不独立成音节的词头)、声母、介音、尾音各方面来探讨,有些是很成功的。比如引chepang语中的" hme"和古汉语火、(还可以补上"燬")比较,试建*hm-复声母就很有说服力。因为不看古文献,只查第二手字书,有些努力是失败的,比如给"庠"字下的注释全是"祥"的意思,就是一例。
汉藏词音比较还是在萌芽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须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声纽的清浊对应没规律,数目字"九"汉语里属清音见纽,声纽古音读 k,在藏语里是dgu,ɡ是浊音,这类现象还没有一种合乎实际的解释。目前用来比较的常用词数量也不够多,材料还需要大量开掘。研究汉藏同源词的语音对应,拿藏语词音推测古汉语语音的结果,利用活语言材料,是这个边缘学科的优越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