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avid J. Gross
戴维·格罗斯
1.
David J. Gross and the Discovery of Asymptotic Freedom;
戴维·格罗斯与渐近自由的发现
4) Davis Station
戴维斯站
1.
During CHINARE-22(from December,2005 to March,2006),a lake sediment core named DG4,which contains penguin droppings,was collected from GD2 lake on the Gardner Island near Davis Station,East Antarctica.
在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2005/2006)期间,采集了东南极戴维斯站区加德纳岛(GardnerIsland)上一根含企鹅粪的沉积泥芯。
5) Davis
戴维斯
1.
This paper is Gregory A Davis speech on his seventyth birthday celebration hold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translated by Professor Ma Wenpu.
本文是格瑞高利·艾伦·戴维斯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他举办的70华诞生日庆祝会上的讲话,由马文璞教授翻译整理而成。
补充资料:格罗斯,G.
德国画家。1893年7月26日生于柏林,1959年7月6日卒于同地。1909~1910年在德累斯顿皇家萨克森美术学院学习,1912~1914年在柏林皇家美术学院与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913年访问巴黎,接触了不少立体主义与未来主义的作品。1918~1920年参加柏林的达达主义运动,是达达杂志的出版人之一。当时格罗斯的政治立场是激进的,1922年到苏联旅行,1924年成为艺术家团体红色小组的主席。1925年成为新客观社团的主将。从1911年开始发表作品,用讽刺的笔法描绘柏林夜生活和社会的阴暗面。战后,用漫画揭露专制政权、腐败的社会道德面貌和战争的残暴、恐怖。除画少数油画外,他主要用黑白素描勾勒,作品辛辣、幽默,有浓厚的艺术趣味。
格罗斯的思想左倾,同时有虚无的、无政府主义的意识。1924年,他在《艺术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声称他当时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类的仇恨"。他的作品更多地是表现对社会以至整个人类的嫌弃与厌恶,给人鼓舞的力量不够,但这并不排斥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积极的社会意义。所以鲁迅把格罗斯和K.珂勒惠支并列,称他们是"新的战斗的作家",说他的作品"漫画而又漫画"。早期代表作有《献给奥斯卡·巴尼查》(1917~1918),把一个人的葬礼描绘成社会动乱的场面。《现役合格》(1918)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感。《共和国的自动装置》(1920)是一幅揭露资本主义"民主选举"实质的政治讽刺画,采用了意大利形而上画派画家G.de基里科的画法。同一年创作的《工程师的心田》,用拼贴的方法塑造了一个阴险的机械师的形象。漫画《这里有贫民的气味》、《早晨5点钟》,是刺向统治阶级的锋利匕首。格罗斯对社会上流行的庸俗的小市民气的冷嘲热讽,也有犀利的锋芒,如《单恋的男人》、《争吵》等。主要画集有《统治阶级的嘴脸》(1921)、《惩罚随之而来》(1923)、《小市民的镜子》(1925)等。法西斯上台后,格罗斯于1933年被迫离开德国到美国避难,在纽约大学生联盟任教。由于远离火热的斗争,政治热情消失,后期作品失去了原来的战斗气息。1951年访问柏林,于1959年回柏林居住,但不久即去世。代表作还有《支撑社会的人们》(1926)。
格罗斯的思想左倾,同时有虚无的、无政府主义的意识。1924年,他在《艺术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声称他当时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类的仇恨"。他的作品更多地是表现对社会以至整个人类的嫌弃与厌恶,给人鼓舞的力量不够,但这并不排斥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积极的社会意义。所以鲁迅把格罗斯和K.珂勒惠支并列,称他们是"新的战斗的作家",说他的作品"漫画而又漫画"。早期代表作有《献给奥斯卡·巴尼查》(1917~1918),把一个人的葬礼描绘成社会动乱的场面。《现役合格》(1918)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感。《共和国的自动装置》(1920)是一幅揭露资本主义"民主选举"实质的政治讽刺画,采用了意大利形而上画派画家G.de基里科的画法。同一年创作的《工程师的心田》,用拼贴的方法塑造了一个阴险的机械师的形象。漫画《这里有贫民的气味》、《早晨5点钟》,是刺向统治阶级的锋利匕首。格罗斯对社会上流行的庸俗的小市民气的冷嘲热讽,也有犀利的锋芒,如《单恋的男人》、《争吵》等。主要画集有《统治阶级的嘴脸》(1921)、《惩罚随之而来》(1923)、《小市民的镜子》(1925)等。法西斯上台后,格罗斯于1933年被迫离开德国到美国避难,在纽约大学生联盟任教。由于远离火热的斗争,政治热情消失,后期作品失去了原来的战斗气息。1951年访问柏林,于1959年回柏林居住,但不久即去世。代表作还有《支撑社会的人们》(1926)。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