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olism reductionism generationism Hmong generativist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generativist philosophy
整体论 还原论 生成论 苗族生成哲学 当代生成哲学
2) Generative Holism
生成整体论
1.
The Generative Holism:A New Paradigm of Pragmatic Research;
生成整体论:语用学研究的新范式
3) existential philosophy
生存论哲学
1.
The first transition is from the ancient dogmatic philosophy to kant s critical philosophy; the second transition from Kant s philosophy to the contemporary existential philosophy; the third transition from Schopenhauer s existential philosophy to t.
第一个大转向是从独断论哲学到批判哲学;第二个大转向是从批判哲学到生存论哲学;第三个大转向是从生存论哲学到当代语言哲学。
2.
Actually, we couldn’t use alienation only as a concept in the field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but should use it as a philosophy concept, a modern philosophy concept, and a basic question of modern existential philosophy to understand particularly.
“异化”概念的形成是以对自然的“祛魅”和人对自身产物的崇拜为前提的,它是一个现代性的哲学范畴,也是现代生存论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4) philosophy of life theory
人生论哲学
5) generative ontology
生成本体论
6) generativism
生成论
1.
The proposition "It from wei" i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system generativism.
在有和无之间引入一个新范式“微(wei)”,把它定义成以微不足道的物质能量载荷和传送的未来系统的信息核,阐明“有生于微”命题是系统生成论的基本原理。
2.
In this article, especially after comparing Laozi s correlative thought to the concept of empty set in fractal theory, we acknowledge there exists metaphysical wisdom and foundation for post-modern generativism.
文中特别把分形理论中“空集”的概念与老子的有关思想进行比较,认为我们传统文化中具有后现代生成论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与智慧,只要正确地研究、继承与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把握现在,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将是与后现代文化最为契合的民族文化。
补充资料:数学模式论
运用数学方法,即建立一定的有关学习的数学模式,对学习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
关于学习过程的数量分析的理论,在美国心理学家C.L.赫尔的著作中已有某些纲领性的叙述。但是,数学模式论则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美国W.K.埃斯蒂斯等人所创立的。1951年,埃斯蒂斯发表了关于刺激样本理论的第一篇文章,以后又继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为,埃斯蒂斯是数学模式论的代表人物。
数学模式论只是用来探讨学习的理论结构的一种特殊方法,并非一种新的关于学习的基本原理。具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可运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他们的理论。
在学习的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可以发现实验数据之间的丰富联系。数学模式既可用来简洁地表示关于学习过程的资料,又可用来解释这些资料。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数学模式可以精确地预测学习的进程。例如,我们可以预测对复合刺激物的反应。如果我们以S1表示复合刺激物中的一组要素与反应A1相联系;S2与A2相联系;S3表示第三组要素,其中,任意的1/2要素与A1联系,1/2要素与A2联系。这样,如果考查由S1中的n1要素,S2中的n2要素,S3中的n3要素组成的复合刺激,那么,预期A1反应的比例是斯科弗勒尔(Schoeffler)在1954年用实验检验了这一预测。他在一次测验中分别从S1、S2、S3中提取 8、2、8个要素,这个预测值是与观察所得值0.67相同。因此,有些主张在学习的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的人认为,某些学习的数学模式的精确性甚至可以与最佳的物理理论相比。
但是,当前所采用的数学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现在还没有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适用的模式。往往是在A情况下所得到的数学模式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情况B;而且,现在所得到的模式是杂乱的,不连贯的,缺乏一个全面的联结系统用以控制众多类型的模式。
但是,在心理学中运用数学模式已经渗透到许多研究领域之中,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模式这一潮流还将继续下去。
参考书目
G.H.Bower, E.R.Hilgard, Theories of learning,Prentice-Hall Press,London,1980.
关于学习过程的数量分析的理论,在美国心理学家C.L.赫尔的著作中已有某些纲领性的叙述。但是,数学模式论则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美国W.K.埃斯蒂斯等人所创立的。1951年,埃斯蒂斯发表了关于刺激样本理论的第一篇文章,以后又继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为,埃斯蒂斯是数学模式论的代表人物。
数学模式论只是用来探讨学习的理论结构的一种特殊方法,并非一种新的关于学习的基本原理。具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可运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他们的理论。
在学习的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可以发现实验数据之间的丰富联系。数学模式既可用来简洁地表示关于学习过程的资料,又可用来解释这些资料。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数学模式可以精确地预测学习的进程。例如,我们可以预测对复合刺激物的反应。如果我们以S1表示复合刺激物中的一组要素与反应A1相联系;S2与A2相联系;S3表示第三组要素,其中,任意的1/2要素与A1联系,1/2要素与A2联系。这样,如果考查由S1中的n1要素,S2中的n2要素,S3中的n3要素组成的复合刺激,那么,预期A1反应的比例是斯科弗勒尔(Schoeffler)在1954年用实验检验了这一预测。他在一次测验中分别从S1、S2、S3中提取 8、2、8个要素,这个预测值是与观察所得值0.67相同。因此,有些主张在学习的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的人认为,某些学习的数学模式的精确性甚至可以与最佳的物理理论相比。
但是,当前所采用的数学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现在还没有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适用的模式。往往是在A情况下所得到的数学模式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情况B;而且,现在所得到的模式是杂乱的,不连贯的,缺乏一个全面的联结系统用以控制众多类型的模式。
但是,在心理学中运用数学模式已经渗透到许多研究领域之中,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模式这一潮流还将继续下去。
参考书目
G.H.Bower, E.R.Hilgard, Theories of learning,Prentice-Hall Press,London,198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