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巴赫金诗学
1)  Bahktin's poetics
巴赫金诗学
2)  Bakhtin's theory
巴赫金学说
3)  Bakhtin's translinguistics
巴赫金超语言学
4)  Mikhail Bakhtin
巴赫金
1.
On “Discourse” in the Sight of Philosophy: A Study on Mikhail Bakhtin s Theory of Discourse;
从哲学角度论“话语”——巴赫金语言哲学研究
2.
On the basis of his profound research,Mikhail Bakhtin applied this dialogue theory into the field of literary creation.
巴赫金对此有深入研究,并将这一理念运用于文学创作。
5)  Bakhtin [英][bɑ:k'ti:n, bɑ:ū-]  [美][bɑk'tin, bɑū-]
巴赫金
1.
Freedom and Imagination of Freedom: A Study of Network in Perspective of Bakhtin s Carnival Theory;
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
2.
Communication through Dialogue and Dialogue through Communication——The meaning of Bakhtin s Dialogu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在对话中传播 在传播中对话——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传播学意义
3.
Pursuing the Interaction and Mixture in an Open State——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of the Essence of Fiction from Bakhtin’s Theories;
追求开放中的互动与融合——从巴赫金小说本质理论看小说本质理论的发展趋向
6)  Bahktin
巴赫金
1.
On Bahktin s Idea of Combin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Study in Literary Criticism;
论巴赫金文艺批评思想的内外整合观
2.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er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via the surplus of vision, which is proposed by Bahktin as part of his Dialog Theory.
本文采用巴赫金对话理论中"超视"的观点对口译和译员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译员对话语和自身的"超视",以及他人对译员的"超视"。
3.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as a philosophical source,Marxism does not exercise obvious influence on Bahktin,the famous former Soviet thinker,literary critic,linguist and philosopher,whose 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s so entitled but by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一般认为,在哲学思想来源上,马克思主义对于苏联著名的思想家、文艺批评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巴赫金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他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哲学》这本书用马克思主义充当标题,仅是因为当时苏联的政治环境使然。
补充资料:巴赫
巴赫(1685~1750)
Bach,Johann Sebastian 
    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1685年3月21日生于爱森纳赫,1750年7月28日卒于莱比锡。
    
   

图片

图片


   
    生平和创作   巴赫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其几代祖辈家族成员多系民间乐师、城市吹鼓手或管风琴师。幼年时参加德国特有的乞童歌队 。8 岁父母双亡,寄居于兄长处,并从兄学键盘乐器等。15岁起独立谋生。1703年任魏玛宫廷小提琴手。1707年任米尔豪森教堂管风琴师。同年与堂姐玛丽娅·巴巴拉结婚。1708年任魏玛宫廷管风琴师,兼为宫廷作宗教音乐。1714年被任命为宫廷乐师,作有大量康塔塔。1717年后任克滕宫廷乐长。这是他一生中处境较为顺利的年代,也是他创作上(尤其在世俗性器乐创作上)丰收的年代。克滕公爵热爱音乐 ,对巴赫非常器重 ,常与之一起演奏、旅行。此期间巴赫写下许多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勃兰登堡协奏曲》、《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大提琴独奏奏鸣曲》、《创意曲》。1720年他妻子去世。1721年与安娜·玛格达勒娜结婚 。1724 ~1750年任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乐长。同时他还在尼可拉教堂供职,并兼事托马斯教堂附属学校的教学和演出工作 。巴赫在莱比锡度过了后半生,写下了265部宗教康塔塔、6部经文歌、5 部弥撒曲、4 部受难曲、3部清唱剧等宗教性音乐,又创作《平均律钢琴曲集》下卷、《意大利协奏曲》、《戈尔德贝格变奏曲》等世俗性乐曲。1747 年他访问波茨坦 ,为普鲁士皇帝腓特烈演奏 ,并根据普皇的一个主题写一部乐曲《音乐的奉献》献给普皇。最后,他写了一卷《赋格的艺术》(未完成)。此后,因双目失明而搁笔直至逝世。
    成就和影响  巴赫终生在教堂和宫廷中供职。时代和环境的局限在他思想、创作上留下深深的宗教烙印。但这并未妨碍他创作伟大不朽的音乐。巴赫音乐思维的高度逻辑性,结构的严密性与当时崇尚理性和数学的理性主义有关。他对音乐科学的创造——十二平均律积极支持,并创作《平均律钢琴曲集》加以推广和应用。巴赫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富于哲理性,具有沉思冥想的性质和内在的思想情感,艺术上达到了深切动人的境地。作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根植于德国民间传统音乐之中,音乐语言极其丰富。他的音乐绝大部分是以严谨的复调写成,这些复调常结成严密的音线网,其中每根线条理清晰、脉络鲜明,既有独立的生命,而又各系整体结构中的有机组成之一,从而使音乐织体的纵横关系达到有机地完美结合的境地。巴赫的音乐创作标志着德意志民族音乐的开端,对后世音乐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的音乐也标志着德意志民族音乐语言的形成。18世纪末叶的古典乐派作曲家们,如W.A.莫扎特在其晚期创作中明显地吸取了巴赫复调音乐的精神和手法,L.van贝多芬在音乐的逻辑性上更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巴赫的成就。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如R.舒曼、F.门德尔松、F.F.肖邦等,从巴赫的音乐中吸取灵感。20世纪各种不同流派的作曲家们,也从巴赫的音乐中获得了新的养料,如B.巴托克、I.斯特拉文斯基、R.欣德米特、A.奥涅格等。巴赫及其音乐不仅是他以前音乐成就的集大成者,更是他以后音乐发展的启迪者。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