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象征主义戏剧
1)  Symbolism drama
象征主义戏剧
2)  symbolic drama
象征主义诗剧
3)  dramatism
戏剧主义
1.
In this thesis, Burke s ideas of new rhetoric are studied from three aspects: rhetoric of identification, dramatism, and logology, which constitut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framework proposed.
本文从三个方面构建出伯克新修辞语篇分析模式的框架:同一修辞、戏剧主义和符号体系。
2.
Based on the linguistic view of dramatism,Burke proposes terministic view,which,to a certain extent,discloses the intricat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mind and reality.
伯克以戏剧主义语言观为基础提出的术语视界,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语言、思维和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4)  Symbolism [英]['sɪmbəlɪzəm]  [美]['sɪmbə'lɪzəm]
象征主义
1.
The Study on the Symbolism in the Art of Ancient Furniture in Southern Anhui;
皖南古民居家具艺术的象征主义研究
2.
Lingering at the Margin of Order——the fate of symbolism in the history of modem literary theory;
在秩序的边缘徘徊——象征主义在现代文学理论史中的命运
3.
The origination of Li Jin-fa and Symbolism;
李金发与象征主义之滥觞
5)  feminist play
女性主义戏剧
1.
The feminist play is an important literary school in America,which was formed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and is now one of the focuses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主义戏剧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也是当代美国文学批评的研究热点之一。
6)  New-realist Drama
新现实主义戏剧
1.
A Stone Thrown into the Lake——On British New-realist Drama;
一石惊破水中天——浅谈英国新现实主义戏剧
补充资料:象征主义戏剧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作为一个流派,它首先兴起于诗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莫雷亚斯于1886年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将这派诗人称之为"象征主义者"。后来一般都以此作为象征主义诞生的标志。很快,这个流派从诗歌扩展到戏剧,并成为一个波及欧洲数国的戏剧流派。比利时诗人M.梅特林克于1886年去巴黎参加象征主义运动,并于1889年发表剧本《玛兰纳公主》,被公认为是第一个象征主义剧作家。这一流派的主要剧作家和作品有:梅特林克的《不速之客》(1890)、《青鸟》(1908),爱尔兰剧作家J.M.辛格的《骑马下海人》(1903),德国剧作家G.豪普特曼的《沉钟》(1896),俄国剧作家Л.Н.安德列耶夫的《人的一生》(1906)等。
  
  象征主义认为宇宙万物与人类的精神之间存有某种互相契合的"对应"关系,主张将宇宙万物作为各种人类精神或社会观念的象征来加以表现。象征主义戏剧也基本体现了这种精神。它们否定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追求所谓内心的"最高的真实"。在这派剧作中,有时通过奇特的想象把抽象的观念和有形、无形的事物,都化为具有特征的象征形象,如《青鸟》中各种各样的"幸福"、"欢乐","火"、"光","黑夜的芳香","睡眠","感冒"等等;有时则用各种象征手法表现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如《闯入者》中用音响象征"死神"的闯入,《骑马下海人》中笼罩人类命运的大海的波涛声,等等。因此,尽管它们的思想倾向不同,但大都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和非理性主义的倾向。
  
  一般认为,象征主义戏剧的上述特点,是由于该派剧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深感厌恶、绝望,遂将笔触从现实的"此岸世界"转向"彼岸世界",并认为这种"彼岸世界"只有用剧作家的直觉和想象才能感知,而不能凭借理性去认识。因此,这派剧本又大都具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
  
  象征主义戏剧的另一特点是:多采用与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不同的象征、暗示、隐喻等表现手法。这类表现手法,后来被表现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大量借用,甚至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所吸收,从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有些话剧作家也受到象征主义戏剧的影响,如田汉的早期剧作就有一部分表现出象征主义的特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