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ocial justice problems
社会公正问题
1.
The argument on justice between Rawls and Nozick and It s contribution to solve social justice problems in China;
罗尔斯与诺齐克的正义之辨及其对解决我国社会公正问题的启示
3) social problem
社会问题
1.
The social problem in the urbanization progress from residential quarters of agriculture to non-agriculture;
从农转非小区看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重庆高新区农转非小区调查
2.
Discussion on the social problems of Competitive Sports;
浅析竞技体育中的社会问题
3.
Social Problem and Develop Quality——Study on Social problem of Modernization Progress;
社会问题与发展质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研究
4) social problems
社会问题
1.
The Course "Social Problems" Should Lead to Rational View of Problems
“社会问题”课程重在引导理性“问题观”
2.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asic conception and factor of the social problems.
分析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概念,以及构成社会问题的基本要素。
5) social issues
社会问题
1.
This paper,based on these social issues,aims to urge government to give more attentions on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s cities so .
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或者形势比其他城市更严峻的社会问题。
2.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issu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gender attitudes reflected in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 social policies and social issues in 1990s China.
文章通过对 2 0世纪 90年代这 1 0年里我国社会学界在社会政策和社会问题研究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观念进行概括 ,总结出他们在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 ,并详细地分析了这些研究中存在的三种情况 ,即对社会性别的忽略或笼统化、一定的社会性别歧视、合理的社会性别分析描述和以抨击偏见维护两性平等。
3.
As a significant journal in the late period of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Reformation has introduced various new western thoughts, examined a variety of social issues,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pread of socialist ideas in China by publishing plentiful articles on socialism.
《改造》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一份重要期刊,在积极输入西方各种新思潮,研究各种社会问题的同时,还发表了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为推进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6) social issue
社会问题
1.
A description of researches in social issu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RC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问题研究的分类、领域与思考
补充资料: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
中国文化思想界 20世纪 30年代初就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等问题展开的论战。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以解决中国革命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此,导致了这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此次论战开始于1930年,延续了几年时间。论战一方以王学文、潘东周、刘梦云(张闻天)、李一氓、吴黎平(吴亮平)、杜鲁人(何干之)等为代表,因主要在《新思潮》杂志发表文章,故名"新思潮派"。另一方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以严灵峰、任曙等为代表,因文章多登于《动力》杂志,故名"动力派";另一部分以陶希圣、周佛海等为代表,因文章多发表于《新生命》月刊,故名"新生命派"。
论战的焦点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思潮派"认为,帝国主义入侵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维护着封建生产关系,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动力派"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帝国主义入侵破坏了封建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新生命派"同样是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论战的结果,更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潮派"的观点。这对革命者检讨革命失败的原因,明确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都起了重要作用。
继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之后,1932~1933年期间,又开展了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的问题主要有三: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是否经历过这样的阶段?②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否与人类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基本相同,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进步的历史学家以具有创见的论著对这场争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郭沫若在研究大量卜辞金石文字等文献和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肯定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春秋到鸦片战争是封建制时代。吕振羽撰写了《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等,对殷代的奴隶制社会及其以前的原始社会作了有意义的探讨,他肯定秦汉以后是封建制时代,鸦片战争以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问题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直到80年代,历史学界仍在进行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性质已迥然不同,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是和关系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前途的政治论战紧密交织在一起的;80年代则是从学术上进行科学的研讨。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以解决中国革命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此,导致了这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此次论战开始于1930年,延续了几年时间。论战一方以王学文、潘东周、刘梦云(张闻天)、李一氓、吴黎平(吴亮平)、杜鲁人(何干之)等为代表,因主要在《新思潮》杂志发表文章,故名"新思潮派"。另一方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以严灵峰、任曙等为代表,因文章多登于《动力》杂志,故名"动力派";另一部分以陶希圣、周佛海等为代表,因文章多发表于《新生命》月刊,故名"新生命派"。
论战的焦点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思潮派"认为,帝国主义入侵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维护着封建生产关系,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动力派"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帝国主义入侵破坏了封建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新生命派"同样是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论战的结果,更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潮派"的观点。这对革命者检讨革命失败的原因,明确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都起了重要作用。
继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之后,1932~1933年期间,又开展了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的问题主要有三: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是否经历过这样的阶段?②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否与人类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基本相同,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进步的历史学家以具有创见的论著对这场争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郭沫若在研究大量卜辞金石文字等文献和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肯定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春秋到鸦片战争是封建制时代。吕振羽撰写了《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等,对殷代的奴隶制社会及其以前的原始社会作了有意义的探讨,他肯定秦汉以后是封建制时代,鸦片战争以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问题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直到80年代,历史学界仍在进行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性质已迥然不同,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是和关系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前途的政治论战紧密交织在一起的;80年代则是从学术上进行科学的研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