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法人职务犯罪
1)  the official crime by juridical person
法人职务犯罪
2)  official offence in judicial activity
司法职务犯罪
1.
From the angle of view of working mechanism of judicial power,the thesis makes a special and deep re-search of how to prevent and cure the official offence in judicial activity in China.
司法职务犯罪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职务性犯罪,以现代犯罪原因论观之,产生此类犯罪的原因呈现出多元多层次的特点:既受经济因素、文化传统的制约,又受司法运行机制的困扰,还受司法工作人员的素质、立法本身的缺陷、教育缺失或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3)  Illegal Activities of Post
职务性违法犯罪
1.
Discussion on Preventing Illegal Activities of Post in Frontier Inspection Organs;
对边检机关预防职务性违法犯罪工作的思考
4)  Crime by taking advantage of duty
职务犯罪
1.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combining lenience and strictness in the process of crackdown on crime by taking advantage of duty is an important method in bui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在打击职务犯罪过程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2.
Preventing crime by taking advantage of duty is always the subject of judiciary.
预防职务犯罪历来是司法实践探讨的课题。
3.
Crime by taking advantage of duty is one of the factors,which affect the social stability.
职务犯罪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设计预防策略,对其进行综合治理。
5)  post crime
职务犯罪
1.
On the Subject Natural Person in the Post Crime;
论职务犯罪中的自然人主体
2.
The rebuilding of logical view of preventing the post crime with refere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logical view against rotting;
从国际反腐理念审视我国预防职务犯罪理念的重构
3.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precautionary measures of post crime;
探索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
6)  official crime
职务犯罪
1.
On official crime in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types,logic and countermeasures;
行政执法职务犯罪:类型、逻辑与对策
2.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official crime is analyzed by an economic model based on life cycle hypothesis.
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职务犯罪问题的分析,主要探讨职务犯罪的动态特征。
3.
Official crime has become a striking social problem,and the prevention of official crime in new period has become a subject of great importance in front of us.
职务犯罪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新时期预防职务犯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补充资料:法人经济犯罪


法人经济犯罪


  法人经济犯罪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问题,英美法系国家认为法少、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但由于法人自身的特点,对其无法适用自由刑和生命刑,在处罚上一般都用罚金来代替。大陆法系国家则格守“法人无犯罪能力”、“社团不能犯罪”的传统观念,都不设法人可罚性的规定。日本近年来在一些行政法中,都有一些对法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按照中国的传统观点,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而法人只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不能作为犯罪立体承担刑事责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法人犯罪活动突出,严重危害国计民生,中国立法机关已逐渐采纳法人犯罪的观点,在刑事立法上已有所体现。1987年1月2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犯走私罪的,由司法机关对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该单位判处罚金,判处没收走私货物、物品、走私运输工具和违法所得。”这一规定,是中国在法律上确认法人犯罪并采用双罚制原则的第一个刑事立法例。此后,1988年《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1988年《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和1989年《关于当前处理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投机倒把犯罪案件的规定》,相继规定了法人犯罪的有关处罚办法。 综合各种有关规定,所谓法人犯罪,指为法人谋取不法经济利益,经过法人机关决策、授意或者批准,由法人代表人或者其他人员从事的危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情节严重的行为。这说明:犯罪主体是法人;犯罪客体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犯罪的主观要件是为法人谋利益的故意行为;犯罪的客观要件是经过法人机关决策、授意或者批准并由法定代表或其他人员施行的、危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情节严重的行为。法人具有犯罪能力,能够进行犯罪活动,是因它具有行为能力,它的行为能力又是由于它的独立的意志能力所致它的这种犯罪能力既不能离开自然/、而独立行为.又不等于自然人的行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由集体实施的犯罪能力。如同它承担民事法律责任一样,它也能承担刑事法律责任。所以,对法人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既符合犯罪构成理论,也符合刑罚的目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