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eircean Semiotics
皮尔士符号学
1.
A Study of Non-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ircean Semiotics;
从皮尔士符号学的角度探讨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
3) Peirce's sign
皮尔斯的符号
4) Peircean sign theory
皮尔斯符号理论
5) Saussurean semiology
索绪尔符号学
1.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aussurean semiology and Peircean semiotics and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through criticisms on Saussurean semiology from Peircean points of view.
本文从皮尔斯符号学观点对索绪尔符号学的批评,分析两派理论的异同和各自的优缺点。
6) Peirce
皮尔士
1.
Peirce on Science and Its Method and Attitude;
皮尔士论科学及其方法、态度
2.
The Coherence of Peirce s Epistemology;
皮尔士认识论的内在统一性
3.
Charles Sanders Peirce s Influence on Roman Jakobson;
皮尔士对雅柯布森的影响
补充资料:皮尔士,C.S.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自然科学家、逻辑学家,实用主义的创始人。
生平和著作 皮尔士1839年 9月10日生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其父B.皮尔士是数学家,任教于哈佛大学,对他有很大影响。皮尔士于1855年进哈佛大学学习化学并对哲学、天文学等多种学科感兴趣。大学毕业后,他任职于美国海洋和大地测量观察所,并在哈佛作天文台助理,1875年曾前往欧洲研究钟摆。1877年任出席国际大地测量学大会的美国首席代表。他先于A.A.迈克尔逊以光波波长作为测量单位。皮尔士一生并不得志,1887年以前他一直谋求在大学获得一个正式教席,均未如愿。1914年在贫困中因患癌症去世。他生前仅发表过一些单篇论文,其中对实用主义的发展较有影响的是发表于《通俗科学月刊》上的《信念的确定》(1877)和《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晰》(1878)。他的大部分论著由后人编辑整理成《皮尔士文集》共 8卷,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哲学思想 皮尔士承认其创立的实用主义是受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的影响。他作为实用主义核心的关于意义的理论,是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启发下提出的。他为了清理形而上学造成的混乱,把观念的意义和实际效果联系起来,断言一个观念的定义是这个观念的可感觉的效果,一个客体的概念无非是那些效果的概念。皮尔士不满意他的追随者特别是W.詹姆斯对实用主义的解释,并将其易名为"实效主义"。实效主义的根本含义是用实际效果说明和规定意义,其目的在于清晰地阐明表征事物观念的意义,确定意义存在于效果之中。在皮尔士看来意义等于全部效果,如果没有效果,则无意义。他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在本体论上,皮尔士反对F.C.S.席勒,特别是詹姆斯的某些观点。詹姆斯认为本体论的本性和任何经验的事物无关,它是独断的,因而将其划归在他认为无意义的形而上学的范围。与此相反,皮尔士认为如果形而上学同科学方法相符那还可保留。他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可知,并企图将本体与现象统一起来。皮尔士所说的存在既包括物质事物,也包括心理意志,甚至还包容如莎士比亚戏剧所塑造的形象。他深受中世纪实在论者J.邓斯·司各特的影响。他断言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共相,一般规律与颜色、声音、气味、轻重以及人的各种心理感受等具体事物的性质一样是实在的。他的所谓共相,通常是柏拉图式的理念的别名。他甚至由此肯定一个"理想的世界",即理念的世界。认为这个世界是范本,现实存在的宇宙不过是分支;理念是没有规定而单纯的潜存者,是整体,而现实的存在物似乎是仿造品,是片断。这样他就转向了先验论和客观唯心主义。
皮尔士的认识论思想比较复杂,其中包含某些积极因素,但总的说来并未越出实效主义的范围。他认为认识意味着探索,探索的唯一目的在于澄清意见,取得真实意见,达到信仰的确定。他指出,认识是人类面临一种客体而进行的思维活动的开端和过程,包括知觉、知觉判断、特别是概念的运用,最后则归结为行动。他认为观念、概念和思想都能对行动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智慧具有使行动适应环境和有助于满足欲望的职能。
逻辑思想 皮尔士在逻辑方面的重大贡献之一,是他改进了布尔代数,例如,他独立于W.S.耶方斯把两个类的逻辑和"a+b"定义为"或者是 a,或者是b,或者既是a又是b",这样便使加法运算在相容的两个类之间也能进行;他还引进了一种新的逻辑关系──包含关系,用符号"劏"表示,可以把"所有A是B"表示为"A劏B","A=B"可表示为"A劏B并且B劏A"。
皮尔士在现代逻辑中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发展了关系逻辑,他引入新的概念和新的符号,把关系逻辑组成为一个关系演算。他首先用外延的观点把二元关系看成是由事物的有序对所组成的类,例如"配偶"就是由具有配偶关系的人们的有序对组成的类。他把1b代表的"一个恩人的配偶",称之为关系积。1+b代表的"除恩人外的人的配偶"即"每一个非恩人的配偶",称之为关系和。皮尔士定义的"关系和"在直观上不太明显,但却有一个优点,即能使关系积与关系和之间遵守德摩根律(见A.德摩根)。关系加法和关系乘法服从结合律,如,1(bs)=(1b)s(s代表"仆人"),其意思是"(仆人的恩人)的配偶也就是仆人的(恩人的配偶)",但关系加法和关系乘法一般不服从交换律,例如ls≠sl,其意思是仆人的配偶并不是配偶的仆人。皮尔士还陈述了关系演算的许多基本公式,并研究了关系词项的量化理论。他用下标表示关系项的次序,如lij表示"i和j有1关系";与此相联系,他引进了Σ和 П两个量词,前者读为"有一个",称为存在量词,后者读为"对所有......",称为全称量词。此外,他还建立了命题逻辑的一个公理系统,并发展了真值表方法。
生平和著作 皮尔士1839年 9月10日生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其父B.皮尔士是数学家,任教于哈佛大学,对他有很大影响。皮尔士于1855年进哈佛大学学习化学并对哲学、天文学等多种学科感兴趣。大学毕业后,他任职于美国海洋和大地测量观察所,并在哈佛作天文台助理,1875年曾前往欧洲研究钟摆。1877年任出席国际大地测量学大会的美国首席代表。他先于A.A.迈克尔逊以光波波长作为测量单位。皮尔士一生并不得志,1887年以前他一直谋求在大学获得一个正式教席,均未如愿。1914年在贫困中因患癌症去世。他生前仅发表过一些单篇论文,其中对实用主义的发展较有影响的是发表于《通俗科学月刊》上的《信念的确定》(1877)和《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晰》(1878)。他的大部分论著由后人编辑整理成《皮尔士文集》共 8卷,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哲学思想 皮尔士承认其创立的实用主义是受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的影响。他作为实用主义核心的关于意义的理论,是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启发下提出的。他为了清理形而上学造成的混乱,把观念的意义和实际效果联系起来,断言一个观念的定义是这个观念的可感觉的效果,一个客体的概念无非是那些效果的概念。皮尔士不满意他的追随者特别是W.詹姆斯对实用主义的解释,并将其易名为"实效主义"。实效主义的根本含义是用实际效果说明和规定意义,其目的在于清晰地阐明表征事物观念的意义,确定意义存在于效果之中。在皮尔士看来意义等于全部效果,如果没有效果,则无意义。他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在本体论上,皮尔士反对F.C.S.席勒,特别是詹姆斯的某些观点。詹姆斯认为本体论的本性和任何经验的事物无关,它是独断的,因而将其划归在他认为无意义的形而上学的范围。与此相反,皮尔士认为如果形而上学同科学方法相符那还可保留。他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可知,并企图将本体与现象统一起来。皮尔士所说的存在既包括物质事物,也包括心理意志,甚至还包容如莎士比亚戏剧所塑造的形象。他深受中世纪实在论者J.邓斯·司各特的影响。他断言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共相,一般规律与颜色、声音、气味、轻重以及人的各种心理感受等具体事物的性质一样是实在的。他的所谓共相,通常是柏拉图式的理念的别名。他甚至由此肯定一个"理想的世界",即理念的世界。认为这个世界是范本,现实存在的宇宙不过是分支;理念是没有规定而单纯的潜存者,是整体,而现实的存在物似乎是仿造品,是片断。这样他就转向了先验论和客观唯心主义。
皮尔士的认识论思想比较复杂,其中包含某些积极因素,但总的说来并未越出实效主义的范围。他认为认识意味着探索,探索的唯一目的在于澄清意见,取得真实意见,达到信仰的确定。他指出,认识是人类面临一种客体而进行的思维活动的开端和过程,包括知觉、知觉判断、特别是概念的运用,最后则归结为行动。他认为观念、概念和思想都能对行动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智慧具有使行动适应环境和有助于满足欲望的职能。
逻辑思想 皮尔士在逻辑方面的重大贡献之一,是他改进了布尔代数,例如,他独立于W.S.耶方斯把两个类的逻辑和"a+b"定义为"或者是 a,或者是b,或者既是a又是b",这样便使加法运算在相容的两个类之间也能进行;他还引进了一种新的逻辑关系──包含关系,用符号"劏"表示,可以把"所有A是B"表示为"A劏B","A=B"可表示为"A劏B并且B劏A"。
皮尔士在现代逻辑中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发展了关系逻辑,他引入新的概念和新的符号,把关系逻辑组成为一个关系演算。他首先用外延的观点把二元关系看成是由事物的有序对所组成的类,例如"配偶"就是由具有配偶关系的人们的有序对组成的类。他把1b代表的"一个恩人的配偶",称之为关系积。1+b代表的"除恩人外的人的配偶"即"每一个非恩人的配偶",称之为关系和。皮尔士定义的"关系和"在直观上不太明显,但却有一个优点,即能使关系积与关系和之间遵守德摩根律(见A.德摩根)。关系加法和关系乘法服从结合律,如,1(bs)=(1b)s(s代表"仆人"),其意思是"(仆人的恩人)的配偶也就是仆人的(恩人的配偶)",但关系加法和关系乘法一般不服从交换律,例如ls≠sl,其意思是仆人的配偶并不是配偶的仆人。皮尔士还陈述了关系演算的许多基本公式,并研究了关系词项的量化理论。他用下标表示关系项的次序,如lij表示"i和j有1关系";与此相联系,他引进了Σ和 П两个量词,前者读为"有一个",称为存在量词,后者读为"对所有......",称为全称量词。此外,他还建立了命题逻辑的一个公理系统,并发展了真值表方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