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重化工业化
1)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ialization
重化工业化
2)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重化工业
1.
A Study 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in China's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国重化工业发展的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
As China s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is in its interim period of transforming from light chemical industry to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coal demand has a sharp increase tendency as a result of the needs from power, metallurgy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es.
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处在由轻化工业向重化工业转变的变革时期。
3.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has great important function for China s industrialization.
重化工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工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其发展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于轻工业。
3)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y
重化工业
1.
An idea of developing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珠江三角洲发展重化工业的构想
2.
Currently,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y.
当前,我国的工业发展已经开始进入重化工业阶段,这一阶段对贵州而言是一次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4)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ies
重化工业
1.
This paper focuses on energy cost and environmental loss of keeping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ing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ies in China.
通过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以及设计的SO2排放弹性系数,考察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成本与环境代价;利用统计数据考察了我国部分重化工业行业的总产出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得出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的基础上,特别是一些重化工行业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单位产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尤其严重的结论;由此引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对发展重化工业的驱动力提出疑问,希望从一个侧面探讨经济发展政策和发展模式对全国性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加重的影响。
2.
At the critical point of the reform in China,problems relating to safety of food,reform in state-run enterprises and development of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ies have become the cruxes of China s economy today.
中国的改革目前已进入攻坚战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国企改革、重化工业发展等问题已日益成为阻碍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难题。
3.
The developing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economics theory of the middle and late 20th century show that there is no such a period as "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ies"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to say nothing of overstepping.
先行和新兴工业化国家20世纪的发展经验与20世纪中后期经济学理论的演进都表明,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国民经济结构并不存在所谓“重化工业阶段”,因此更谈不上该阶段的逾越问题。
5)  heavy industrialization
重工业化
6)  Industrial Heavilization and Chemicalization
工业重化化
补充资料:中国重化工业地理
      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
  
  能源工业 中国能源 3大支柱原煤、油气、水电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72.2%、21.0%和 4.8%(1990)。能源资源分布远离消费区,造成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电东送的状况。
  
  ① 煤炭工业。在相当时期内,中国煤炭基地的布局以炼焦煤基地建设为重点,并建设了一批供动力、化工和城市居民用的煤炭基地。在地区分布上,20世纪50年代着重建设了东北、华北、华东的煤炭工业,60年代转向西北、西南地区和江南诸省,70年代中期又逐步转回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1990年全国原煤产量达10.8亿吨,居世界第1位。
  
  中国已建成的大型煤炭基地有山西、黑龙江东部、内蒙古东部、沈阳周围地区、开滦、鲁西南、苏北、两淮、豫西、黔西等。今后重点开发以山西为中心包括陕北、内蒙古西南部和豫西在内的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其储量占全国煤炭探明储量的60%)及苏鲁皖边区等煤炭基地,并综合发展为以能源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基地。
  
  ② 石油工业。中国目前主要产油区为东部的松辽和华北盆地,西部的塔里木、柴达木和准噶尔盆地。1949年以来,石油勘探重点由西北转向东部和沿海大陆架,已建成大庆、胜利、华北(天津以南和河北中部)、辽河、吉林、中原、南阳、克拉玛依、玉门和冷湖等石油和天然气基地,油气田遍及19省区。1990年全国原油产量1.3亿多吨,居世界第5位。
  
  全国已在24省区建成50多座炼油厂,其中年加工能力400万吨以上的有9座,主要在东北、华北和长江沿岸地区。东北原油加工能力占全国40%(其中辽宁占全国25%),主要在大庆、抚顺、锦州、大连、鞍山、辽阳等地,大量成品油调入关内。华北石油产销基本平衡,炼油厂主要在北京、天津等集中消费区。华东区炼油厂分布在淄博、上海、南京、安庆、九江等地。中南区炼油厂主要在岳阳、荆门、武汉、茂名等地。西北区有兰州、独山子、乌鲁木齐等炼油厂。西南区炼油能力最小,需大量调入成品油。
  
  
  ③ 电力工业。中国电力工业的开发方针是尽可能多开发水电,加速建设矿区水电站,适当发展核电站,大力发展电网,同时在网外地区发展小水电、小火电和利用风力等能源。
  
  中国已建水电站大部分在东部地区(东北、华东、华北、中南的一部分),而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红水河、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澜沧江、湘西和闽浙赣地区等10大水电基地总装机容量1.5~1.8亿千瓦,年发电量8400亿度。青海龙羊峡、云贵交界的天生桥(坝索)、江西万安、陕西安康等大型水电站于1990年前相继建成。中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二滩水电站正在建设,建成后装机容量为 330万千瓦。三峡巨型水电站建设前期工作也正在进行。根据水能资源分布特点,水电站大中小并举,重点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
  
  中国火电站以煤为主要燃料。50年代初期,为配合新工业基地建设,火电站主要建在负荷中心。山西,内蒙古的准格尔,霍林河、伊敏河、渭北,豫西,两淮、鲁南,六盘山等煤矿均宜建百万千瓦以上坑口电站。目前已建成河北陡河,山西大同、神头,山东十里泉,河南姚孟,陕西秦岭等大型坑口电站。
  
  建设核电站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浙江海盐市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已于1991年建成。广东深圳市大亚湾核电站正在兴建。中国核电站建设总规模将达 500万千瓦左右,至公元2000年将占全国能源结构的1%左右。
  
  中国电力工业现已进入大机组、超高压、大电网的新阶段。葛洲坝、 刘家峡和白山水电站,谏壁、 陡河、清河、秦岭、姚孟、石洞口等火电站均已成为超百万千瓦的大电站。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已建成35万千伏和50万千伏的超高压输电线路。1990年全国总发电量6212亿度,其中水电1267亿度。
  
  机械制造业 中国重型机械基地有富拉尔基、德阳、大连、上海、沈阳、太原、北京、天津、洛阳等。大型矿山机械工业多与所服务的对象密切联系,如鸡西、唐山、大同、洛阳等地生产采煤设备,大庆、兰州、宝鸡等地生产石油机械,大连、吉林、锦西等地生产化工机械。
  
  中国已建成发电设备制造体系,包括"三大"成套发电设备厂(哈尔滨、上海、四川),"三中"发电设备厂(北京电机厂、武汉汽轮电机厂、天津发电设备厂),"十一小"主机厂(南京、杭州、重庆等)和各种辅机厂。
  
  中国汽车工业的大型厂集中在长春、 十堰、 上海,年产均在万辆以上。年产千辆以上者分散在11个厂。长春、十堰、南京、济南主要生产3~8吨卡车,四川主要生产矿山用重型卡车,上海、长春和北京则以生产轿车、吉普和 2吨轻型卡车为主。80年代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1990年年产各种汽车 51.40万辆。此外,1990年机车产量655台,拖拉机3.9万台。
  
  电子工业 中国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汉、成都、 广州、南京、 无锡等市。无锡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将成为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基地。重点建设的微型计算机将建于华东(宁沪杭)、华北(京津保)、华南(广州、深圳)3计算机生产基地。 上海的嘉定和漕河泾,西安的电工城以西咸阳道上,成都的华西坝外围,武汉的武昌文教区外围,广州的石牌附近,北京的清河附近亦将建成中国主要微电子工业区。
  
  化学工业 1949年以来,中国新建了多个内地化工中心。全国形成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青岛、大连、沈阳、锦西、广州、重庆、武汉、衢州、太原、泸州等化工中心。
  
  ① 硫酸工业。中国硫酸原料构成中,硫铁矿约占73%,冶炼烟气约占11%,硫磺约占16%。全国最大的广东云浮硫铁矿1983年开始建矿。硫酸工业主要分布在南京、上海、大连及白银、株洲、 铜陵、 葫芦岛等地。1990年全国总产量为1196万吨。
  
  ② 制碱工业。纯碱工业主要有大连、天津、青岛、自贡和应城 5座大型碱厂和杭州龙山、湖南冷水江、上海浦东等20多座中小型厂,北方沿海占总产量85%,计划在江苏连云港、山东寿光、河北南堡、福建厦门、湖南衡阳等地兴建纯碱厂,并加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河南等省天然碱资源的开发利用。
  
  以电解食盐为基础的烧碱工业多分布于消费区。上海、天津、沈阳、锦西、大连、衢州、株州等城市均有大型烧碱厂。1990年中国纯碱总产量已达380万吨,居世界第3位,其中成碱产量居世界第2位。
  
  ③ 化肥工业。70年代以前中国建立的氮肥厂多以煤为原料,如南京、衢州、石家庄利用无烟煤,大连、吉林利用焦炭和重油,兰州用褐煤和重油。70年代后新建的大型氮肥厂多与石油资源结合,有利用油田气生产氮肥的淄博张店和大庆卧里屯化肥厂,有利用燃料油和炼厂气的辽河、沧州、南京、安庆、枝江、洞庭、广州等化肥厂。西南的泸州、金堂、赤水、安边等化肥厂均以天然气为原料。以晋东南无烟煤为原料的山西潞城化肥厂将建成中国最大的以煤为原料的氮磷复合肥料基地。浙江镇海、新疆乌鲁木齐、宁夏银川三大氮肥厂正在兴建中。
  
  中国磷肥生产集中于南京、 铜官山、株洲、 柳州、湛江、昆明、成都等地,存在"南磷北运"现象。中国缺少钾矿,钾肥生产缓慢,目前正在兴建青海察尔汗盐湖年产百万吨复合钾肥厂。1990年全国化肥总产量达1880万吨,居世界第3位。
  
  ④ 石油化学工业。中国的石油化工中心建立在消费区的有北京、上海、 南京、岳阳、 辽阳等厂,其中以北京燕山石油化学总公司规模最大,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经济效益最好,建在靠近油田的有大庆、吉林、齐鲁、天津。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主要制造合成橡胶,四川长寿维尼伦厂从天然气制取合成纤维。此外还有黑龙江大庆、江苏南京和山东齐鲁各30万吨乙烯和吉林化工公司11.5万吨乙烯装置,1991年全国共产乙烯157万吨(全国生产能力196万吨,居世界第8位)。
  
  冶金工业 以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为主。
  
  ① 钢铁工业。1990年中国钢产量达6635万吨。钢产量占全国70%以上的大型钢铁基地分布在东北的鞍山、本溪,华北的包头、太原、京津唐,华东的上海、马鞍山,中南的武汉,西南的攀枝花和重庆。钢铁工业分布有计划地从沿海移向内地。地方中型钢铁企业有辽宁新抚、吉林通化、江苏南京、浙江杭州、安徽合肥、江西新余、福建三明、山东济南、湖北鄂城、湖南湘潭和涟源、河南安阳、广东韶关、广西梧州、贵州水城、云南昆明、甘肃酒泉、新疆乌鲁木齐等。
  
  特殊钢生产主要分布在东北的齐齐哈尔、抚顺、大连,中南的大冶、舞阳,西南的江油、成都、贵阳,西北的西宁、西安。吉、辽、川、湘 4省的铁合金占全国产量的47%,其中吉林、锦州、峨眉等铁合金厂最为著名。
  
  ② 有色金属工业。中国蕴藏有多种有色金属资源(见中国矿产资源),许多有色金属资源与能源资源结合较好,有利于开采和冶炼。
  
  1949年以来, 中国建设了现代化采矿、 冶炼工业。如湖南冷水江(锑)、水口山(铅锌)和郴州柿竹园(钨),云南个旧(锡)、东川(铜)、兰坪(铅锌),江西大庾(钨)、德兴(铜),安徽铜陵和湖北大冶(铜),贵州铜仁(汞),山东张店、河南郑州、贵州贵阳和山西河津(铝)等均为中国大型有色金属工业区。云南、湖南被称为有色金属之乡。西北地区结合黄河上游梯级开发水电,建设了10多个大中型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区,如白银和金川有色金属公司,连城、兰州和青铜峡铝厂等,形成了一些以有色金属生产为主的工业城镇。在沈阳、抚顺、锦西、株洲、上海、昆明等地也建有大型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工业。
  
  建筑材料工业 以水泥及平板玻璃生产为主。
  
  ① 水泥工业。1949年前中国的35座水泥厂主要分布在东北和沿海。1949年以后建设了大批水泥厂,主要有甘肃永登、 陕西耀县、新疆乌鲁木齐、 四川峨眉山、江油、攀枝花、贵州水城、贵阳、云南昆明、湖北黄石、河南洛阳、湖北荆门、广西柳州、广东英德、河北邯郸、山西大同、浙江江山、安徽巢县、福建南平等厂。除天津、宁夏、西藏外,各省区都有大中型水泥厂,小型厂遍布全国80%以上县份。1990年全国水泥总产量为2.09亿吨,辽、苏、鲁、川、粤、冀、湘、豫、鄂等 9省水泥年产量均超过500万吨,其中前3省各超过800万吨。
  
  ② 玻璃工业。全国已有23省区生产平板玻璃,大中型骨干厂分布在秦皇岛、 大连、沈阳、 上海、洛阳、株洲、蚌埠、兰州、 昆明、太原、杭州、 厦门、天津、通辽、南宁等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