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张九钺
1)  Zhang Jiuyue
张九钺
2)  yue"
1.
On uses of "yue" --Refuting the statement "yue" is tool of production;
试谈钺的用途——驳“生产工具”论
3)  Zhang Jiuling
张九龄
1.
Zhang Jiuling in Jingzhou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Him and the Culture of Zhuang Zhou and Qu Yuan;
张九龄在荆州及其与庄屈文化精神之关系
2.
Research on Some Historical Problems about Zhang Jiuling;
张九龄研究若干历史问题考辨
4)  ZHANG Jiu-ling
张九龄
1.
On the Creation of XINGXIANG in ZHANG Jiu-ling s Poems;
张九龄诗歌的“兴象”创造
2.
Evolution of Poetry in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fro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ZHANG Yue and ZHANG Jiu-ling s Creations;
从张说、张九龄创作的异同看盛唐诗歌的演进
3.
Explanation of how some Confucianists(Shi) fell into and extricated——from their political predicament:a cultural analysis based on ZHANG Jiu-ling's dismissal
从文化人格看古代士人政治困境的形成及其解脱——以张九龄罢相为中心
5)  Zhang Jiu ling
张九龄
1.
Among those,Zhang Jiu ling s writing with the same title of the genre was literarily a great masterpiece.
其中以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为这一类体裁的杰作。
2.
The author holds a different opin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ideas that ZHANG Jiu ling s poetic creation belonged to the early Tang period.
本文一反把张九龄诗歌创作定位在初唐的普遍观点 ,认为其清澹自然的美学风格正适应了开元时期的社会思潮 ,是盛唐之音的表征。
3.
Despite several periods of ups and downs, the study of Zhang Jiu ling, with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efforts, still made lots of eye-catching achievements in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during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20世纪的张九龄研究 ,有过几段冷热起伏的曲折变化 ,但在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6)  Zhang Jiucheng
张九成
1.
On Zhang Jiucheng s Political Thoughts: Remaining Loyaty to the King and Love for the Ordinary;
张九成忠君爱民的政治思想
2.
Hu Hong,Zhang Jiucheng and Yu Yunwen counterattacked them in the name of the Song Dynasty scholars who venerated Mencius.
以胡宏、张九成、余允文为代表的宋代学者对非孟者进行了直接的回击。
补充资料:张景钺(1895~1975)
      中国植物形态学家。字岘侪。1895年10月29日生于湖北光化县,1975年4月24日卒于北京。他于1920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植物学系学习,1925 年得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1932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并为生物系主任兼理学院院长。抗日战争期间任西南联大生物系植物形态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植物学系、生物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逝世。
  
  张景钺学识渊博,工作精细,几十年中,为中国植物学方面培养了不少人才,目前中国一些著名的植物形态学家、古植物学家、植物胚胎学家、植物解剖学家等很多出自他的门下。他创建的北京大学植物形态学教学和科研基地,虽然经历不少曲折,多次易名改制,而且几经停顿,但是现仍为中国植物形态学研究的一个中心,并不断作出贡献。
  
  他早期从事蕨根状茎组织起源的研究,后来对于被子植物茎端原生韧皮部的分化,茎叶在不同日光强度下的生长与分化,以及天南星茎的形态与发育等,都进行了探索。他结合植物系统学的教学 ,著有《植物系统学》一书,至今仍为许多高等院校植物学专业的重要参考书籍。
  
  他一生对于推动中国植物形态学的教学与科研不遗余力。他曾当选为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北京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曾多年主编《植物学报》。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