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evelopment locus
区域发展轨迹
2) development track
发展轨迹
1.
In doing so, the author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the romantic movies since 1990s.
本文在对中国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类型化的方法探究爱情影片的叙事模式,进而把握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爱情影片的发展轨迹。
2.
Based on the data in the field of society economy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during 1998-2004,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and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track and development model .
本文以嘉兴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为切入点,以1998-2004年嘉兴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关数据为依据,通过深入分析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力求总结我国基层科技工作的发展轨迹及其模式,为地方科技工作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与依据。
3) developing track
发展轨迹
1.
The developing track of Housing industry is a law that shows the change of the ratio of housing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住宅产业发展轨迹是住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率的变化规律,是住宅产业生命周期的具体体现。
4) development path
发展轨迹
1.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tates R&D and basic research and its inspirations;
国际研发和基础研究强度的发展轨迹及其启示
2.
From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ince 1949,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ring various periods,thus summing up its development law.
本文试从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脉络着笔,探索各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轨迹,进而总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性、内在一致性和创新性,同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完善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体系作保障。
5) development trace
发展轨迹
1.
Describing and showing the development trace of labor and labor value theory of Marx scientifically;
科学地描述和展现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轨迹
6) development
[英][dɪ'veləpmənt] [美][dɪ'vɛləpmənt]
发展轨迹
1.
Inquisi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lassical Dance Development Path;
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轨迹之探究
2.
Development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the Qing Dynasty
清代报刊的发展轨迹和总体状况
3.
By 1949, the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 in terms of the mode of its development, namely, gestation of ideas,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and legalization.
其发展轨迹:从其自身发展模式上看,近代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概念酝酿—实践探索—法制化的过程;从政策规章上看,学位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在近代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从边缘走向核心;从近代研究生教育的招生方式和培养模式来看,招生方式从自荐并接受审核走向公开考试,培养模式也从科研型走向课程型。
补充资料:区域变质作用的PTt轨迹
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经受的压力(P)和温度(T)随时间(t)而变的演化轨迹。
20世纪60年代初,都城秋穗提出了变质相系的概念,他根据地热梯度的变化范围划分为低压、中压和高压 3个压力类型。并把不同的变质相系与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相联系。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人们以地质事实为依据建立起地球物理模型,用数学方法模拟了岩石圈板块俯冲和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变质作用过程。发现构造增厚柱中岩石承受的压力受埋深控制,温度则受扰动的地热梯度向稳态地温梯度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加热效应、构造增厚停止到隆起开始所持续的时间以及隆起侵蚀产生的冷却效应等 3种因素控制。岩石的最高温度是在压力下降过程中达到的,加厚柱中不同深度岩石达到其最高温度的时间并不相同。这些事实表明,变质作用过程中的地热梯度是瞬变的,由变质带地表剖面上获得的一组顶峰条件即变质相系(又称变质地温、变质场梯度、压温序列或PT点阵列)是在不同时间内记录下来的,与变质作用期间实际存在的任何一个地热梯度无关。为此,西方学者于 1977年引入了 PTt轨迹的概念,使人们从静态地研究变质相带和变质相系进入到从动态的观点和思维探索变质作用的全过程,去揭示变质作用发生、发展和终止的地球动力学成因。时间是变质作用的重要控制因素,只有从变质作用温度和压力随时间变化而演化的过程(PTt轨迹)去考察,才有可能揭示变质作用发生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地球动力学成因。
区域变质作用的 PTt轨迹的研究是对变质相系理论的重大发展,使相系的研究更加深入,因为它考虑了变质高峰期以后的冷却速率、抬升和侵蚀速度等反应动力学因素,为变质岩岩石学资料在区域构造研究方面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
20世纪60年代初,都城秋穗提出了变质相系的概念,他根据地热梯度的变化范围划分为低压、中压和高压 3个压力类型。并把不同的变质相系与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相联系。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人们以地质事实为依据建立起地球物理模型,用数学方法模拟了岩石圈板块俯冲和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变质作用过程。发现构造增厚柱中岩石承受的压力受埋深控制,温度则受扰动的地热梯度向稳态地温梯度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加热效应、构造增厚停止到隆起开始所持续的时间以及隆起侵蚀产生的冷却效应等 3种因素控制。岩石的最高温度是在压力下降过程中达到的,加厚柱中不同深度岩石达到其最高温度的时间并不相同。这些事实表明,变质作用过程中的地热梯度是瞬变的,由变质带地表剖面上获得的一组顶峰条件即变质相系(又称变质地温、变质场梯度、压温序列或PT点阵列)是在不同时间内记录下来的,与变质作用期间实际存在的任何一个地热梯度无关。为此,西方学者于 1977年引入了 PTt轨迹的概念,使人们从静态地研究变质相带和变质相系进入到从动态的观点和思维探索变质作用的全过程,去揭示变质作用发生、发展和终止的地球动力学成因。时间是变质作用的重要控制因素,只有从变质作用温度和压力随时间变化而演化的过程(PTt轨迹)去考察,才有可能揭示变质作用发生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地球动力学成因。
区域变质作用的 PTt轨迹的研究是对变质相系理论的重大发展,使相系的研究更加深入,因为它考虑了变质高峰期以后的冷却速率、抬升和侵蚀速度等反应动力学因素,为变质岩岩石学资料在区域构造研究方面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